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俞盈帆 《航天》2010,(10):20-21
2010年9月16~17日,首届中国航天工程育种论坛在北京召开。航天育种是一个读者并不陌生的话题,各种媒体对此做过很多报道。在人们的普遍印象里,经过太空飞行的种子,往往能结出更大、更肥硕的果实。可是,航天工程育种只有这么简单吗?普通的种子上天飞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1,20(5):104+134-135
航天育 种促进农业 据中国航天网2011年8月3日报道,甘肃省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公司,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出的1m长的豇豆、1.5kg重的茄子等硕大果实令人称奇。2007年,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正式开始了航天育种产业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航天育种工程的概念和特性,具体介绍了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的情况以及“基地”进行航天育种的实践活动和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薛滔 《航天》2012,(9):61-61
6月30日上午,河北省首个航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一中国(唐山)航天育种产业化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在河北省遵化市隆重举行,该项目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唐山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部长胡世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张瑞、原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刘纪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主任孙永成及唐山市、遵化市的相关市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占地8000余亩的航天育种基地分为太空种苗繁育基地、太空农业休闲观光、太空农业生产示范和航天农产品加工配送四大区域。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太空蔬菜生产、航天育种研究、太空农业观光、航天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大型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该基地通过引进、示范和推广太空农业生产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唐山市乃至河北省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改变农民观念、普及农技知识、带动农民种植太空农产品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这里已经成功种植20个航天品种,包括航天小金瓜、航天优质瓠子、太空紫茄、太空架豆、宇椒一号、太空特大南瓜等。  相似文献   

5.
刘洁 《中国航天》2009,(10):15-15
我国实践8号育种卫星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组织实施.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项目组已经按照作物种类分区域建立了不同作物航天诱变育种基础群体.在部分作物上初步筛选出200余份可遗传的突变材料,其中包括利用传统的地面诱变育种技术不易获得的特异突变材料。  相似文献   

6.
《湖北航天科技》2004,(1):F003-F003
三江集团一中长期坚持航天科普教育,曾组织学生参加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航天知识大赛并取得团体第二的好成绩;还承担了番茄种子卫星搭载实验,成果获全国二等奖、湖北省一等奖。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爱航天的热情,收到良好的社会效  相似文献   

7.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10,(5):6-11
中国CHINA201 0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召开9月1 6日,以"开发空间资源,创新农业技术"为主题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联合主办。本届论坛的宗旨是"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以服务农民,造福农村,发展农业为主线;以航天搭载技术为手段,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搭建技术交流与成果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8.
索阿娣 《航天》2010,(5):58-61
一提起甘肃,人们眼前往往会浮现出干燥少雨的黄土高原印象。但实际上,这种印象并不全面。甘肃的第二大城市天水,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因气候宜人和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甘肃天水航天育种基地)就坐落在此。这个成立于2001年的航天育种基地,  相似文献   

9.
航天工程育种是借助空间飞行器和地面模拟空间装置,利用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复杂电磁环境等多种因素对生物材料的诱变作用,使材料发生变异,科研人员再从中筛选出需要的变异材料,进行多代选育,最终获得优良新品种。航天工程育种是一种物理诱变的育种手段,没有导入外来基因,与转基因有本质区别,属于食用安全的产品。神舟天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天辰实业公司")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全资公司。作为从事  相似文献   

10.
葛榜军 《卫星应用》2007,15(1):17-22
对2006年中国卫星应用领域相关的国家政策、应用卫星的发展以及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航天育种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工程》2012,21(4):128-128
据中国航天网2012年6月28日消息,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工程育种研究日益成熟,一大批产量高、质量优的新品种脱颖而出。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已利用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先后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多种农作物上培育出进入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的优异新品系200多个,其中有近百个农作物新品种或新组合分别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航天》2010,(5):61-61
目前,人们对航天育种产品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把它和转基因食品混淆起来。实际上,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转基因产品是将人工分解和修饰过的外来基因直接导入另一个生物体基因组中,引起生物体性状发生变化,比如,把小麦的基因移植到水稻上,甚至有时是从某种微生物、动物身上提取基因,转到农作物上。这些种子本身染色体已产生缺失、重复、易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2001,(2):8-9
据《解放日报》报道,我国准备发射第一颗专门用于空间农作物育种的返回式“种子卫星”。目前发射所需的各种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国家农业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及中科院正在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旦时机成熟,即可操作实施。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农作物种子,开展空间育种技术研究和探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全新尝试,也为培育更多农作物优质良种,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开辟了诱人的前景。在此之前,我国已成功地完成了十多次农作物种子卫星搭载育种试验,并培育出了“太空水稻”、“太空小麦”、“太空青椒”、“太空番茄”等一…  相似文献   

14.
《航天》2011,(11):4-4
9月7日~8日,由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15.
孙宏金 《航天》2011,(12):42-45
9月7日,来自全国的育种专家云集北京,在由国家农业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办的“2011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专家就“航天工程育种——科技创新和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方向进行讨论和规划。  相似文献   

16.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在着陆前16分钟出现技术问题,最终解体,航天飞机所载7名宇航员同时遇难。这次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世界航天业和我国航天法有何影响?这些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为此,2月10日,记者对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7.
“更好,更快,更省”的口与是提高航天系统的设计和动作的真正思路吗?如果能够做到,当然本该如此。“更好”是关键。航天委员会并没有期望得到公众舆论的支持也没有期望在目前航天任务失败的情况下得到用户的信任。遗憾的是,对一项具体的任务来说,“更快,更省”比任务的成功更容易做到,因为是否成功在待以后评价。  相似文献   

18.
我国航天育种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录祥 《中国航天》2009,(10):10-14
——1987年8月5日,随着我国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被送向了遥遥天际.这是我国农作物种子的首次太空之旅。当时,搭载作物种子的目的并不是想育种,只是想看看空间环境对植物遗传性是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据新华社报导,实践8号航天育种卫星已于2006年9月9日在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预定的运行轨道,中星22号甲通信卫星也于2006年9月13日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1996,(11):9-10
令人瞩目的航天效益工程本刊讯当看到长征火箭直刺苍穹,把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的时候,人们都会由衷地感到兴奋和激动。然而,航天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却鲜为人知。在9月2日开幕的中国航天科技应用展上,展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工程它就是我国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