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发射短讯     
《航天器工程》2016,(3):137-138
正Space X公司再次实现海上回收猎鹰-9火箭据腾讯太空2016年5月6日报道,当日,日本JCSAT-14通信卫星搭载猎鹰-9火箭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地球静止轨道,同时,Space X公司再次成功进行了海上回收火箭第一级试验。这是公司第3次完成火箭回收,第2次在海上实现火箭回收,也是全世界首次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任务中实现火箭回收。相比4月8日的火箭回收任务,此次回收的难度更大。4月8日的发射属于低地球轨道任务,轨道高度较低,一级火箭分离速度较慢,剩余推进剂充足,能够让一级火箭在海上平台着陆时有足  相似文献   

2.
2皿厄年7月17日日本宇宙事业开发团宣布将于200年9月m日在种子岛航天中。C发射其第三枚H-ZA火箭。即将发射的火箭上搭载的有效载荷为数据中继试验卫星(DRTh)和未载人航天试验回收系统(USERS)。摘自(Ihtemet,2002一08-15日本将发射第三枚H-2A火箭  相似文献   

3.
未名 《中国航天》2000,(5):25-26,31
日本M-5固体运载火箭2月10日发射一颗天文观测卫星时失败,使日本两大航天机构——宇宙开发事业团和宇宙科学研究所的合并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日本人做事一贯以精准可靠而著称。然而近6年来,日本的航天计划却接连遭受失败的挫折,而且既有发射失败,也有卫星在轨报废和航天器回收失败。这些失败主要包括:1994年价值5亿美元的工程试验卫星(ETS)6在轨报废,1996年价值4500万美元的高超音速飞行试验件(HYFLEX,一种小型航天飞机试验机)海上回收失败,1997年耗资10f乙美元的先进对地观测卫星(ADEOS)l因太阳能帆板问题而…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03,(7):46-46
日本近日成功回收了装有在太空中生产的超导材料的一个卫星返回舱。该舱从卫星分离后溅落在日本南部的太平洋上。这是日本首次在没有美俄等国帮助的情况下回收空间实验材料。由政府支持的无人空间实验自由飞行器研究所在一份声明中称,这向世人展示了日本的技术水平。称为“无人空间实验回收系统”(USERS)的这颗卫星是2002年9月10日由H-2A运载火箭发射的,用于建立无人自主回收系统和开展晶体生长实验,包括低重力环境下高温超导材料的生产。这些在电加热炉内生产的大块超导材料很难在地面上生产,原因是保证不了纯度。研究人员将对晶体的生…  相似文献   

5.
J-1火箭首飞成功,有效载荷沉入大海日本的小型全固体运载火箭J-1于今年2月12日从种子岛航天中心的大峡发射场进行了它的首次发射,成功地把高超音速飞行试验件(HYFLEX)送入预定的亚轨道,但遗憾的是该试验件未及回收就因系缆断裂而沉入海底。J-1是一...  相似文献   

6.
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火工装置作为分系统的关键产品,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充分的试验验证。文章主要介绍了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要火工装置的特点及其可靠性试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火工装置的设计是合理的,工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发射消息     
正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猎鹰"9-1.2型火箭5月6日在卡角空军站发射了日本天空完美日星公司的"日本通信卫星"(JCSAT)14通信卫星。本次发射再次进行了火箭第一级海上平台回收尝试,并获成功。这是"猎鹰"9连续第二次海上平台着陆回收成功,也是其首次在执行静地转移轨道发射任务时成功实现海上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空间环境对热控涂层性能的影响,文章设计了舱外热控涂层搭载试验方案,包括试验件配置、在轨试验和回收方法。试验件在轨试验期间安放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前舱门外,暴露于空间环境中;在实现对接、建立组合体后,航天员不需太空行走即可实施对搭载试验件的回收及再次安装等操作。该方案若成功应用并回收试验件至地面,我国将首次获得热控涂层空间飞行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民营航天公司在火箭回收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成功,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国各种先进回收技术和方案也在验证中,我国也已加速开展回收方案论证和试验验证。提出了一种简单可靠、子系统成熟、成本低廉且具备快速搭载飞行试验演示验证条件的回收方案,该方案采取伞降减速、翼伞落点控制及支腿着陆防护的方式回收助推器,可以作为我国火箭回收工程实践的第一步,为后续回收技术研究和实践积累经验和数据。通过助推器分离仿真分析、再入过程气动计算及姿态仿真计算表明助推器回收方案不影响主飞行任务安全性,再入回收过程可控,具备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介绍了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准则、设计分析方法、设计措施以及试验验证等。地面试验以及飞行试验的验证表明:回收着陆分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措施有效,试验验证充分,分系统的工作可靠,可靠性和安全性均满足其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对海上伞降回收的国外发展情况、关键技术以及我国开展海上伞降回收的研究基础和展望进行了介绍。目前,美国是采用海上伞降回收最多的国家,已经成功完成了多种型号飞船返回舱、航天飞机助推器以及整流罩的海上伞降回收。根据航天器海上伞降回收的方案,海上伞降回收的关键技术可分为降落伞气动减速、航天器着水冲击、航天器姿态调整、海上标位以及海上救援回收。基于我国现有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我国开展海上伞降回收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可为我国未来海上伞降回收的开展提供较好的支撑。为建立完整的海上伞降回收体系,仍需解决航天器海上空投试验以及高海况海上综合试验、海上救援回收体系搭建、溅落海区的选择以及大质量航天器群伞减速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2009,(6):46-46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已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对其“奥利安”载人飞船进行了试验。作为即将退役的航天飞机的换代型号.“奥利安”的一个全尺寸模型4月份在佛罗里达中部东海岸外的大西洋上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这是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阿波罗飞船研制以来首次进行全尺寸飞船海上试验。潜水员和工程师们演练了回收方法.以对溅落后的飞船进行回收,并试验了飞船在开放水域中的性能。试验中.回收队伍首次尝试在随海浪上下漂动的飞船上安装浮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某无人机拦阻网回收系统的研制需求,文章建立了拦阻回收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无人机的质量和撞网速度、涡轮阻尼器转子半径是影响拦阻过程的关键参’数,通过调节系统设计参数可实现不同质量的无人机在不同拦停距离内的安全拦阻回收。将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拦阻回收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刘博 《中国航天》2016,(4):58-59
正2016年1月,美国新兴航天企业蓝源公司利用回收后的火箭助推器成功发射"新谢泼德"亚轨道试验飞行器,并再次完成助推器地面垂直回收,实现了航天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同一枚液体火箭助推器的重复使用,向探索低成本航天发射的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1.回收后的"新谢泼德"再次完成垂直着陆。"新谢泼德"亚轨道试验飞行器于2015年4月首飞,至今共进行3次飞行试验,除第一次助  相似文献   

15.
回收分系统作为执行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任务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的关键分系统之一,为了实现结构布局优化、开伞载荷及系统稳定性兼容、轻小型化及高可靠性要求等目标,提出了非均衡载荷两级减速三伞方案、双冗余低电流弹盖拉伞优化方案、多敏感集成化回收控制方案、单点吊挂冗余解锁减速伞连接分离方案等。通过合理设计,完成仿真验证试验、地面验证试验、空投验证试验,确保了回收分系统协调匹配、工作可靠。在轨飞行数据结果表明:嫦娥五号探测器回收分系统工作性能稳定,满足各项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6.
气球微重力研究是利用气球携带落弹进行模拟空间微重力的一种试验手段。 微重力落弹回收系统是为完成微重力试验后的落弹安全回收而设计生产的。文中叙述了微重力落弹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并对我国研制该项目情况作较详细的说明,对结构、伞系统,控制,程序等设计要点作了介绍,最后对四次升空试验结果作了综合说明,试验取得100%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日本从1981年着手制定了能量转换和利用技术,开发了易于回收、循环使用的合成树脂,经过几次循环,使硬化后的热硬性树脂转变为易溶解原料,或者合成,或者变性,或者转变成中间物.并且把“回收热硬性树脂”作一课题加以研究,研究的对象有环氧,聚酰胺及不饱和聚脂。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回收系统及其试验结果,这种回收系统的减速伞(系统)的弹出方向是沿着垂直弹轴方向的。  相似文献   

19.
气体复用技术回收利用了气闸舱出舱活动泄压的大部分气体,对空间站的长期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调研了"国际空间站"气体复用技术,包括美国联合气闸舱及日本实验舱气闸室。重点介绍联合气闸舱气体复用系统组成、硬件设计及性能,并阐述了泄压方式的冗余设计。初探了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经论证,我国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拟采用转移抽送的技术原理,与"国际空间站"气闸舱气体复用技术方案有不同特点。探讨了气体复用技术的地面试验方法,对试验条件的影响性进行简要分析总结。文章的技术方案简便可行,可应用于我国空间站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1999年8月2日,我国在本国境内成功地进行了国产新型远程地地导弹的首次发射试验。在这次试验中,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负责研制的回收系统圆满完成了弹头数据舱的回收任务。 据“参考消息”刊登的国外报导,我国这次试验的新型战略导弹的名称为东风31号,其射程8000 km,可携带小型化的核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