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3):98-98
2007年5月初,NASA公布了飞往冥王星的新视野号探测器(New Horizon)在途中拍摄的木星及其卫星的照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了木星的大气、木星环、卫星和磁层。通过与1999年所拍摄的木卫一照片的对比,发现木卫一的地表已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杨孝文 《航天》2011,(8):26-29
美国航宇局的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在多年的服役生涯中为我们献上了无数个美妙的瞬间,一幅幅精彩的照片书写着航天飞机走过的辉煌岁月。实际上,航天飞机本身就是一个最理想的模特,想拍摄一幅低劣的照片,很难!随着"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最后一次执行太空任务,  相似文献   

3.
田百义  张熇  冯昊  张相宇  高博宇  周文艳 《宇航学报》2022,43(12):1587-1596
针对探测器在木星系统内多次借力的飞行路径和轨道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层优化思想的飞行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可根据给定的任务约束和交会目标,自动搜索探测器在木星系统内的借力飞行序列,同时完成标称飞行轨道的优化设计。首先,文章在给定轨道动力学模型和木卫借力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面向木卫交会任务的两次借力飞行轨道优化设计模型和求解方法;然后,采用结合遗传算法、全局遍历和贪婪算法的三层优化设计思路,给出了一种环木飞行路径规划方法;最后,以木星四颗卫星的交会任务为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针对木卫的交会任务,探测器速度增量需求随木卫借力次数的增多,呈现先显著减小后逐渐增大的现象;探测器采用多次木卫借力的策略,可显著降低探测器的速度增量需求;探测器速度增量达到最优之后,借力目标收敛于交会目标,且速度增量随借力次数的进一步增多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
众眼看宇宙     
《航天》2010,(5):64-64,F0003
就像蝴蝶一样,白矮星也会"破茧而出",开始另一段生命之旅。在这种比喻中,我们的太阳就像只毛毛虫,而被抛出的气壳(茧壳)就是最美丽的蝴蝶了。右图里的"星茧"是名为NGC 2440的行星状星云,它的内部是目前所知最炽热的白矮星之一,也就是这张照片中心附近的白点。我们的太阳在50亿年后,也会变成一颗类似的"星茧"。其实它的学名叫作"行星状星云",是小质量恒星死亡后的归宿。  相似文献   

5.
袁越 《中国航天》1996,(11):38-39
木卫三探测结果令人惊奇袁越6月27日伽利略木星探测器从相距844公里处近距离飞越木星的卫星木卫三,发现这颗卫星比原来预计的要粗糙不平很多,而且有可能存在磁杨。这次飞越所拍的照片正在发回地球,很可能将使科学家们改变他们根据旅行者号拍摄的图像资料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2011年1月4日,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宣布,搭载在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照相机最新拍摄到的火星特写照片显示,"机遇"号火星车已抵达圣玛丽亚陨石坑边缘,并准备进入陨石坑内"走一走"。  相似文献   

7.
众眼看宇宙     
王琴 《航天》2012,(6):60-61
2007年2月,“新视野”探测器与木星擦身而过,向地球传回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木星的大红斑在红外波段中现呈白色,复杂的旋涡以及明暗相间的条纹清晰可见。木卫一(又称艾奥)是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  相似文献   

8.
地球已经被证实不是存在水的唯一太阳系天体,伴随着诸多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其他近地星球上,比如,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等上面,甚至"到处"都有水存在的可能,虽然大多数是以冰的形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9.
众眼看宇宙     
易轩 《航天》2011,(8):64-64,F0003
这是"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所见的最终景色。已经超期服役近8年之久的"勇气"号在调查火星表面的这个火山坑时,因为困在火星泥沙之中而终结了它的探索之旅。照片的中上部分,有着浅色山顶的山丘是"冯布朗山",是"勇气"号陷入困境前的规划探索区域,  相似文献   

10.
空天瞭望     
正4项任务入围"发现"计划半决赛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20年2月13日宣布将为4项方案论证工作出资,涉及金星、木卫一和海卫一探测。该局将在2021年从中选出最多两个项目,以作为"发现"计划的下一批任务进入全面研制阶段,并在21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发射。NASA官员称,这些  相似文献   

11.
林小 《航天员》2010,(2):59-63
我们常能通过电视画面或照片欣赏到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情景,虽然太空那个庞大的"家"并不是他们建造的,但他们对"家"是那么熟悉,连执行起任务来都得心应手。于是,让人不免好奇,航天员是如何准确地掌握太空中航天器的内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本期您会看到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9号大楼里的一些航天器模拟设备,一些航天员的实体训练模型。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工程》2011,20(5):104-104
据美国《科学》杂志2011年8月5日报道,NASA"火星勘测轨道器"(MRO)最新传回的观测照片显示,从火星的晚春至秋季,其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一些斜坡会出现手指状的阴影特征,这样的地貌到冬季就消失,来年春季再次显现。另外,这些特征与火星山坡表面常见的沟槽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3.
黎成龙 《航天》2011,(3):42-43
有些人把《易经》仅仅当作一本占卜书,这并不奇怪。这里我们来讲"科学宿命论"的故事。1609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斯·开普勒写了一本叫《新天文学》的书,揭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就是后来被称为"开普勒三定律"的行星运动理论。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6):607-607
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嫦娥三号"将首次开展着陆器和月球车的联合探测。下一步的深空探测主要是开展月球、火星、金星、小行星、木卫及太阳太阳系空间的探测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开展月球和火星探测。  相似文献   

15.
天兵 《航天》2010,(12):48-49
第4次中东战争中,当以色列一度遭遇阿拉伯联军围攻、几乎全军覆没时,美国最先送来的援助不是大批军火,而是几张显示埃及军队防线空隙的卫星照片,正是依靠这份价值连城的情报,以色列国防军才得以"绝地大反攻",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16.
司马杭仁 《航天》2009,(4):48-50
2008年5月3日,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发现,太阳系中不仅土星存在围绕自身旋转的由尘埃粒子组成的环,木星也存在相应旋转的环,其直径约64万千米。他们在研究报告中介绍了木卫十四(距木星第5远的卫星)的轨道外围出现的暗淡轻薄环状结构,以及背离可接受环状结构形成的观测数据。阐明了这种环状结构是由于阴影和太阳光在灰尘粒子上的交互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易林 《航天》2014,(9):22-27
8月6日,飞行了10年的欧洲空间局"罗塞塔"探测器与"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67P)彗星相遇,进入彗星研究方面最为激动人心的阶段,期待"罗塞塔"这位率先与彗星"亲密接触"的使者为我们带来的惊喜。另外,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和美国"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变"探测器即将进入火星轨道,日本将发射"隼鸟"-2小行星探测器。当这些人类的使者与星星相遇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相似文献   

18.
拍摄照片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是照片主角、摄影师。技术不是很专业,对照片要求不高的我们可以随意地用传统相机或相对比较方便的数码相机甚至是手机来进行拍摄。但是,在遥远的太空,在以每小时28967.4千米的速度飞行的国际空间站上,航天员是如何拍摄照片呢?卢杰在他的太空日记中讲述了空间站上的拍照设备,以及他所掌握的不同于地面的拍摄技巧。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4):436-436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再次引发人们对航天事业的高度关注。"上天揽月"是够震撼和浪漫,可是投入巨大的航天事业,与寻常百姓的生活究竟有多大关联?其实,曾经被认为神秘莫测的航天科技已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月20日,美国航天局宣布,航天飞机在集体退役前将增加一次飞行任务,这"最后一飞"将由"阿特兰蒂斯"号于2011年6月28日执行。美航天局介绍说,在这次飞行中,"阿特兰蒂斯"号将携带名为"拉斐尔"的多功能后勤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