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氧化亚氮/丙烷火炬式点火器的燃烧室和火炬流场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获得了点火器在定混合比工况下工质流量对火炬性能的影响以及定流量工况下余氧系数对火炬性能的影响:在定余氧系数0.350工况下点火器燃烧室压强、火炬功率和点火有效长度与点火器的流量基本呈线性关系,有效火炬长度与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基本一致;在定流量9 g/s工况下点火器燃烧室压强、喷管出口温度、火炬功率和点火有效长度随余氧系数的不断增加均先迅速增加到最高值后开始逐渐减小,燃烧室压强、喷管出口温度、火炬功率和点火有效长度的计算最高值分别为1.73 MPa,2 823 K,33.14 kW和86.5 mm.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氢氧爆震波点火器试验系统,并根据试验塞式喷管发动机工作状态要求设计了爆震波点火器。在高空条件下(0.005 ̄0.002MPa),爆震波点火器供气压力0.3MPa、混合比3左右,对爆震波点火器的点火性能进行了试验,成功实现了高空条件下爆震波点火火炬。在同样高空条件下对爆震波点火器点燃单元塞式喷管试验发动机成功进行了点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氢氧爆震波点火器能以较低的供气压力实现可靠点火。爆震波点火器在气氢气氧单元塞式喷管试验发动机点火的成功应用,为下一阶段应用于多管塞式喷管发动机的实际点火试验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叙述了非自燃推进剂固液火箭发动机的点火特性,并分析了点火起动程序设计、烟火剂点火器和复合固体引燃器的试验过程,结果表明;应用烟火剂点火器和预设固体引燃器,不仅能保证点火起动安全无误,而且还适用于多种非自燃固液发动机的点火 。  相似文献   

4.
焦玉立 《火箭推进》2003,29(1):52-55
本文介绍了新型低温上面级发动机Vinci点火系统的研制状况,它的工作原理与当前使用的上面级点火系统不同,该点火系统由火花火炬点火器、点火器高压供应系统和激励器构成.首次介绍了点火器组件的构成,讨论了点火器及激励器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激光点火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试验结果。已研制成功的激光点火器输出能量不小于1.0J,结构质量不大于0.9kg,实现了双路点火,其安全性、可靠性比传统的电能点火器有了很大提高,该装置已具备了固体火简发动机点火的实际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富氧预燃室初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中富氧预燃室的点火以及燃烧特性,对点火方案和预燃室方案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多种预燃室结构形式和点火方式的比较,提出了适合于富氧预燃室初步试验要求的点火方案,研制了热表面谐振点火器并采用间接点火方式研制了氢氧火炬点火器。点火器的试验结果表明氢氧火炬点火器能够多次可靠地点火并生成稳定的点火火炬。由于不受谐振产生条件的限制,氢气和氧气的流量和混合比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选择,生成点火火炬的温度范围也很宽。对确定的富氧预燃室方案进行了设计加工,经过三个阶段的热试车,富氧预燃室的关键参数均达到了设计要求,结构无烧蚀,工作可靠,完全可以满足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系统对富氧预燃室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半导体桥点火器在工程应用中通常为多个产品并联在同一供电回路中使用,以实现火工装置同步点火。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出现某个火工装置点火失败的现象。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桥点火器本身电阻变化对单路点火过程电流、电压的影响,对多路并联半导体桥电流响应特性的研究较少。半导体桥点火器在多路并联同步使用时,作用机理及故障原理不清限制了其在该场合中的应用。文章设计搭建了多路并联半导体桥点火器点火电路,通过试验发现点火器多路并联使用时,支路电流存在突然下降或上升速度缓慢的现象,均可能造成点火器半导体桥区烧蚀不完全或瞎火。结合半导体桥点火器的点火机理分析得出电路电流突然下降会导致相变过程中止、电流上升较慢会导致相变能量不足,均会造成半导体桥电爆能量无法正常释放,进而无法正常激发内部起爆药,这是半导体桥点火器用在多路并联电路情况时出现点火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系统一体化设计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CIS几何造型平台结合HOOPS图形显示,开展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器一体化设计及性能仿真的研究.实现了快速预估点火器的主要结构尺寸、预示点火器的性能及三维模型的实时显示和交互.提出了一种计算点火器质量流量和压强时间关系的模型,通过比较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采用流场数值模拟软件对点火过程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小型固体发动机尾部药型对点火升压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装填小型固体发动机在研制初期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点火粕存在过高的初始压强峰,通过对流场的数值模拟,找出了造成初始压强峰的原因是由于燃烧室尾部结构不匹配而导致初始时刻燃气流动不畅,修改尾部药型后,消除了初始压强峰。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型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为寻求多次使用的点火器,提出了变结构气氧/气甲烷火炬式点火器设计方案。根据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对点火器进行了变结构、变缩进长度及变混合比试验,验证了点火器设计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比越大,燃烧室压强越大,出口补燃情况不发生改变; 缩进长度的变化不影响燃烧室压强及出口补燃情况的变化; ...  相似文献   

11.
液氧/甲烷燃气发生器点火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比化学点火、火药点火及电火花点火优缺点的基础上,选取了技术成熟、点火可靠的火药点火用于液氧/甲烷燃气发生器热试。用黑火药点燃固体推进剂的点火药量计算公式估算了火药点火药量,给出了液氧/甲烷燃气发生器火药点火器的其它参数。根据液氧/甲烷推进剂特点,确定了火药燃气-液氧-甲烷依次进入燃气发生器的点火时序。成功进行了4次液氧/甲烷燃气发生器热试,结果表明:液氧/甲烷燃气发生器点火起动过程平稳,点火品质较好,点火方案合理,适于较宽工作条件下的液氧/甲烷点火。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气体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的相关理论,采用CFD-ACE+流场计算软件,对液体亚燃燃烧室点火装置单独工作时的稳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点火器室压、点火导管内径和导管的结构形式对火焰点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点火器室温和燃气流量恒定时,若保持管道的扩张比不变,选用较低室压的点火器更利于点火;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导管内径可以提高火焰的点火性能;燃气在直管内的流动损失较小,出口射流的速度较高,穿透深度较大,带弯头的点火导管出口火焰特征类似,有无弯头对火焰的影响很大,而角度差异产生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针对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多次点火需求,采用氢、氧推进剂吸热着火和火炬燃气降温放热的假设,用热力计算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推力室采用火炬点火的能量问题。在考虑火炬燃气与推力室内的氧补燃后,富燃低压火炬点火器的点火能量能够满足推力室点火需求。研制了2种低压火炬点火试验系统,对膨胀循环发动机进行了17次点火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验证了补燃点火假设。  相似文献   

14.
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尾部点火器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尾部点火装置安装位置为分类方法,以点火装置燃烧产物与发动机装药的不同换热方式为基础,对典型的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尾部点火设计方法和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以某型号发动机尾部点火设计为研究对象,对点火序列设计、点火药量的估算、喷管堵片的设计方法进行了阐述。通过调整点火药量、喷管堵片设计状态,使点火压强逐步提高,解决了发动机研制初期出现的点火延迟、不点火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翼槽内的火焰传播过程对翼柱型固体发动机的点火升压过程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发动机点火试验获得的翼槽内火焰传播数据,结合翼柱型装药点火升压计算模型,分析了推进剂燃速、点火能量、喷管堵盖打开压强、翼槽部位的初始燃面等设计参数在点火升压过程中的匹配关系。分析方法对不同结构翼柱型装药发动机设计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6.
When the oxygen/hydrogen bipropellant combination was selected for use in the Space Shuttle Main Engine, it became apparent that many advantages may result if the Auxiliary Propulsion System Engines were to use the same propellants. A new ignition system, possessing a dramatically new level of reliability, durability and response, is required because the oxygen/hydrogen combination is not hypergolic and the projected missions will require a very large number of fast-response engine starts.The objective of this program was to obtain basic data for spark torch ignition methods at operating conditions typical of a Space Shuttle Orbiter Auxiliary Propulsion System. The research included ignition analysis and igniter design, fabrication and hot-fire test.Extensive testing of spark torch igniters was performed (chamber pressure, 206.8 N/cm2, 300 psia, nominal) in the Igniter-Only and Igniter-Complete Thruster (thrust, 6672 N, 1500 lbF, nominal) operational modes. Reliable, repeatable ignitions were obtained with spark energies of 1–10 mJ. Hot-fire test results showed there is no effect of back pressure (1.013 × 105 to 1.333 × 10?2 N/m2, 7.60 × 102 to 1 × 10?4 mm Hg) or low temperature (O2, 170 K, 306 R; H2, 107 K, 193 R) on the response of the igniter or the ignition delay of the thruster over the ranges tested. Igniter durability and pulse capability were demonstrated with 150 sec of continuous operation and 1000 consecutive pulses, respectively. Durability was further demonstrated with a series of 2500 Igniter-Complete Thruster ignitions at nominal chamber pressure. No limiting variables were encountered. The hot-fire test results showed the spark torch igniter is capable of meeting fully the typical Space Shuttle Orbiter Auxiliary Propulsion System mission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