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在璀璨的星空里,两颗遨游在太空的小行星拥有了带“中国血统”的名字——“神舟星”和“杨利伟星”,它们已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正式命名。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重要天体,其命名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专门成立了由五大洲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审议小行星的命名。小行星命名一旦获得通过,将成为这颗小行星的永久星名,为世界各国公认。“神舟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81年10月25日率先发现的太阳系小行星,先后得到欧洲南方天文台等8个天文台的观测证实,国际小行星中心于1998年给予第8256号国际永久编…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     
<正>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获小行星命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4颗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分别以4位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数学家吴文俊、高性能计算机专家金怡濂、航天专家王永志和气象学家叶笃正的名字命名。  相似文献   

3.
1998年,由近地小行星追踪(NEAT)计划所发现的神秘天体,使天文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最初,他们认为这个直径有千米~16千米的天体———他们将其命名为1996PW的天体———是一颗小行星或一块围绕太阳旋转的岩块。近来当天文学家观察它在运动时,又惊奇地发现这颗小行星的运动更像一颗彗星,即它沿一个椭圆轨道运行。但是,当这个天体接近太阳时,它又不产生彗星特征的闪光的气体尾。因此,一些研究人员认,1996PW是一颗已失去其发光能力的彗星,因为它的易爆的物质不是已陨落就是埋在一个绝缘层下。使天文学家着迷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东部时间7月28日晚,美国航宇局深空1号无人探测器高速掠过太空中的布雷尔小行星,最近距离不超过15千米。这是迄今人类发送的探测器掠过太阳系里的天体距离最近的一次。 布雷尔小行星是一颗直径约为1.6千米的天体,国际序号为9969,距离地球约3亿千米,目前正沿着位于地球和火星  相似文献   

5.
一颗“失踪”了近90年的小行星重新进入了天文学家们的视野。这颗名为“艾伯特”的小行星是1911年10月3日由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翰·帕利兹发现的,当时为了纪念维也纳天文台的赞助人艾伯特·洛希尔男爵,便以其名字命名该小行星。帕利兹还没有精确地测算出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参数,发现不久的“艾伯特”小行星便从天文学家们的视野里消失了。2000年5月1日,美国天文学家杰弗·拉森发现了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天体的微弱星光。这颗天体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稍远,且其绕日运行的轨道比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明显倾斜。…  相似文献   

6.
2005年3月16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外天文学家分别发现的2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神舟星”和“杨利伟星”。这两颗邀游太空的小行星,从今天起成为我国载人航天成就的卓越标志。命名仪式16日在北京航天城隆重举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国防科工委秘书长、国家航天局副局长金壮龙出席命名仪式。  相似文献   

7.
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目前正围绕小行星——灶神星的轨道飞行,按计划。“黎明”号在长达8年、近50亿千米的星际探索之旅中,将远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谷神星和灶神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直观地观测小行星,这个探测器揭示的秘密将有助于科学家回答有关这个天体和太阳系里其他几十万颗小行星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1探测近地小行星面临的问题探测是研究的基础,但与探测大天体相比,小行星探测面临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近地小行星(NEA)数量巨大,截至2017年5月1日,已经发现了16089颗。从众多的天体中选择探测目标,其难度可想而知。2)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各异,如轨道倾角、偏心率、自旋周期、半主轴长度等参数相差很大。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与推进实验室(JPL)给出的数据,近地小行星轨道  相似文献   

9.
叶楠 《太空探索》2022,(3):74-77
太阳系的物质分布(上) 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会议决定对太阳系内天体进行重新分类,新命名一类矮行星,包括曾经作为1号小行星的谷神星、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以及近年才发现的阋神星、鸟神星和妊神星.这一改写教科书的决议并不是说太阳系本身有了什么变化,只是表明人类对太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不断的观测实践中,天文学家不断...  相似文献   

10.
众眼看宇宙     
易轩 《太空探索》2011,(10):62-65
灶神星是小行星中的明星,它是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中唯一一颗可在地球上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小行星,直径约为483千米,质量大约占所有小行星带天体的9%。研究这颗直径500千米的小行星,有助于了解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今年7月16日,刚成为灶神星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5月8日上午,"叶培建星"命名仪式暨小行星探测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叶培建星"国际编号为456677,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为了表彰我国著名航天专家叶培建院士为推动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快速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2016年6月紫金山天文台推荐命名"叶培建星",2017年1月12日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自此,"叶培建星"正式镶嵌进太空星辰,  相似文献   

12.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的一种天体,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已经发现了70多万颗小行星,不过只有少数的小行星直径大于100千米。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直径约950千米。不过近年来又发现一些小行星比谷神星还要大,如200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直径甚至达到1800千米。直径超过240千米的小行  相似文献   

13.
许斌 《太空探索》2005,(5):F002
在璀璨的星空里,两颗遨游在太空的小行星拥有了带“中国血统”的名字——“神舟星”和“杨利伟星”,它们已被国际小行星委员会正式命名。  相似文献   

14.
杨孝文 《飞碟探索》2011,(12):50-51
美国航空航天局已经制订好计划,准备在2025年把宇航员送上某颗小行星。毫无疑问,执行这样的任务将面临重重挑战和风险,但首先要完成的是了解人类可对哪些近地天体进行探索。小行星专家、太空科学家、宇航员和美国航空航天局代表团在最近举行的名为“直击近地天体:为人类进行近地轨道外探索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近地天体”的学术研讨会上,对这个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徐菁 《国际太空》2011,(12):25-30
根据2011年7月28日的报道,天文学家研究发现一颗小行星藏在地球绕日轨道上,它已陪伴着地球渡过了至少几千年的时光。,这种小行星被称作“特洛伊小行星”,尽管其与地球距离比地月远得多,但由于轨道相近,它是最适合航天员探索的地方之一。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未来15年内很有可能对其进行研究甚至开发。研究者还认为,如果能够发现更多的“特洛伊小行星”,航天员能在这些小行星上寻找地球匮乏的贵重矿物。这一发现也为科学家研究太阳系开启了全新的视野。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近地小行星(NEA)及更少见的近地彗星知之甚少。了解这些天体有助于人类获得太阳系形成的科学信息,这些天体上还可能存在具有潜在价值的太空物质。因此,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小行星探测列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未来载人航天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强不规则天体引力场中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小行星探测与彗星探测是深空探测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小行星和彗星因质量都不足以使得万有引力克服应力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而具有强不规则的外形。研究强不规则天体引力场中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内在机制,是探测器被不规则天体捕获并对其形成近距离探测轨道的基础。从引力场模型和动力学行为两个方面综述了强不规则天体引力场中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在引力场模型的研究方面介绍了强不规则天体引力场建模的球谐函数摄动展开模型、简单特殊体模型及多面体模型的研究现状,在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方面介绍了强不规则天体引力场中的周期轨道和拟周期轨道、平衡点、流形、分岔与共振以及混沌运动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这些方面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分析了强不规则体引力场中动力学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2007年9月27日,NASA黎明号(Dawn)航天器成功发射,开启了探索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带中的两颗最大天体——小行星灶神星(Vesta)和矮行星谷神星(Ceres)的旅程。Dawn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揭示太阳系行星形成线索。NASA综述了Dawn任务成功实施10周年取得的亮点科学和技术成就。Dawn是唯一环绕太阳系两颗地外天体飞行的  相似文献   

18.
阿丝 《太空探索》2003,(7):18-19
迄今为止,月球是人类采集岩石和尘埃样本的惟一星球。但小行星等许多近地天体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如何在小行星上采集岩石样本似乎已成为科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最近,从有关部门获悉,2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将以我国著名科普作家李元和卞德培的名字来命名。我国科普作家获此殊荣,尚属首次,而且,这2颗小行星是日本科学家发现的,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也是第一次,小行星命名这件事进一步加强了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为推进和加强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交流和合作,增添了新内容。 小行星跟九大行星一样,都围绕太阳运行。与大行星相比,它们的体积都比较小,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这两颗小行星都是由日本天文学家圆馆金、渡边和郎在日本北海  相似文献   

20.
正与太阳系中的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不同,小行星的发现过程比较有趣。这些数量庞大、轨道复杂的自然天体在早期并未被天文学家注意到。实际上,小行星是一类先被猜测出大概的轨道位置然后才几经波折被观测到的天体。神奇的公式这一切要从251年前说起了。公元1766年,德国维滕贝格大学的教授提丢斯在草稿纸上写下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轨道数据时,总感觉背后有一定的数学规律存在。他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