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非线性动力Alfven波在1>>β>>me/mi条件下形成孤子解的限制条件,表明只有亚Alfven速度才能形成压缩型孤子.由动力Alfven波孤子和湍流产生的极大纵向电子速度不会超过本底电子热速度,但由此产生的纵向电场在小尺度范围可以很强,这可能对太阳风的能量传输与粒子加速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Helios飞船在0.3AU和1AU之间的高速太阳风质子和磁流涨落观测, 同时考察了包括各种可能的加速和加热效应的高速太阳风动量方程和质子能量方程.分析表明在碰撞为主的等离子体条件下导出的经典粘性系数表式明显地不适用于太阳风等离子体;在0.3AU和1AU之间主要加速力是热压梯度力和Alfven波压力, 背景磁场的洛伦兹力可忽略;在减速方面, 除了太阳重力外, 还需存在其它减速机制, 才能使太阳风动量平衡.看来唯有粘性能同时满足减速和加热这两种要求.   相似文献   

3.
根据准线性方程,求出了在离子持续产生并被太阳风捕获加速的情况下离子的渐近态分布函数.采用此分布函数分析了斜向传播的Alfven波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第二十太阳周太阳风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用太阳风二维理想流体模型探讨近太阳区的不同边界条件太阳风与共转相互作用对1AU处太阳风各参数影响,得到共转相互作用不能引起太阳风速度和马赫数的反相扰动,推断在太阳风加速区温度扰动对太阳风的影响最大,而在太阳风传播区速度扰动对太阳风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空间探测的最新结果表明,太阳大气中广泛存在小尺度喷发事件,这些事件被认为是由新浮现磁通量导致的小尺度磁重联的表现.小尺度磁重联同时会产生高频Alfven波.本文给出了建立在上述思想基础上的描述日冕加热及太阳风加速的时变二元流体模型的一组数值解,显示解的时间演化、收敛特性及守恒特性.在对由过渡区发出的高频Alfven波频谱的适当假设下,数值解能够解释日冕及太阳风等多方面的观测结果,包括日冕加热,极冕洞密度径向变化,太阳风近日冕底部加速,及在03AU观测到的高速流特征.  相似文献   

6.
太阳风中动力论Alfven波湍流谱(b)二次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行星际Alfven湍流是由动力论Alfven波集合形成的模型理论。将行星际Alfven湍流分为三个区域:湍流耗散区、二次激发区和湍流惯性区。并对各区湍流谱的特性分别给出解释。由动力论Alfven波的二次激发和衰减,解释了太阳风高速流质子温度高于电子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太阳风中动力论Alfven波的湍流谱(a)朗道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太阳风中Alfven脉动湍流的新模式,动力论Alfven波是Alfven波和离子声波非解耦的新波模。由太阳向外传播的各种波长的动力Alfven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导出动力论Alfven脉动湍流功率谱Pk,在Alfven半径以外,Pk∝k-3/2,而在Alfven半径以内,由太阳附近的Pk∝k-1变化成Pk∝k-3/2动力论Alfven脉动在Alfven半径以内完成朗道衰减。新模式克服了以前理论模式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太阳风里太阳耀班高能电子产生的Langmuir波的自发辐射。理论估计得出,在时间尺度γkm-1内,Langmuir波自发辐射的电场幅值约为10-3-10-2mV/m(依赖于高能电子速度分布的具体形式),这里γkm为在波数k处的峰增长率。此理论结果比飞船在太阳风里的观测值低2-3个数量级。因此认为,太阳风里自发辐射产生的Langmuir波辐射是可以忽略的。   相似文献   

9.
1 欧洲发射"太阳轨道器",将近距离观测太阳极区 2020年2月10日,欧洲航天局(ESA)发射太阳抵近探测任务—"太阳轨道器"."太阳轨道器"最近将距离太阳仅60个太阳半径,即约0.28AU(约4.2×107km),将首次获取太阳极区的图像,对太阳极区进行近距离观测,并对日球层和太阳风进行详细测量,从而揭示日球层的产...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二维混合数值模拟研究了有速度驱动、低等离子体β值情况下的磁场重联过程,结果表明磁重联过程可以产生Alfven波,该Alfven波动对重新区中的新生离子作用,使得新生离子经历投掷角散射方程,具有球壳分布特征,部分新生离子得到加速,其获得的最大能量约为4(miVA0^2/2),此加速过程所需的加速时间在100/Ωi量级,是一个极快的加速机制,加速粒子能谱为双幂律谱。  相似文献   

11.
有限β等离子体中密度和磁场不均匀驱动的动理学Alfven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有限β等离子体中的密度、磁场不均匀引起的漂移波不稳定性的基础上,剖析了漂移波不稳定性对动理学Alfven波激发的作用.动理学理论能正确地处理有限拉莫半径效应和波粒共振相互作用,本文根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特性,采用Vlasov方程描述离子运动,运用漂移动理学方程对电子运动进行描述.密度不均匀和磁场不均匀对产生漂移不稳定性的对比分析表明:在有限β等离子体中,密度不均匀比磁场不均匀更易激发漂移不稳定性,且密度不均匀激发漂移不稳定性中的能量转换和转移更为强烈.这种能量的转换为动理学Alfven波的激发提供了物理基础.所得数值解表明:动理学Alfven波在磁层中能广泛地被激发产生,特别是在磁层空间的极尖区、磁层顶和等离子体片边界层等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区域中更容易被激发产生.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动理学Alfven波对磁层空间中能量传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引言太阳风中由于磁场的作用,在垂直磁场平面内质子做回旋运动.通常在此平面的质子速度分布函数是旋转对称的.实际观测中,虽然大部分由测量值内插得到的速度分布是旋转对称的,但少数是不对称的.产生这种不对称性的原因还不清楚.文献川提出o粒子与间断面相互作用可产生非回族对称分布.由于这种非旋转对称的速度分布应是不稳定的,因而会很快弛豫到了旋转对称的分布.很难解释非对称的分布可经常被观测到的事实.我们认为这种非对称分布的观测结果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非回旋对称的分布函数产生的而可能是由于太阳风等离子体小尺度的不均…  相似文献   

13.
几种材料的磁层亚暴环模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星际空间存在运动着的带电粒子。当太阳风粒子到达地球磁层顶且随着太阳风粒子而来的星际磁场,指向地磁南极时,太阳风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的附加场使地磁场发生畸变。迎着太阳的一面较为扁平,而背着太阳的一面形成一个很长的磁尾。在磁尾区,太阳风粒子的注入(它们的能量为几十电子伏到几千电子伏)引起了高能粒子的大量增加。这些高能粒子在  相似文献   

14.
根据Ylysses观测,比较完整地计算了高纬行星际空间太阳风能流分布.计算表明,行星际空间的高速流能流密度约为2.1×10-3J·m-2·s-1(日心距离r=1AU),主要来自于太阳风离子所携带的动能流(占58%)和克服太阳引力的势能流(占39%).要驱动高速流,需要在日冕底部高速流源区(日心距离r=1Rs)向外输出到太阳风的能流密度为7.1×102J·m-2·s-1·分析表明,由日冕底部向外可能输出两种形式的能流,其中一种具有较短的耗散长度,被耗散在很短的空间区域(~1—2Rs),使日冕温度迅速提高。另一种储藏在连续向外传播的太阳风中,不断耗散用以加速太阳风(>2Rs).  相似文献   

15.
基于解析和数值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讨论了非均匀引力场中日冕的二维磁流体动力学平衡。对临界点进行了比较仔细的处理。得到了包含闭场区、中性片和开场区的大尺度日冕磁场位形,闭场区和中性片构成冕流结构。在高纬和低纬地区几个太阳半径之外,等离子体径向流动速度超过了局地声速和局地Alfvén速度。在1AU处,太阳风速度可达到400kms-1以上   相似文献   

16.
正2020年2月10日,欧洲航天局(ESA)牵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参与实施的太阳抵近探测任务——"太阳轨道器"(Solar Orbiter,SolO)发射升空。"太阳轨道器"与太阳的距离最近仅为60个太阳半径,即约0.28个天文单位(AU),对日球层和太阳风进行详细测量,并对太阳的极地区域进行近距离观测,从而揭示日球层的产生和变化。"太阳轨道器"将首次获取太阳极区的图像,增进对太阳的认知,并帮助更好地了解和预测空间天气。  相似文献   

17.
基于ACE飞船的资料,通过时序迭加方法统计分析了最近两个太阳活动极小年时期(2007.0-2009.0和2016.5-2019.0年)的宇宙线计数与太阳风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宇宙线的计数受太阳风共转流相互作用区的强烈影响,宇宙线计数变化与快慢太阳风流界面的位置密切相关,例如流界面的穿越通常伴随着宇宙线计数的下降.分析表明,第一时段的具有“雪犁”效应的宇宙线计数下降对应于流界面附近的扩散系数急剧下降,而第二时段的非“雪犁”效应的计数下降可能是由穿越流界面后的扩散系数增大引起的.日球层电流片也与宇宙线计数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宇宙线粒子在日球层电流片附近存在一定程度的堆积.太阳风对宇宙线的作用机制表明,宇宙线的漂移和扩散效应决定了其在1AU附近的分布变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5-2004年ICME驱动的强烈磁暴(SA型)、强磁暴(SB型)和延迟型主相暴(SC型)三种磁暴类型,对1AU处太阳风动压、太阳风速度、行星际磁场、EK-L电场以及极光沉降能量进行时序叠加分析,并分别与-vBz耦合函数和Newell耦合函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种磁暴在ICME到达前期的太阳风动压较稳定,背景太阳风、极光沉降能量、行星际磁场和磁层存在相对平静期. ICME到达前期SA型磁暴的背景太阳风速度、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以及极光沉降能量的均值高于另外两种磁暴类型,这说明大型日冕物质抛射在ICME到达前就对行星际磁场、背景太阳风和HP产生了影响.磁暴急始后,SC型磁暴的EK-L电场斜率小,峰值延后且行星际磁场北向分量增强,这些都是磁暴主相延迟的表现,极光沉降能量随着行星际磁场转为南向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利用Helios飞船对太阳风高速流的等离子体和磁场观测,本文考察了0.3-1AU作用在高速流上各种体积力的径向分布.结果表明:普遍采用的在碰撞为主等离子体中导出的经典粘性系数表式不适用于太阳风高速流;为使惯性力与各体积力之和相等,必须有大小跟这一空间范围内的太阳重力相近的粘性减速力.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导出了太阳风高速流中实际粘性力的径向分布,并求出了实际粘性系数的径向分布.结果发现,相对于经典粘性系数,1AU处太阳风高速流的粘性系数的减小不小于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三维模型,使用混合网格质点法HPIC(Hybrid Particle-in-Cell)对膨胀的磁场和太阳风相互作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线圈产生的偶极子磁场在注入等离子体后和太阳风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并对以不同速度入射的等离子体引起的太阳风粒子的变化和磁场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偶极子磁场和太阳风作用时会产生弓形激波,此时磁压等于太阳风粒子的动压,当向线圈产生的偶极子磁场中注入高能等离子体时引起磁场膨胀,膨胀的磁场将会排斥太阳风粒子向外运动,从而引起弓形激波的变化,增大与太阳风相互作用的面积,并且粒子入射速度越大,磁场膨胀越明显,与太阳风相互作用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