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4年前,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1号”。尽管飞离地球1亿千米之后,“火星1号”便与地面失去了联系,从此下落不明,但是,它引领了人类的火星之旅,永久地留在了史册上。  相似文献   

2.
山珍 《航天员》2009,(3):34-37
自1962年苏联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以来的近半个世纪里,世界各国先后发射火星探测器30多个。尽管这些“火星使者”中有2/3未能完成使命,但人类探测火星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以美俄为主的航天大国,在火星探测方面又开始暗暗地较劲。已充分掌握航天技术的中国,在火星探测方面自然也希望有所建树。2009年10月,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YH-1)将搭乘俄罗斯的运载火箭,踏上拜访火星的漫漫旅程。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1月20日,据space flight now网站报道,NASA宣布将出资为日本"火星卫星探测任务"(MMX)探测器研制一台中子与伽马射线光谱仪"梅甘娜"(MEGANE)。MMX探测器计划于2024年发射,并将携带火卫一(火星的最大卫星)的首份样品返回地球。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火星发射年遭遇全球新冠肺炎大疫情,原本四大探火任务如今还有三个仍然坚挺。最近来自中美阿三国官方消息,中国"火星"一号探测任务、美国"毅力"火星车2020探测任务、阿联酋"希望"火星探测器任务都在最后冲刺阶段,瞄准2020年夏季蓄势待发。3月17日,来自阿联酋《国家报》最新消息,尽管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但阿联酋"希望"火星探测器仍然按计划7月份发射。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奔向火星。这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应用性发射,成功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相似文献   

6.
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大型低温运载火箭,2006年获得国家立项、正式开始工程研制;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取得圆满成功;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火箭执行首次应用性发射,成功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准确送入直接地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探测器也是世界航天史上发射过的最重的火星探测器。"长征"五号火箭首次突破第二宇宙速度,其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行星际探测的序幕,使得我国的航天发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成功研制及工程应用,标志着中国人独立、自主、自由进入空间的能力大幅提升,具备了更大、更强的空间探测及开发应用能力,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飞向火星     
火星——距地球最近的红色行星,与地球最为相似,让人类产生过无限遐想。近半个世纪,人类在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征途上前赴后继,前苏联、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共发起30多次火星探测计划,其中三分之二以失败告终,但研究一直没有排除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今年8月,美国新的火星探测器"凤凰"号再次升空,它有望成为首个在火星极区着陆的探测器,对寻找火星生命发起新的强有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中俄联合探测火星活动将于今年年底前实施。届时,由我国负责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将与俄罗斯研制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一起由俄"天顶"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前往火星。目前,"萤火一号"正样星已启运赴俄,将开展一系列相关测试活动。由于发射窗口长达1个月,"萤火一号"将选择最  相似文献   

9.
<正>火星是除了月球之外,人类热情最大、探测和尝试登陆任务次数最多的外星球,也是最有希望、最有条件让人类首先登陆的行星。从最早一次失败尝试,即1960年10月10日苏联发射第一颗探测器"火星1A"号,一直到最近一次成功登陆,即2018年11月26日美国"洞察"着陆器,人类共执行过44次火星探测任务,包含56个探测器任务。其中19次任务成功,25次失败,成功率只有  相似文献   

10.
中和 《中国航天》2004,(2):31-35
继2003年6月2日发射其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从而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和日本之后第四个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或机构之后,2003年9月27日,欧洲再次成为空间探测领域的新亮点。这一天,欧洲又把其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送入太空,使其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发射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的“火星快车”和“猎兔犬”2火星探测器由俄罗斯运载火箭送上旅程之后,美国航宇局又分别于6月10日和7月7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用德尔它2型运载火箭发射了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着陆探测器。这两颗探测器同属于“火星探测漫游车”(MER)计划,代号分别为MER-A和MER-B。包括发射、探测器硬件和运行工作在内,两颗探测器总共要耗资约8亿美元。这两次发射都因天气和技术上的问题而推迟。探测器在达到地球逃逸速度后按预定程序同德尔它2火箭的上面级分离。尽管发射取得了成功,但有关人员深知还不到庆功的时候,因为迄今为止人类的30次火星…  相似文献   

12.
小力 《中国航天》2012,(1):18-21
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合造的天顶2SB火箭2011年11月9日凌晨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俄"火卫一-土壤"取样回送探测器及其搭载的中国"萤火"1火星轨道探测器。这项任务旨在从火卫一卫星的表面采集少量样品,并在2014年送回地球。虽然发射取得了成功,但探测器因自身发  相似文献   

13.
由欧空局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火星样品回送会议”7月9~10日在巴黎举行。会议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和国际火星探测工作组协办。与会专家宣布将在2018年发射火星样品回送探测器.称其是迄今规划出的最复杂和耗资最高的火星探测项目。这项无人探测任务旨在采集火星土样和岩样并送回地球。  相似文献   

14.
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经过多次发射推迟之后终于顺利启程 ,追随先行一步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踏上了前往火星找寻水和生命存在的痕迹的旅程。“机遇”号火星探测器于美国东部时间 2 0 0 3年 7月 7日 2 3时 18分 (北京时间 8日 11时 18分 )由“德尔塔 2”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原定于 6月 2 5日发射 ,但是由于天气和技术原因 ,发射工作被连续推迟了 5次。如果一切顺利 ,“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和美国宇航局 6月 10日发射的“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将于 2 0 0 4年 1月在火星上着陆。美国发射“机遇”…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1月5日,印度成功发射了首枚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12月1日“曼加里安”脱离地球轨道,飞向火星,预计10个月后,即2014年9月进入火星轨道。  相似文献   

16.
从1959年首次进行探月(前苏联的月球1号)以来,人类已对月球进行了近90次探测;赴火星的探测器也发射了30多个。到目前为止,除冥王星外,人类对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进行了初步探测。1998年以前,这些空间探测器的推进系统都是采用化学火箭发动机。1998年之后,陆续出现了用电火箭推进的空间探测器,如美国的深空1号、日本的缪斯C(又称隼鸟号)和欧空局的斯玛特1。为什么要用电火箭推进?它有什么特点?探测器飞行结果如何?本文对此作简要的介绍,以求引起人们的了解和关注。  相似文献   

17.
阳光 《航天》2011,(12):37-37
由俄罗斯和乌克兰合造的天顶2SB火箭11月9日凌晨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俄“火卫一-土壤”取样回送探测器及其搭载的中国“萤火”1火星轨道探测器。这项任务旨在从火卫一卫星的表面采集少量样品,并在2014年送回地球。探测器同天顶号火箭的分离正常,但其自身推进系统未能点火工作,使之未能通过两次变轨踏上飞往火星的飞行路线,而是被困在了地球轨道上。  相似文献   

18.
火星探测器全任务期空间环境特征与防护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星探测器任务期间依次经历近地环境、行星际环境和火星环境。文章分析了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地-火转移、火星环绕、直至着陆火星表面并进行巡视探测的任务全过程中的空间环境特征,并对比了火星探测器与地球卫星等面临的空间环境差异;结合火星探测器的任务特点,分析了探测器在不同任务阶段经历的电离总剂量、单粒子、内带电、太阳辐射、真空、火星大气与火星尘等空间环境剖面,提出了火星探测器的空间环境防护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9.
正NASA官员称,定于2020年发射的该局下一辆火星漫游车"火星"2020将总共配备23台相机,届时将成为登陆火星的最"眼尖"的探测器。这一数量比2012年8月开始对火星盖尔陨石坑进行探测的好奇号漫游车多6台,比2004年1月先后降落在火星不同区域的勇气号和机遇号孪生漫游车多了13  相似文献   

20.
萤火一号火星轨道器开环追踪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计划于2009年10月和俄罗斯的火卫一采样探测器一道发射升空。萤火一号将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并验证深空导航测控与通信技术。与常规的火星探测任务不同,该探测器的轨道与位置测量主要利用天文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开环跟踪测量技术、差分单程测距测速技术、同波束干涉测量技术以及单程Doppler测速技术承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