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空探索》2009,(8):16-21
卫星大管家 6月底,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传来消息:作为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归档、分发和应用单位,该中心已向广大用户分发数据100余万景,其中3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数据,相当于覆盖我国全部国土600余遍;  相似文献   

2.
<正>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向西北行驶,约1h车程之后,广袤的大地上突显一些白色的"大锅",散布在低矮的建筑物周围—这就是南非的Hartebeeshoek地面站。这些设施是美国登月时期所建,而现在,Hartebeeshoek地面站开始免费接收来自中国遥感卫星分发的数据。与之前不一样的是,Hartebeeshoek地面站现在不必为所接收到的卫星数据付费。作为中国政府援助非洲的项目之一,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资源卫星中心)提供的卫星数据,均是无偿分发。  相似文献   

3.
徐文  王志刚  吴敏 《国际太空》2014,(10):22-26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1年10月成立,是国家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局负责业务领导、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行政管理的科研事业单位,负责所有国产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统一处理、存档和分发服务。多年来,中心一直注重国际合作,为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国际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国家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负责我国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归档、分发和服务。存档和管理的卫星数据包括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环境减灾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等十几颗卫星的数据,这些数据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土调查、农业估产、水利监测、矿区执法、减灾救灾、城市规划、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那么,这么多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用户如何才能够获取?这就需要讲一讲中国资源卫星中心负责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国家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提供的信息,截至2015年11月底,高分专项累计分发数据约403万景,数据量超过我国以往遥感卫星历史数据总和,已全面进入了各主要应用领域。由于高分专项的实施和高分数据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市场上国外卫星数据价格大幅度降低,分辨率低于2米的国外卫星数据已基本退出  相似文献   

6.
2008年9月,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成功发射,迄今为止,2颗卫星已运行10周年,超期运行7年。10年来,环境减灾卫星地面数据处理与分发系统运行稳定,处理完成2颗卫星下传的所有遥感数据;完成向全国各行业用户的分发,促进了卫星数据在多个行业的业务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91年10月,是国家发改委和国防科工局负责业务领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行政管理的科研事业单位,负责所有国产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统一处理、存档和分发服务。自成立以来,先后处理和分发了资源一号01、02、02B、02C;环境一号1A、B、C;资源三号;实践九号A、B;高分一号等11颗卫星数据,目前有8颗卫星在轨运行。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分发情况截至2013年6月底,共向全国用户分  相似文献   

8.
<正> 一、前言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把气象卫星业务定义为用于气象目的的地球探测卫星业务。但对静止气象卫星业务来说,气象业务部门希望它不仅要具有气象观测功能,而且要具有收集、传送和分发各种气象信息的功能。因此,静止气象卫星不仅是位于静止轨道上的空间气象观测平台,而且也是收集,传送和分发气象数据的中继站,其有效载荷主要是观测地球大气的各种遥感仪器及收集、传送和分发气象数据的通信系统。它兼有地球探测卫星和通信卫星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整体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邓小平同志访美期间签订的中美科技合作项目成果,1986年12月落成并投入使用,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分发、存档地球资源卫星的遥感数据。它是目前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资源 - 1卫星自发射以来 ,运行良好 ,至 2 0 0 0年 9月底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作为资源 - 1卫星的运行管理和资料发放单位已经通过 3个地面接收站接收到了 39894景 CCD数据图像、 46 194景红外扫描仪数据图像和 36 43景广角成像仪数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已经先后为农业、林业、地质、能源、水利、测绘、海洋、石油和环保等行业的 5 0多个单位分发和协议订购了 75 0 0多景卫星数据 ,满足了用户的迫切需求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 完成了资源 - 1卫星数据评价 ,启动了示范应用工作2 0 0 0年年初 ,国防科工委组织了对资源 - 1卫…  相似文献   

11.
<正>从10月24号开始,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数据正式对外开放共享,这也意味着,继美国、日本之后,我国成为第三个可以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这颗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碳卫星于2016年12月22日发射,目前在轨运行良好。碳卫星克服了地面监测站在空间分布上的局限性,从宇宙空间完成对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定期获取全球和区域的二氧化碳分布图。此次数据开放,  相似文献   

12.
要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实现。在众多的高新科技中,遥感技术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以其特具的优势,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遥感卫星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获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的特点。获取的数据为数字化,可实时或准实时传输到地面接收站,通过数据分发网络进入到用户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卫星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配合,构成数字地球的基础数据库。目前,遥感卫星已发展成为拥有气象、资源、雷达和海洋卫星等系列的卫星观测系统,分辨率由1000m、100m、20m、10…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1月12日,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一周年之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办了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暨科学数据发布仪式,正式公布依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地形地貌数据制作的我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  相似文献   

14.
1 运行良好□□ 2 0 0 1年 10月 14日是我国第 1颗传输型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轨成功运行 2周年。卫星以首发成功、首发应用 ,并以其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获得国内外同行以及中巴两国用户的好评。到目前为止 ,国内已有 10 0余家用户正在应用开发“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图片。 2年来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已接收和归档了 2 3万多景遥感图像 ,并订货和分发了其中 1.4万多景。根据卫星在轨运行 2 3个月的数据分析 ,卫星姿控系统性能稳定 ,各项技术指标仍保持在发射 3个月后的轨道交付时的数据。由于其软件具有在轨维护和…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科学院网站2017年6月16日报道,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Science。星地量子纠缠分发作为卫星的三大科学实验任务之一,是国际上首次在空间尺度上开展的量子纠缠分发实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时,同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3星,于7月25日23点4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次发射成功后,天链一号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此举标志着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密钥分发实验任务规划约束条件多以及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基于对密钥分发实验过程及约束分析,建立了约束满足规划模型.以完成时限最短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任务规划所需光学及数传站资源分配,利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解决了实验过程中多要素紧耦合、强时间约束的难题.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及算法有效,能够满足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密钥分发实验星地交互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正加强空间碎片研究,对保障我国空间资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确保国际外空事务主导地位和太空话语权、塑立航天大国责任和形象、引领高新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生成新兴太空经济和产业模式等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小碎片大安全到2017年底,我国在轨卫星超过180余颗,2020年预计超过200颗。我国即将全面构建卫星遥感、通信广播、导航定位三大空间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阶段——长期运  相似文献   

19.
祁首冰 《国际太空》2016,(10):82-82
2016年9月28-29日,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展览会在成都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主办,以“星参北斗位联世界”为主题,以“十三五”百项重大工程及项目中的“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为主导,促进我国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形成开放、自主、兼容、渐进的发展环境,推进“北斗”服务世界的进程。来自我国及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年会暨展览会。  相似文献   

20.
2008年11月12日,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一周年之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办了绕月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暨科学数据发布仪式,正式公布依据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地形地貌数据制作的我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并将卫星获得的第一批科学探测数据按照有关规定向科研单位移交。以开展科学研究。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说,全月球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绕月探测工程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务,这一时刻将被历史铭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