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许斌 《中国航天》2006,(12):8-9
在2002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次财务工作会上,确定了“1251”的工作目标,经过四年的发展,财务工作成绩显著,达到了目标要求。12月2日,集团公司隆重召开了第三次财务工作会,提出了“十一五”期间“1361”财务工作新的发展目标,这标志着财务工作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相似文献   

2.
2006年已经进入盘点阶段了。2006年是中国航天创建50周年的特别年,是中国航天筹划中远期发展、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具有战略性的重大事件屡屡见诸报道。在编罢2006年最后一期《航天控制》的时候.回顾一年的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点数自己的“大事件”:1.发行量稳  相似文献   

3.
2001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45周年纪念日,回顾历史走过的漫长岁月,我们怀念缔造和关怀中国航天事业建设发展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我们敬仰创造“两弹一星”辉煌成就的老一代航天事业奠基人,我们为是中国航天的一员而感到骄傲,我们为能服务于祖国的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而欣慰。历史的长河记录着中国航天走过的曲折道路,新的世纪又在书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崭新的一页。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1999年7月组建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克服困难,顽强…  相似文献   

4.
根据截至2006年的与中国卫星相关的中国航天发射数量的统计值,主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航天器的发射数量和相关的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数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截至2006年的与中国卫星相关的中国航天发射数量的统计值,主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航天器的发射数量和相关的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数量。  相似文献   

6.
刘思燕 《中国航天》2005,(12):12-15
被称为“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的神舟飞船,如今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心目中“中国航天伟大成就”的代名词。正如神舟飞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一样,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1999年成立以来,在将中国航天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不断发扬光大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附表给出的“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航天发射记录可见,在2006-2010年中国航天用48枚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了53个中国航天器(其中人造地球卫星50颗、卫星式载人飞船1艘、月球探测器2个)和5颗外国卫星(其中2颗为中国研制供外国使用、2颗为外国研制供中国使用)。  相似文献   

8.
据新华社报道:11月18日,“试验卫星二号”成功发射,为2004年中国航天发射画上了圆满句号。至此,中国航天完成了全年发射8次的任务,共将10颗各型卫星送入太空,显示了中国航天综合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航天发射能力的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9.
2009年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实施“十一五”计划关键的一年.也是国家“质量与安全年”。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2009年党组一号文件、集团公司2009年工作会议和第三次质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质量与可靠性工作,提高集团公司质量工作和产品质量水平,制定2009年集团公司质量工作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这一年又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张完美的“成绩单”。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创历史新高.“15箭20星”的发射记录让中国航天的发射次数比肩世界一流。嫦娥二号任务圆满完成.为实现探月工程二期“落月巡视勘察”目标铺平了道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0%。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2004,(2):8-12
中国航天在2003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神舟5号首次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化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一船六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探测1号卫星的顺利升空,拉开了中欧空间合作的序幕。在新形势下,中国航天应该如何发展,是众多航天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航天报》最近刊登了几位院士的一些看法和设想,特摘登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2006年9月17日-18日,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为了展示50年来航天领域质量工作方面的业绩,总结弘扬质量管理实践中的理性认识,实现新时期中国航天质量工作新的跨越,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承办的“首届中国航天质量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总装备部副部长张建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中国质量协会副会长马林出席论坛并讲话。出席论坛的领导还有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司长吴伟仁、副司长马恒儒,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顾问、老领导程连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王礼恒、总工程师杨海成等。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院、公司主要领导、主管质量工作的领导、总质量师、质量部门负责人、论文作者等300余人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13.
2000年2月11日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长二号令”发布一周年的日子。在此之际,我们对一年来“关于推行表格化管理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借以推动总体部科研生产的各项质量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质量与可靠性》2010,(3):F0004-F0004
“中国航天质量论坛”简介 “中国航天质量论坛”是航天质协近年来创建的品牌平台,是航天行业质量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交流、研讨的盛会。前两届论坛效果很好,得到了航天科技、科工两个集团公司和航天行业各企事业单位的充分肯定。按每两年举办一次的规定.拟于2010年9月底或10月上旬举办第三届“中国航天质量论坛”。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12,21(4):128-128
据中国航天网2012年6月28日消息,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工程育种研究日益成熟,一大批产量高、质量优的新品种脱颖而出。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已利用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先后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多种农作物上培育出进入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的优异新品系200多个,其中有近百个农作物新品种或新组合分别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航天科技工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航天科技工业是国家及国防科技工业战略性发展的重点。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制定了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战略目标。新体制、新形势和新任务对集团公司质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团公司质量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将肩负着为导弹武器系统和宇航产品研制生产及主导民品提供技术支持的重要职能。为此,我们要深入开展具有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特色的零缺陷管理,进行质量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把质量与可靠性专业技术作为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大力加强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构筑具有国际宇航工业先进水平的质量与可靠性专业技术平台,实现质量工作的跨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航天》2005,(1):12-12
2004年,中国航天人以8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箭无虚发,将10颗不同类型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成绩,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的辉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04年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创纪录的年份。他用“四个之最”概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2004年成长的新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2014,(9):52-55
创维与航天的渊源可谓由来已久。2007年4月7日,中国航天基金会在重庆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了“创维——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授牌仪式”,创维被中国航天基金会授予“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荣誉称号,创维电视、手机、安防监视器被指定为“中国航天专用产品”。“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是中国航天事业最高级别的合作类型,其产品、技术、服务享有在所属领域内唯一可以使用“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中国航天专用产品”标识的相关权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项目管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宝柱 《中国航天》2002,(11):13-15
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法。时至21世纪,中国航天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航天又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现在我们有必要熟悉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即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目标是性能指标、进度、成本三要素的优化。项目经理对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担负全责。系统工程是航天管理的精髓中国航天管理形成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在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我们能够集中有限的物质资源,调动千万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产业发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50年来中国航天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近年来由军工研制生产行业,逐步转变成为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技术产业。航天产业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开拓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市场,形成了6个应用卫星系列及其卫星应用领域,对外商业发射服务也取得了新的进步。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航天产业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发展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及其应用,形成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航天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产业要实现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