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1月,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了一个重磅理论,那就是“黑洞并不存在”。这一言论来自霍金最新的论文,包含于一个关于黑洞的原理和著名的“事件视界”的论点之中。“事件视界”是黑洞最外围的区域,进入“事件视界”的所有物质,包括光,都无法逃出。  相似文献   

2.
“黑洞”很容易让人们望文生义地想像其是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强得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它能吸引周围任何物质,无论是哪种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再不能逃出。你知道吗?这种威力强大的家伙.也可以应用在军事上。  相似文献   

3.
杨武 《飞碟探索》2003,(2):23-23
常听人们谈论到我们周围的“黑洞”:美国的赤字,俄罗斯的经济。我们将一个地方称为“黑洞”,是说在那里物质看上去大量地消失不见而又不留任何痕迹。自从普林斯顿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创造了这一词汇以来,它就被用来描写一个引力异常庞大,可以吞噬它周围一切东西,甚至是光的物体。这个异乎寻常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而现在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当记者和普通百姓轻松地使用这一词汇时,天文学家却在严肃地探寻这个真正的东西。到目前为止,人们所找到的证据尽管详细,但却令人对黑洞的结论可望而不可即…  相似文献   

4.
神秘的黑洞     
黑洞是宇宙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天体。它那巨大的引力如饥似渴地不断吞噬宇宙物质,它的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连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光,也像孙悟空逃脱不了如来佛的手掌心那样,逃离不了黑洞。而且,它还穿着隐身衣,谁也看不见它,即使你用强光照射,用雷达探测,仍然探寻不到它的踪迹。科学家们把这种奇异天体比喻为宇宙中的“怪兽”。   其实黑洞并不是洞,不是深不见底的空洞,而是比铁、比铝要沉重得多的物质。那么为什么称之为黑洞呢 ?黑洞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 ?这需要从引力谈起。我们都知道,即使是世界跳高冠军,也不可能一蹦…  相似文献   

5.
“黑洞”,自从它在200余年以前被预言存在开始,就让多少人为此振奋不已,浮想联翩,许多科学家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者,相继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新观点、新理论。尤其是在20世纪,爱因斯坦笔下计算出“时间曲率”所衍生的“黑洞奇点”,  相似文献   

6.
《太空探索》2005,(9):18-19
这里只说恒星级黑洞和星系中心巨型黑洞的探测。它们不向外辐射电磁波,因此无法用各种望远镜对其直接进行探测。但它们总是要“进食”的,这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探测机会。  相似文献   

7.
许多年以来,天文学家们一直猜测在银河系的中心部位,是否有一个超大规模的黑洞存在。尽管来自银河系中心的一个微弱无线电信号一直在嘲弄着研究者们,但灿烂星光与厚重尘埃的迷惑,始终妨碍着人们对这一理论的最终确认。然而,在最近5年的研究中,洛杉矶加州大学的一个天文学家研究小组,却以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最后宣布的研究结果,为银河系巨大黑洞的存在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银河黑洞本身是不可见的,研究者们只能寻找和发现它的“特征”,这个独特的方法也会涉及到附近的物质(恒星)。他们观测到这一带的恒星…  相似文献   

8.
巨尤 《太空探索》2001,(8):26-29
黑洞吞食包括光线在内的一切物质,如此可怕的怪物,人们避让惟恐不及,谁还敢接近它去开发和利用呢? 法国多才多艺的科学家约翰皮尔·卢米涅在《黑洞》一书中说:“黑洞是一种奇怪的死亡恒星的残骸,一旦形成,就不再是‘死’的,而是注定有一个满是‘大吵大闹’的新生命。”确实,黑洞不是一堆令人毛骨悚然的毫  相似文献   

9.
《太空探索》2004,(12):36-37
黑洞吞食包括光线在内的所有物质,所以人们无法直接看到黑洞。对黑洞的探测都是通过它的引力作用进行的。如被黑洞吸引的物质在黑洞上方形成一个吸积盘,产生几万亿度的高温并大量辐射X射线等。  相似文献   

10.
庄林 《飞碟探索》2003,(1):48-48
根据2002年10月16日从法国巴黎传出的消息称,一个潜伏在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规模的黑洞吸引了一颗星球,并使之以每小时1.8亿千米的速度在变形的轨道上运行。这颗星球的照片已经被欧洲天文学家拍摄到,而这个新的发现则被认为是第一次证明了在银河系中心有超大规模的黑洞存在。天文学家们认为,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黑洞,这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大能量之所在。同样,在理论中我们的银河系也存在一个黑洞,但在此前,这个理论上的假设一直没有得到验证。“我们的发现证明,在我们生存的银河系中心的确存在超大规模的黑洞物质。”德…  相似文献   

11.
霍金的理论     
霍金的成名始于他对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结合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进行研究之后。1974年3月1日,霍金在《自然》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这一发现被认为是多年来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进展,他的论文也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12.
1767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麦首次证明了光速是有限的这一事实,为100多年后预言黑洞的存在创造了条件。否则,人们是无法理解引力场将对光粒子产生影响这一效应的。一般认为,英国的约翰·米歇尔是最早对黑洞的存在做出预言的人。他于1783年发表文章指出,一个有足够大质量和密度的恒星,同时也拥有强大的引力场,甚至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线也会被这个引力场吸引回来。15年后,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也独立地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一个密度如地球,而直径为250个太阳的发光恒星,由于引力作用,将不允许它的任何光线到达我们这儿…  相似文献   

13.
黑洞也许是最奇怪的天体,科学家甚至社会大众,都对它颇感兴趣。黑洞这一概念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当时身在前苏联前线的德国天文学家斯瓦兹在解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时发现,大质量恒星周围的时空将被极大地弯曲,以致把一个很大的星球挤压到一个很小的空间之内,而其密度将变成无限大。斯瓦兹的看法发表后,物理学家既感到好奇,也给予认同。当时爱因斯坦本人也接受这一思想,不过他认为这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宇宙中是否真的有黑洞,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但科学界逐渐地相信黑洞确实存在。他们认为,一个大质量星球最后将以超新星爆发…  相似文献   

14.
<正>宇宙中的黑洞到底是什么?宇宙的星体是有生命的,黑洞是星体生命的最后阶段。黑洞也可视为是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密度极大,所以引力也就极强。黑洞能够吸收附近所有的物质,包括接近它的光都逃脱不掉它巨大的引力。所以黑洞就像一个无底洞,任何东西到了它那儿,就别想再"跑"出来了。因为光不能逃出黑洞,所以人们看不见黑洞,但是有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望远镜可以帮助人们找到黑洞。  相似文献   

15.
每月小抄     
《飞碟探索》2011,(8):6-7
【2011年6月20日】 [天文]天文学家日前“目睹”了一个大质量黑洞吞没并撕裂一颗恒星的过程。地面上的科学家接收到了这颗遭遇厄运的恒星在生命最后一刻发出的强烈辐射。这些电磁波穿越了38亿光年的广袤空间。抵达地球。这是黑洞吞噬一颖恒星的示意图,在黑洞巨大引力的作用下,  相似文献   

16.
黑洞时代走到末路了吗?海兹尔·缪尔引见了一位神秘的太空新主人。谁也不曾见过一个黑洞。到目前为止,尽管还缺乏直接的证据,但大多科学家却相信,一颗巨大的恒星在寿终正寝之时可能会爆聚成一个天体。而这个天体是异常致密的,以致存在的物质也微不足道———甚至没有光亮———可能早已逃之夭夭。然而,科学家们可能要改变这一想法。美国的两位研究者就指出,物理学家们揭开了黑洞一层层的“遮羞布”。他们表示,通过勇敢地正视这些问题,他们找到了一种坍塌恒星毁灭的替代之物。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埃米尔·莫托勒和哥伦比亚市…  相似文献   

17.
庄林 《飞碟探索》2003,(4):25-25
根据2002年10月16日从法国巴黎传出的消息称,一个潜伏在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规模黑洞吸引了一颗星球,并使之以每小时1.8亿千米的速度在变形的轨道上运行。这颗星球的照片已经被欧洲天文学家拍摄到,这个新的发现被认为是第一次证明了位于银河系中心具有超大规模的黑洞存在。天文学家们认为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黑洞,这是宇宙中已知的最大能量所在。同样,在理论中我们的银河系也存在一个黑洞,但是此前这个理论上的假设一直没有得到验证。“我们的发现证明了,我们生存的银河系中的确存在超大规模的黑洞物质。”德国麦克思普克天文物理研究院的…  相似文献   

18.
活的宇宙     
一些科学家曾提出,宇宙演化过程可能全息地记录在人的大脑中,可我们不知道其“编码”形式。最近有人提出“宇宙是活的”的理论,这似乎暗示,生物演化过程本身,正好是宇宙演化的一个缩影。  我们是复杂的生物体,不可能由化学物质“碰巧”酿造而出,而是由最简单的有机体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而来。宇宙可能有类似的过程,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不可能碰巧而出。较简单的宇宙首先出现,它可能经历了几千万代而进化到像现在这样的宇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教授斯摩林是这种思想最著名的倡导者。这种概念也借用了著名的宇宙学家霍金和…  相似文献   

19.
如何探测黑洞这里只说恒星级黑洞和星系中心巨型黑洞的探测。它们不向外辐射电磁波,因此无法用各种望远镜对其直接进行探测。但它们总是要“进食”的,这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探测机会。许多恒星级黑洞都有巨大的伴星(它们原先是双星,后来其中一颗变成了黑洞),它是黑洞的食物来源,黑洞的强大引力猛烈地将伴星的气体吸引过来,离黑洞越近,速度越快。不过,被吸引过来的气体并不直接落向黑洞,而是绕黑洞旋转,形成一个旋涡,叫“吸积盘”。盘的外边缘的气体温度较低,在旋转着靠近黑洞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在接近落向黑洞的内边缘时,达到几亿度。还…  相似文献   

20.
白矮星、中子星和恒星级黑洞,是由不同质量的主序星消亡后“转世”而来的。但它们的性质特点与它们的“前世”迥然不同。 让我们先来认识白矮星,它是在红巨星消亡中“转世”的。第一颗被发现的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1834年,天文学家弗·贝塞尔在观察天空中最亮的天狼星时,发现它有周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