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朱毅麟 《航天》2012,(1):40-43
中国最早的民用空间技术研究机构——上海机电设计院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的1001设计院,受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双重领导,成立时的任务是研制人造卫星及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后来,鉴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还很低,  相似文献   

2.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在研究所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 王希季院士说:"50年前,我调入上海机电设计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前身),开始了我从事航天事业的征程,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是我的母亲所."  相似文献   

3.
196 0年 5月 2 8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上海机电设计院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前身 )负责研制的T - 7M火箭。在毛泽东主席那次视察 4 5周年之际 ,回顾和论述了那次视察的背景、情况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1998年8月21日,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即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让我们回顾研究所的发展历程。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宏图。为了开创中国的空间事业,中国科学院将研制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点任务,并于当年8月21日成立了负责这方面工作的“581”领导小组。“581”领导小组下属3  相似文献   

5.
我国空间返回技术专家、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顾问、《航天器环境工程》杂志名誉顾问林华宝同志,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于2003年8月17日1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林华宝同志,祖籍福建莆田,1931年5月29日出生于上海,1953年9月参加工作,1956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58年11月在上海机电设计院任研究室副主任。1977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先  相似文献   

6.
50年前的5月28日,即1960年5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同志进行了他生平对我国航天系统负责研制的产品所作的独一无二的视察活动。毛泽东主席这次视察的产品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前身)负责研制的T-7M火箭。  相似文献   

7.
50年前,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前身)负责研制的我国第一种实用探空火箭——“探空7号”(代号T-7)气象火箭,在经历了首次发射(1960年7月1日)失败后,于第二次发射(1960年9月13日)时成功地飞上蓝天。由此,揭开了我国实用探空火箭发射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正糜振玉中将曾在军事科学研究等工作中与钱学森有过多次接触,以下内容是根据糜振玉中将访谈录音整理而成的。我第一次见到钱学森是1986年上半年在中央党校,当时是请钱老到我们班上做一个报告,主要讲机电科学技术的发展问题。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钱老,但我们没有交谈,也没有交流。第一次直接与钱老接触也是在1986年,他受邀参加了军事科学院军事作战研究所召开的国际  相似文献   

9.
1963年12月22日、27日,上海机电设计院(时属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制,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负责研制的2枚“探空七号甲”(代号T-7A)气象火箭在安徽广德境内的华东气象火箭探空基地进行了该火箭的第一批次飞行试验。这批次试验所用的火箭为第一状态的T-7A火箭,试验中实测2枚火箭的弹道顶点高度均为海拔125km(火箭起飞点的海拔为66m)。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45周年。1965年8月,中央明确我国首个卫星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由七机部承担后,聂荣臻副总理同意七机部王秉璋部长、钱学森副部长等人的意见,即由七机部八院(即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的前身)承担运载  相似文献   

11.
朱毅麟 《航天》2011,(11):54-57
初识大师风采 最初知道钱学森,可以回溯到66年前我的少年时代,那时我在南京上初中。一天,在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上读到一条消息称,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参与V-2飞弹……云云。从那以后,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名字就留在了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4):352-F0002
<正>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1971年4月,国家提出了首个载人航天项目——"曙光一号"飞船。然而,受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等方  相似文献   

13.
黄志澄 《航天》2010,(10):48-51
钱老回国后北航成立了空气动力学专业 1955年10月9日,钱学森先生回到了祖国,揭开了共和国导弹和航天发展的历程,也影响了我的一生。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是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刊特别开辟了纪念钱老的专栏,约请钱老的同窗、同事及学生撰文,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成就与贡献》中,呈现了作为科学家和思想家的钱学森。他创建的系统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0,(1):F0002-F0002
2010年5月28日,我们将迎来毛泽东主席视察T-7M火箭50周年。 50年前,即1960年5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同志,在上海市视察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O8研究所的前身)负责研制、并已成功地完成了首批次飞行试验的探空7号模型(代号T-7M)火箭。  相似文献   

16.
庄祥昌 《航天员》2009,(6):17-19
2009年10月31日,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先生因病逝世。人民将永远铭记他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7.
<正>王越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与钱学森有过工作上的接触,并对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下内容是根据王越院士的访谈录音整理编辑而成。20世纪60年代,我和钱学森接触过一段时间。1965-1967年的时候我曾任某型导弹预研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在西安的某设计所工作,当时是属于七机部的,而钱学森是七机部的副部长。那个时候钱学森作为领导,我有时向他汇报一些问题,和他有些接触。  相似文献   

18.
正"黄顺基教授与钱学森曾多次以通信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在科学研究上得到了钱学森的多次指导。以下内容是根据黄顺基教授访谈资料整理编辑而成。"在与钱学森的接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钱学森关心的都是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主要从与钱学森的接触过程、钱学森的先进事迹、对钱学森的认识,以及钱学森对我的影响4个方面来谈谈。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8月24日,由中国工程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包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六期钱学森论坛"在包头市成功举办。自1958年我国在额济纳旗境内建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就与中国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期论坛以"钱学森智库聚焦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弘扬航天爱国奋斗伟大精神,勇担草原建功立业使命"为主题,旨在搭建军政产学研融合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初,四人小组在钱学森先生直接指导下为发展我国人造卫星进行早期准备工作。文章详细介绍了四人小组在钱学森先生指导下搜集学习国外有关卫星和空间技术的资料,编制《1964-1973年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草案),为大学生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以及担任星际航行座谈会秘书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