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分析ITU-R P. 1546传播模型在兰州地区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在ITU-R P. 1546建议书的基础上,通过Matlab对建议书中提到的修正方法进行修正,同时对兰州地区进行实际测试,并与传统Okumura-hata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ITU-R P. 1546传播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再通过对地形净空角、发射机的净空角、接收天线高度等参数的校正,使得模型损耗的均方误差在安宁地区降低了16.6%,白银地区降低了18.6%。其中当发射机和接收机路径之上存在较高障碍时,对模型的地形净空角的修正与否和实际损耗之间会存在较大的区别。该研究结果可为ITU-R P. 1546模型的传播预测和本地化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1984年4月份兰州地区电离层行波扰动的观测结果及初析张秀菊(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新乡,453003)关键词高频返回探测,多普勒频率,电离层行波扰动1984年4月我们利用高频返回探测系统在新乡一西北(反射点在兰州地区)电路上多次测到电离F层的行波扰动...  相似文献   

3.
低纬Pc3地磁脉动的多台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春、北京、兰州三个低纬地区台站的地磁脉动观测资料,对低纬地区(1.21≤L≤1.43)Pc3脉动的频谱特性和偏振特性做了对比分析,并对低纬Pc3脉动的激发机制和传播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太阳活动对VLF传播的一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实验数据为基础, 讨论了在太阳耀斑期间产生的相位周期丢失, 并用对极传播理论解释了这种相位周期丢失的机理。相位周期丢失是电波传播中的一个重要传播现象, 特别是对于低频和甚低频传播。由于太阳耀斑引起的这一传播现象在以往的讨论中比较罕见, 因此,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5.
首先针对使用传统算法得到的频率相关转换矩阵元素存在突变点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算法用于消除频率相关转换矩阵元素的突变点.新算法先使用传统算法计算出每个频率点的转换矩阵,再通过一个基于最优化原理的平滑过程消除转换矩阵中元素的突变点.通过不换位双回三相输电线路算例,验证了新算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消除突变点的频率相关转换矩阵分别计算特征导纳矩阵和传播矩阵,通过对比分析,近一步阐明了频率相关转换矩阵中元素的突变点对特征导纳矩阵连续性具有较大影响,而对传播矩阵连续性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异常传播现象已经成为软件开发者在异常处理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以往研究者更多关注于异常传播路径以及异常抛出的根源,而忽略异常传播结构的网络化特征.通过定义异常传播过程中方法之间的异常传递关系对异常传播结构进行网络化建模,提出了异常传播网络模型.通过对5个开源软件包的异常传播网络进行度分布、传播异常类型层次分布、聚集系数和平均最短路径等网络特征的分析发现:异常传播网络的出度和入度基本服从幂律分布;异常传播过程几乎都与"不要传播抽象异常"原则相违背;由于异常传播过程的"弱边界性",异常传播网络并没有传统软件的高内聚特征.上述分析成果可以为软件开发者在设计异常处理过程时提供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和计算了由于有质动力所导致的哨声波的自聚焦现象。结果表明,对磁层内的中等强度哨声和强哨声自聚焦是可能的。从而这种自聚焦现象可能是哨声导管传播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Nimbus7卫星的SAMS温度探测数据,发现叠加在温度季节变化上,存在一种特殊的纬圈平均温度谐波振荡现象,其特征是,在水平方向上是同步振荡,在垂直方向上呈驻波特征.分析认为这种振荡可能是地球大气的一个特征波模,它的纬向波数m=0,经向波数n=0,相应的特征函数为,表现为大气单纯的垂直运动,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反射面,形成驻波.  相似文献   

9.
参数化研究了在L=4.5外辐射带区域左旋寻常(Left-hand Ordinary mode, L-O模)的极光千米波与高能电子的相互作用,定量计算了左旋寻常的极光千米波在不同峰值频率、传播角分布和纬度分布条件下的弹跳平均投掷角扩散系数、动量扩散系数和投掷角–动量交叉扩散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动量扩散系数一般比投掷角扩散系数大100倍左右,说明动量扩散在L-O模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中起主导作用。随着传播角范围的改变,扩散系数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L-O模与电子相互作用的扩散系数对传播角范围的依赖性很小。此外,扩散系数会因为L-O模纬度分布的改变而发生剧烈变化,该结果与之前得到的纬度分布对右旋奇异的极光千米波的影响是一致的。通过参数化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条件下,L-O模可能会显著影响外辐射带高能电子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时频分析在超声导波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导波信号是一种非平稳信号,存在频散现象,利用传统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不能揭示其频谱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了导波信号的非平稳特征,介绍了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时频分析原理,分别对铝板试样和蜂窝板试样内传播的导波信号进行了STFT和时频谱分析,得出了铝板内导波信号中各频率成分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出导波信号的模式转换现象,比较精确地计算了导波的群速度;对于蜂窝板内的导波信号,由于能量泄露比较严重,当激励频率为1.5MHz时,A0模式只能近距离传播,这就使得采用STFT不能很好地进行模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当导波传播距离较远时,利用STFT可以对其信号进行动态的频谱分析和模式识别,并可对实际的群速度进行较精确的测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1984年4月24日2356UT太阳耀斑爆发期间在新乡和重庆两地利用法拉第技术接收日本同步卫星ETS-Ⅱ的甚高频信号所得到的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异常变化。两站在耀斑爆发期间的三分半钟内同时观测到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突然急剧增加。它们的增量分别为9.4×1016和14.3×1016ele/m2.本文还将偏振仪所观测到的现象与电离层垂测记录及甚低频锁相接收机所观测到的记录作了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太阳耀斑期间不仅D层的电子浓度大大增加,而且F层的电子浓度也显着增加,后者是这次总含量剧增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2.
电离层闪烁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给出了斜入射和不均匀体各向异性情形下的闪烁强度时间频谱的理论表达式。得出在各向异性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信号,其闪烁谱在低频端既有下降的,又有平坦的,具体视传播的几何条件而定,其中传播角的影响尤为显著。据此,较好地解释了在广州、武昌、新乡等地观测到的ETS~Ⅱ卫星VHF信号闪烁谱在低频端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新乡上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经验模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电离层总电子含量与太阳活动性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利用在新乡长期测量所得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资料,得出了总电子含量的一种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乡上空Es层不均匀体的闪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新乡1989和1990年夏季ES层不均匀体引起的ETS-II卫星136MHz信号幅度闪烁的观测结果。揭示了闪烁出现与f0Es的关系、闪烁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概率分布、准周期性闪烁特点以及闪烁谱特征。导出了ES层不均匀体的尺度和漂移速度等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15.
谭辉 《空间科学学报》2000,20(4):373-379
对重庆(29.5,106.6)与兰州(36,103.9)f0Es>5MHz的Es出现率和E层临界频率f0E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此两地Es出现率的变化特征显著.白天重庆高于兰州;晚上则正相反.(2)出现率的这种变化与Es环境电离密度的变化趋势十分一致.(3)上述特征的形成,除了此两地纬度上的差异外,与兰州地处地磁Sq电流系的焦点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新乡(电离层400km对下点是:32.4°N,115.6°E)、重庆(电离层400km对下点是:27.2°N,108.7°E)接收日本同步卫星ETS-Ⅱ的信标资料,研究了我国中纬地区上空半个太阳活动周期内(1981—1985)电离层等效板厚的变化特征,得到了等效板厚日变化、季变化的二维和三维等值图。由付里叶分析和回归方法得出等效板厚日变化各谐波分量与太阳黑子数12个月滑动平均值之间存在弱的线性关系。同时指出在等效板厚日变化中,于当地时0400—0700LT存在一明显的黎明峰。并对出现这种峰的原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引入Volterra级数自适应混沌预报方法, 实现了高频通信最大可用频率的自适应预报. 基于青岛至新乡2007年3月和2012年3月最大可用频率观测数据, 通过不同太阳活动期单步预报、不同步长短期预报和不同训练样本长度预报结果的统计, 分析验证了方法的精确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Volterra级数自适应混沌预报方法进行超短期预测可以取得较好的预报结果, 适用于不同太阳活动期; 预测步长不大于1/12周期时, 预报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79MHz, 与基于最大Lyapunov指数预报方法的结果对比表明, 该方法在观测数据少和信道时变特性强等情形下仍具有较高精度且应用简便. 其为高频频率预报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1993年10月~12月,在新乡站进行的高频返回散射观测实验,取得了大量很有意义的结果。从中看出:①高频返回散射电离国的类型和形态特征;②高频返回散射电离图中最高观测频率、斜距的日变化规律;③返回散射观测中发现Es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电离层f_0F_2参数提前24小时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9个垂测站(海口、广州、重庆、拉萨、兰州、北京、乌鲁木齐、长春、满洲里)一个太阳周(1976-1986年)的数据资料,采用三层前向反馈神经网络(BP网络)实现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0F2)参数提前24h预测.通过对f0F2参数的时间序列及其与日地活动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确定f(t)(当前时刻f0F2)、经过变换的F10.7指数等5个参数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并通过同时段训练法获得不同时刻的预测值,本文与自相关分析法进行了预测性能比较.结果表明,上述方法构建的神经网络可以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针对暴时数据,对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神经网络法对暴时数据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