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横向射流起爆爆震波数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FD软件对横向喷射的射流在预先充满丙烷/空气恰当比混合物的爆震室中起爆爆震波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讨论了射流的压力、速度以及温度对爆震波起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计算的物理模型,爆震射流不能在爆震室中直接起爆爆震波;射流与壁面的碰撞形成激波反射,激波反射产生的横渡、热点和局部爆震引发起爆;能够成功起爆爆震波的横向射流存在最小的射流压力,该射流压力为0.9MPa;较小的射流压力、较小的射流速度或较低的射流温度都不利于横向射流在爆震室中起爆爆震波.  相似文献   

2.
环形射流初始压力对激波聚焦起爆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射流入射压力对环形激波聚焦爆震起爆的影响,以氢气和空气混合物为例,对不同射流入射压力下环形激波聚焦爆震起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环形射流入射强度足够大时,其形成的激波聚焦能够形成高温、高压区域,从而直接起爆爆震波;爆震管推力壁对激波具有反射加强作用,有助于爆震波的形成;环形射流入射压力存在一个临界值,低于此值时,则不能起爆爆震波.   相似文献   

3.
入射喷口宽度对环形射流激波聚焦起爆爆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射流入射喷口宽度对环形激波聚焦爆震起爆的影响,本文以氢气和空气混合物为例,对不同射流入射喷口宽度的环形激波聚焦爆震起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入射温度为一定值时,不同宽度的环形射流入射喷口对应着不同入射压力pin的临界值,当pin大于该临界值时,其形成的激波聚焦才能够形成高温、高压区域,从而起爆爆震波;随着入射喷口宽度的增加,射流的入射强度增大,其对应的临界入射压力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4.
射流宽度对激波会聚起爆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射流入射喷口宽度对环形激波聚焦爆震起爆的影响,以氢气和空气混合物为例,对不同射流入射喷口宽度的环形激波聚焦爆震起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入射射流的温度为一定值时,不同宽度的环形射流入射喷口对应着不同入射压力Pin的临界值,当Pin大于该临界值时,其形成的激波聚焦才能够形成高温、高压区域,从而起爆爆震波;随着入射喷口宽度的增加,射流的入射强度增大,其对应的临界入射压力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5.
两点火源顺序点火起爆爆震波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治武  陈星谷  郑龙席  卢杰  彭畅新 《推进技术》2014,35(10):1434-1440
为了研究两点火源顺序点火对爆震起爆的影响,对单点火源以及不同间距、不同点火间隔时间的两点火源点火起爆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恰当比的丙烷/空气为可爆混合物。计算结果表明,在单个点火源不能起爆爆震波时,在其下游一定距离的位置增加一个相同能量的点火源并在适当的点火间隔时间下顺序点火可以起爆爆震波;两个点火源的距离一定时,点火间隔时间需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功起爆爆震波;当点火源距离从50mm增加到150mm时,成功起爆爆震波的点火间隔时间的范围从10μs减小到0.5μs。  相似文献   

6.
超声速预混气扩张流道热射流起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伟强  梁剑寒  林志勇  蔡晓东 《推进技术》2015,36(12):1761-1767
为深入理解超声速预混气射流起爆过程机理,采用块结构自适应网格加密程序AMROC,在并行计算系统中模拟单边扩张流道中H2/Air超声速预混气在持续热射流作用下的爆震起爆过程。结果表明,5.4°扩张流道上方的4mm宽度热射流在140μs时间内成功起爆了超声速预混可燃气;形成的爆震波前传速度为55.9m/s,过驱度只有1.059,接近为CJ状态的爆震波;扩张壁面使得射流诱导形成的弓形激波出现分离激波,分离激波与弓形激波相交导致弓形激波波后温度的升高,从而加速了爆震波面的形成;在扩张壁面的作用下,射流起爆的爆震波面更接近于CJ爆震波面。  相似文献   

7.
为消除现有脉冲爆震发动机对外部脉冲起爆装置的依赖并提高脉冲爆震燃烧室工作频率,提出了一种多个爆震室封闭串联的多管燃烧室方案,通过管间的射流传递实现爆震室内的快速短距离起爆。实验结果表明,多个爆震室间可以实现逐级射流起爆,并且可以实现快速起爆,起爆所需要的时间约为1.0~1.2ms,起爆距离约为500mm,远远小于火花塞直接点火时的结果。弱火焰射流可以通过逐级增强的方式最终在下游某个爆震单元内形成爆震波。单个爆震室内射流进入和射出的时间问隔可以达到1.2~1.5ms,大约需要8个爆震单元才可能实现爆震波的封闭串联传播:  相似文献   

8.
一种组合动力装置爆震点火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海鹏  张强  陈鑫  何立明 《推进技术》2015,36(3):399-404
为在组合动力中寻求一种可靠、高频的爆震起爆方法,对超声速环形向心射流产生的激波在抛物形凹面腔内形成激波会聚,并起爆爆震的过程进行了三维的数值模拟。分析了环形向心射流的发展、前导激波的碰撞、激波会聚起爆爆震波及爆震波传播过程的流场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除了激波的强度和混合气的性质这两个关键影响因素以外,在一定条件下,几何条件对能否起爆爆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前导激波的碰撞和激波会聚产生的压力升高要远高于温度升高。激波在凹面腔内会聚形成的高能区域能直接起爆过驱动爆震波,起爆后过驱动爆震波迅速衰退成CJ爆震波。爆震波平均波速为1929.8m/s,波后压力为1.5MPa,温度为3400K。  相似文献   

9.
超声速预混气的热射流起爆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韩旭  周进  林志勇  刘世杰 《推进技术》2012,33(4):650-664
采用带有化学反应的Euler方程,对超声速预混气的热射流起爆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来流速度大于CJ(Chapman-Jouguet)爆震速度的情况下,射流所导致的弓形激波在爆震波起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爆震波不稳定性导致横波的产生是决定能否完全起爆的关键因素。射流角度的改变能够影响到起爆的过程与驻定性质。随着射流角度的逐渐减小,会出现起爆后驻定、起爆后不能驻定以及起爆失败三种结果。  相似文献   

10.
H2/Air连续旋转爆震波的起爆及传播过程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环缝-喷孔对撞式喷注模型发动机上,采用H2/O2热射流切向喷注的起爆方式,进行了H2/Air组合的连续旋转爆震试验,试验成功起爆并实现了爆震波的持续旋转传播。切向喷注的热射流并没有直接诱导形成旋转爆震波,从点火到形成稳定传播的旋转爆震波之间存在时间间隔。对高频信号的时频分析结果表明,在该试验工况下,旋转爆震波的传播过程非常稳定,其传播频率为5.5~5.95 kHz,平均传播频率为5.75 kHz,对应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716.4m/s,为理论预测值的91.14%。在没有测量高频压力的情况下开展了长程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旋转爆震波也可以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11.
在跨音速平面叶栅风洞中测叶栅BRITE/EURAM21N及BRITE/EURAM22N,进口气流马赫数为0.8;经叶栅尾部矩形开口槽进入流场尾迹区的喷气量为总流量的3%。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叶栅尾部压力面截去一个直角缺口可以显著提高喷气效应,使尾迹流区域的面积减少一半。  相似文献   

12.
小突片对热射流红外辐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研究了收敛喷管在高温(约913K)、高速(超临界)流动状态下,加装小突片后对热排气的红外辐射抑制特性,并探讨了小突片安装片数、后倾角度、堵塞比等因素对红外辐射抑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突片对热排气的红外辐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不装小突片的相比,不仅使热排气的核心区长度大为缩短,而且使热排气的总体红外辐射信号大幅度下降(在实验范围内,最大可下降约73%)。  相似文献   

13.
在常温、超声速流动状态下,采用PIV技术定量测量了收敛喷管和收扩喷管加装小突片时射流纵截面的速度场和涡量场,并对其速度场和涡量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收扩喷管,虽然其速度边界层厚度明显大于收敛喷管,但加装小突片结构也能够明显的强化射流的混合。并且发现,小突片结构不仅能产生流向涡,而且对周向涡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边炳秀 《推进技术》1987,8(6):17-24,88
目前和今后使用火箭发动机进行轨道和姿态控制的空间飞行器都要遇到发动机排气羽流影响问题.本文讨论了一种迅速估算轴对称的羽流远流场对飞行器影响的近似分析方法和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这种点源分析方法考虑了排气气体和喷管的特性.通过计算发动机排气羽流场,计算排气羽流干扰力矩和推力损失,这些影响在飞行器设计中必须给予考虑和控制.利用该方法和计算机程序对一个卫星模型进行了羽流影响的计算.  相似文献   

15.
侧向多喷流流场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敏  陈士橹 《推进技术》2003,24(2):144-147
为研究侧向喷流对高超声速拦截弹喷流直接力控制性能的影响,发展了在有限体积离散方法框架下的三维非定常N—S方程,采用LU—SSOR隐式时间推进格式和残值项空间迎风型格式求解技术,对大气层内高超声速拦截弹多个姿态控制喷流发动机同时工作时的干扰流场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给出了自由流与侧喷流、侧喷流与侧喷流之间复杂干扰流场结构图(等压云图、等马赫云图)以及喷流附近的压强分布,其结果与单一侧向喷流流场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喷流前的压强场基本不受后喷流的影响,处于前喷流尾流区后的喷流的干扰效率将受到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小突片强化混合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试了亚声速 (Ma= 0.35) 下小突片 (Tabs) 对轴对称收缩喷管射流的强化混合效果, 并探讨了小突片安装个数、后倾角度、堵塞比等因素对强化混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突片对喷管射流的混合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不仅使下游流场发生显著变形, 使核心流的衰减显著加快(核心流长度从5D 降至大约1.5D), 还使引射系数显著增加(本文中最大增加到2.7 倍)。  相似文献   

17.
在回流式传热风洞中,用五孔针对单气膜孔射流下游的流场进行了三维测量,观察到了复合角射流时产生的一对具有明显强度和大小差别的流向耦合双涡结构,并发现γ=15°的扇形孔较圆孔具有较弱的射流穿透能力和旋涡强度,其射流冷气可更利于贴近壁面。  相似文献   

18.
自耦合射流对平行主射流的矢量偏转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念  张堃元  徐惊雷 《推进技术》2005,26(3):248-251
为研究自耦合射流与主射流空间布局对主流矢量偏转的影响,采用了二者平行布局的方式,利用压电陶瓷单缝自耦合射流作动器出口两侧的低压区的卷吸作用,使主射流发生了显著的矢量偏转。实验表明,主射流的偏转角与自耦合射流和主射流之间的间距d,高差s等参数有关。在实验条件下,自耦合射流使约5·4m/s流速的主射流产生了最大45°的矢量偏转。  相似文献   

19.
氯化氢气在氨水中浸没喷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HCl气在氨水中浸没喷射进行了半经验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确定了影响反应进行及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主次顺序,并建立了气体在可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的液体中浸没喷射的射流长度关系式。  相似文献   

20.
用有限差分法对二元矢量喷管的内流场及推力性能进行数值模拟。流场计算采用MacCor-mack两步格式,运用两层代数紊流模型,对初场、网格进行处理,采用加快收敛的当地时间步长,使计算精度和时间都能较好地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得到了与实验数据较一致的喷管内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