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宇宙开发委员会空间站部门的应用分会,选定了搭载在航天飞机上的国际微重力实验-2(IML-2)的实验项目,内定20项。选定日本使用7种实验装置进行11项实验;美航宇局(NASA)使用3种实验装置进行9项实验。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的课题如下: ·在微重力下前庭适应机理的研究(水栖生物饲养装置)——用金鱼的脑功能弄清空间眩晕病。·微重力对骨细胞的增生、分化功能的影响(细胞培养箱)——以遗传因子水准  相似文献   

2.
2006年之前,日本没有本国研制的通信卫星,完全依赖从美国采购.为彻底摆脱这一尴尬局面,在原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和后来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支持下,以三菱电机公司为代表的航天开发企业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积极地推进以DS-2000平台为基础的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的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  相似文献   

3.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筑波空间中心与三菱重工业公司共同研讨在轨道上可展开的返回舱(DRV)。这是为向轨道上的空间站和空间平台补给物资及进行微重力实验提供较为经济的方案。舱罩可开启与关闭,是以机械手经轨道作业和大型太阳电池翼确保供电,这是以前的密闭舱难以实现的功能。 DRV是一个重约10t的炮弹型舱,舱内除装有轨道更换单元(ORU)和补给用的推进剂贮箱外,还搭载了太阳电池翼和机械手等。该舱拟用H-Ⅱ火箭发射,可与空间站和空间平台等航天器进行对接。等对接后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日本的航天开发一直是在内阁中的两个领导机关领导下进行的,即隶属于文部省的宇宙科学研究所(ISAS,负责科学卫星及其运载工具的开发)和隶属于科学技术厅的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负责应用技术卫星和空间站日本  相似文献   

5.
据1997年4月7日~13日《空间新闻》消息,日本的三大卫星制造公司——三菱电气公司、日本电气公司(NEC)以及东芝公司,在经过25年航天器的研制之后,准备在下世纪初挤入世界商业卫星市场。这三家设在东京的公司一直为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和航天与宇宙科学研究所(ISAS)制造卫星,利用这些经验,三家公司可以同美国、欧洲的商业卫星制造商展开规模虽不大但却重要的竞争。三家公司都制订了各自的竞争策略,但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价格太高。目前,日本制造卫星的价格是美国的2倍。日本卫星制造商与西方公司竞争遇到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飞扬 《国际太空》1992,(1):11-11,14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决定从1992年开始研制技术试验卫星-7(ETS-7),经过1年时间的预先研究,计划对其进行交会一对接实验;遥控操作机械手进行自动安装实验,和新的通信广播技术卫星(COMETS)进行数据中继功能的验证与应用实验。该卫星将于1996年与热带降雨观测卫星(TRMM)一起用H-Ⅱ火  相似文献   

7.
继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选定国内三菱电子公司(MELCO)作为新一代 CS 通信卫星系统的主承包商之后,MELCO 又选择了美国福特航字与通信公司为日本的 CS-3卫星计划提供主要的星上组件与分系统,双方已正式签定了合同。CS-3  相似文献   

8.
当空间站时代到来时,各种飞行器,包括载人空间飞行器将飞行在低地球轨道。为了这些飞行器的飞行,只由地面站直接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因此,日本决定研制自己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以促进日本的空间活动。另一方面,日本认为:国际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情况下,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正在进行日本数据中继和跟踪卫星系统(DRTSS)的研制。该卫星的飞行目的如下: 1.传输不能由星上磁带记录器存储的地球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9.
[据美国《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1 979年3月12日报道] 日本政府已决定1979财年的空间经费要比1978财年增加3.6%,达到七亿三千六百万美元,并批准宇宙开发事业团和东京大学宇宙航空研究所研制九颗先进卫星。其中,宇宙开发事业团研制四颗应用卫星,两颗试验卫星;东京大学宇宙航空研究所研制三颗科学卫星。  相似文献   

10.
日本正在研制三种新型火箭以及先进卫星、空间平台和可在1990年投入使用的日本航天飞机,开始向美国和欧洲的航天领先地位挑战。日本还打算参与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在美国及国际性空间站、以及在飞到月球背面的不载人计划的试验设备方面发挥作用。一、新型运载火箭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研制的  相似文献   

11.
王景泉 《国际太空》2001,(11):13-17
日本国家宇宙开发事业团 (NASDA)自建立 30年以来 ,已研制并运行了 4 0颗卫星。目前正在研制的有 8颗卫星。近年来 ,NASDA新的空间活动明显加快 ,新的领域也在增加。为了加快发展步伐 ,它在以往增加的各种领域之外再选择一些领域 ,并着手制定 2 0 0 5年以后的未来卫星计划。进入新世纪后 ,NASDA正在重新构架未来的空间活动。这些涉及到未来卫星计划的空间活动需要新思路和新政策。根据新思路 ,从技术角度看 ,NASDA主要集中于某些关键技术 ,如空间机器人、自主技术、小型和高性能卫星以及光学通信等。从系统角度 ,将重视发展小卫星星…  相似文献   

12.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参加了美航宇局所实施的第1次国际微重力实验室(IML-1)计划,于1992年5月20日汇集了日本的空间实验结果(中间报告),其内容如下: 1.概要 IML-1任务是通过1992年1月22日发射1月31日返回地面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加以实施的。该任务是从美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等单位最近联合确定了一项新的微重力材料加工实验计划,该计划得到了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的批准。它包括以下内容: 1.利用MASER进行材料加工实验在1989年瑞典发射的小型火箭MASER上搭载一部实验设备,进行材料加工实验。这一实验计划由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负责实施。 2.IML(第一次国际微重力实验计划) 这是由美国的NASA、欧洲的ESA和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共同参加的国际合作开发计划。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具体负责这一计划的实施。 3.FMPT(第一次空间材料实验)  相似文献   

14.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成立于1969年10月1日,它取代了科学技术厅的前国家宇宙开发中心。按照总理大臣决定的宇宙开发基本计划,NASDA 承担以下任务:应用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卫星的发射;担任日本卫星跟踪/控制  相似文献   

15.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拟于1995年发射搭载老鼠、金鱼等生物的生命科学卫星,进行空间生物实验,其目的是为2000年前后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长期驻留做实验准备,探求空间环境给予生物的影响。该计划是将搭载有生物实验装置的重约1吨的密闭舱,用NASDA于1992年开始研制的小型火箭J-1发射至高度为251~450km的低轨道上。在空间飞行约60天后,密闭舱将在海上回收。人在空间长期驻留,由于受到宇宙线的辐射及失重环境影响,存在  相似文献   

16.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将在本年内选定地球资源卫星-1(ERS-1)的主承包商。宇宙开发事业团将向三家日本卫星制造商简要提出这颗卫星的规格。承包合同的三家公司是:三菱电气公司、日本电气公司和东芝公司,其中日本电气公司具有研制海事观测卫星-1(MOS-1)的经验,而另两家公司则是在减小卫星重量、姿态控制系统和太  相似文献   

17.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为配合美国空间站日本舱在1996年的应用,1989年开始着手对宇宙往返运输飞船HOPE作预备设计,1990年正式研制。 NASDA从60年代就开始研究HOPE,当初的计划与欧空局(ESA)的“赫尔墨斯”相同,以载人运输系统开发为目标。但到了70年代,考虑到需要从空间站回收物资,不仅受时间限制,而且受到H-Ⅱ火箭发射重量及可靠性方面的制约,载人有困难,故变更了已有的计划。现已明确的HOPE的基本条件及研究的课题如下: 从种子岛空间中心用H-Ⅱ火箭发射,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三菱电机公司从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获得试制红外用电荷耦合器件(IRCCD)的基础技术,这是军对民的大型技术转移。该技术是NASDA和筑波大学共同研究的,它是一种能探测所需波长为10微米频带的高性能红外CCD器件。 1987年,NASDA首次将器件技术向私营企业转移,东芝、日本电  相似文献   

19.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和航空空间实验室(NAL)透露说,“它们计划发展自己的可复用型带翼空间飞行器”。这项计划是在向日本宇宙活动委员会(SAC)递交的一份“审查一九八六财年日本空间事业开发计划”的报告中提出的。宇宙活动委员会将同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这项计划,并在今年八月做出是否把这项计划纳入一九八六财年预算申请的正式决定。  相似文献   

20.
1987年各国开展超导物质研究活动频繁,新的超导物质层出不穷。日本通产省与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决定利用瑞典的材料科学实验火箭(Material Science Experiment Rocket),作常温超导物质的制造和晶体凝固实验。“MASER”是一种小型探空火箭,总重为374公斤,总长4.5米,可提供微重力的持续时间为6~10分钟,微重力水平不低于10~(-4)g。通产省和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为了掀起空间利用的新高潮,于1987年6月制定了利用“MASER”的方针,由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