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32(5):88-88
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巨大核灾难,让世界各国重新对核能发电政策进行审视。或许,向太空要能源的时刻要来了。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地球上约30%的面积遭到过地震破坏,过去30多年在全球因地震就使100多万人丧生,直接造成的财产损失超过了1000亿美元。哈萨克斯坦是地震多发地区。据历史记载,阿拉木图曾在1887、1889和1911年发生过震级为7.3~8.2的强烈地震,整座城市几乎消失殆尽。哈萨克斯坦广阔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同样遭到过地震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地震和月球到底有没有关系?这是近百年来始终困扰科学家的问题。如今,日本防灾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最近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终于证实:月球引力影响海水的潮汐,在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积蓄大量能量之际,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块间发生地震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4.
4月14日,在获悉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后,在为受灾地区同胞感到痛心和悲伤的同时,青岛空管站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做好抗震救灾航班的保障工作,全力以赴优先保障救灾航班顺利飞行。  相似文献   

5.
2012,中国龙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近些年有关2012世界末日的话题在全球炒得沸沸扬扬。如果玛雅预言一开始只让人们感到神秘奇特。那么好莱坞灾难警示大片《2012》则用直接生动、恐怖怖厶的影视效应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强烈关注。尤其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离奇、越来越严重的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水涝旱灾……更让人们忧心忡忡甚至感到恐慌。  相似文献   

6.
2008年的中国,喜事难事不断。我们在抗击冰雪灾害中拉开了新年的序幕,“3.14”拉萨骚乱还未完全平息,“5.12”汶川特大地震又把全国人民带到切骨冰凉的伤痛之中,当我们终于沉醉在圆百年奥运梦想的喜悦之中时,紧接着的世界性金融海啸又带给我们无比的震惊和迷茫。对重庆空管分局来说,所有的这一切,都意味着挑战和艰难,在西南空管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  相似文献   

7.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力量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其中,中国航天科工一院世纪卫星公司为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集成的卫星通信设备,为该医院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开辟救援“第二战场”出色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远方的地震危重伤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8.
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但地震预测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大量的观测事实显示,在多数大地震发生前几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电磁波的强度、相位或者谱密度等将发生异常变化,电离层的电子、离子浓度和温度等会发生异常扰动,这些现象的出现向人们发出地震即将来临的信号。这些现象不仅在地面可观测到,在卫星上也能观测到。据此,许多国家开展了地震电磁卫星的探索研究,以期将其作为监测地震灾害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易白 《航天》2011,(9):40-41
充分利用太阳能是新能源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对太阳能的利用设想甚至从地球开始延伸至浩淼的太空。在日本因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后,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取代核电的呼声日渐高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地震发生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案,成立了由该中心负责人亲自指挥的青海地震遥感监测应急小组,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用的卫星遥感数据为地震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谭涛 《航天》2014,(12):42-45
地震是危害性极强的灾害之一,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因此,如何进行地震预报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是地面台站观测,但受观测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海洋、高山、原始森林等地区建台比较困难,全球的观测台网密度很不均匀,存在许多监测空白区,且无法实现全天候、全球性观测,动态性较差,这些都不利于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那该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卫星。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日本新航天法出台的背景、日本航天开发环境发生的变化,指出了日本修改航天法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3.
辛宝恒 《航天》2011,(5):24-25
今年4月22日是第42个"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世界各国在"地球日"前后相继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本刊结合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的思考,特组了以下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一年多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震临震预报有了新的进展。采用这种方法对中国大陆和邻近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震前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预报,已经获得了相对成功,但也有几次虚报。  相似文献   

15.
刘洁  刘姝  田胜 《中国航天》2011,(10):6-9
2011年9月13~15日,以"应用空间技术进行地震监测和早期预警"为主题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第三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亚太空间合作组织8个成员国和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汶川县5月12日下午发生8.0级地震后,民航空管系统立即行动起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7.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当天全空管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紧急动员,坚决贯彻民航局空管局灾情部署,发扬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精神,举全系统之力,特别是在地震发生当日晚上开始,在三天之内全国集结陆续调集165台套、42名技术工程专家赶赴现场,支援西南地区航空交通运输通道的空管运行保障和恢复工作。西南空管局在全国民航空管系统的全力支援下,迅速恢复了空管运行保障能力,地震当日下午,在强烈余震下西南空管局仍然保障了11架航班安全飞行,同时保障了专机和重要任务飞行;  相似文献   

18.
6月3日5时34分,云南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4级地震,造成3人死亡,300余人受伤,受灾人数达18万多人。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胡总书记和温总理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云南省各级部门切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为了及时运送云南省领导赶赴地震现场开展抗震救灾指挥工作,6月3日9时12分,东方航空云南公司紧急申请临时加班飞行: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km。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地震时间相距5年,空间相距85km。面对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中国人民迅速反应,从中央到地方,各界人士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行动中。自主研发的卫星通信与定位系统、空基投送系统等一系列高新科技装备,第一时间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距汶川地震5年后,卫星在救灾中做了些什么?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20.
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先后发生5.7级和5.6级地震,造成80多人死亡、70多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全力做好震情监视、趋势研判、灾情调查等各项工作,协助灾区政府做好有关应急处置工作。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案,全力开展灾害监测,获取震前资源三号卫星和资源二号02C星过境卫星影像,并组织技术人员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