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空局“罗塞塔”彗星探测器9月5日从直径约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近处掠过.首次开展了科学观测工作。2004年发射的该探测器耗资10亿欧元。它从仅800公里左右的距离上从斯坦斯小行星旁飞过。目前“罗塞塔”正在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内穿行.将在2014年5月同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彗星交会.并把称为“菲莱”  相似文献   

2.
伽利略空间望远镜所拍摄到的……上图:苏梅克一利维9彗星1992年7月飞过木星表面时被木星引力撕碎后的情景。彗星被撕成22块大的碎块,碎块首尾相距数万公里,其中11块每块直径有2~4公里。这些碎片土。夜行列车向木星进发,预计7月20日将抵达木星。据科学...  相似文献   

3.
众眼看宇宙     
王琴 《航天》2012,(6):60-61
2007年2月,“新视野”探测器与木星擦身而过,向地球传回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木星的大红斑在红外波段中现呈白色,复杂的旋涡以及明暗相间的条纹清晰可见。木卫一(又称艾奥)是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  相似文献   

4.
谢雨萱 《航天员》2013,(6):33-34
9月20日,NASA正式对外宣布,被称为“彗星猎手”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已经“死亡”。“深度撞击”号于2005年发射升空,在8年多的太空旅程中,它曾史无前例地飞近并释放撞击器击中一颗彗星,飞近另外两颗彗星近距离拍摄.还观察了6颗恒星,向地球发回约50万幅照片,一生飞行75.8亿千米,成为迄今为止历史上飞得最远的彗星探测器。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11,(3):46-46
NASA“星尘-NExT”探测器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同坦佩尔I彗星进行了一次天上相会。探测器从距该彗星不到178公里处飞过。这项任务使科学家得以首次看到彗星表面在绕太阳运行一圈后发生的变化。交会中.探测器拍摄了72幅高清图像,斤测量厂散发到彗发中的尘埃成分、尺寸分布和通量。所扶数据将为认识木星族彗星的演化和形成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天浪 《航天员》2010,(1):70-72
木卫二,人类想象中,也是科学家追寻中,一方迷人的生命净土。 人类最早发现木卫二,已是整400年前。1610年,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和马里乌斯首次望见了它的身影。在已知的63颗木星卫星中,木卫二是直径和质量第四大,其直径略小于月球。木卫二距离木星670900千米,距离木星排位第六,因发现时间早于木星的其他四颗内侧卫星而编号木卫二,此后仍然承袭了这编号名。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24日,欧洲天文学家宣布首次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Gliese 581c",这颗行星围绕的恒星"Gliese 581"就是一颗红矮星。"Gliese 581c"是迄今为止太阳系外被发现的两百多颗行星中最像地球的。报道还提到这颗新行星距离地球有20.5光年,虽然哈佛天体物理中心的一个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就这颗行星的距离,我们是完全有能力达到的。话虽这么说,但是到达这个天体,至少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若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设为一个天文单位,用AU(1个天文单位约等于1.496亿千米)表示。人类的航天器到目前为止飞的最远距离是100个AU左右,而且还是用的核电源。人类的航天器现在知道的最快的是去年1月份发射的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New Horizons,又译作"新地平线"号),它的速度在木星引离助推以前是每秒21千米,木星引离助推以后是每秒25千米,所以它是属于人造航天器飞得最快的一颗。以这个速度,它到月球九个小时就到了,而阿波罗飞船需要三天多时间,因为这个飞船飞到冥王星大概是9年半的时间,冥王星在30个AU左右。短期实现不了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个星球进行了解,因为我们可以发射一些探测器在太空对这些天体进行探测。如今世界性的外太空寻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标对准了木星和月球,对准了小行星和彗星,对准了金星和火星……在这方面,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共同体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日本也上去了,我们国家的‘嫦娥’一号也奔了月。问题就在这里,人类不可能对太阳系内外的行星逐个逐个去探测,了解是否有水,有生命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欧洲空间局最近公布了罗塞塔彗星探测任务经过修改后的技术细节。罗塞塔探测器将在2012年与一颗名叫沃塔宁的彗星交会,并将把一个着陆装置释放到该彗星的表面上。与此同时,美国航宇局因为预算原因而取消了一项类似的探测任务。彗星是人类可以探测到的最为原始的天体。彗星探测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太阳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1999,(5):25-25
考虑到难度较大和保证成功所需付出的费用太高,美国航宇局深空4彗星着陆探测器的样品回送任务已被取消。按计划,该探测器将在2003年发射,2006年与坦普尔1彗星交会,在绕彗核运行的过程中从近距离研究这颗彗星,然后放出一颗小探测器在彗星表面上着陆,以开展...  相似文献   

10.
从1958年10月到1973年4月,美国航宇局为了探测月球、行星际空间和外行星,共发射了11颗先驱者号探测器,其中1972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11号对木星和土星进行了探测,是最早探测这两颗行星的太空飞行器。先驱者10号是1972年3月2日发射的。它于1973年12月3日从距木星13万公里的地方飞过,进行了所谓的飞越式探测。由于只是路过,而不是进入木星轨道,所以该探测器此后仍一直不停地向前飞行着。目前它距太阳  相似文献   

11.
伽利略发回木星大气数据重340公斤的伽利略探测器去年12月7日在木星北纬6度左右以17万公里的时速闯入木星大气,从而成为与该行星接触的首颗人造物体,其主卫星也成为进人木星轨道的首颗人造航天器。美国航宇局证实该探测器在向木星大气内下降约640公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2000,(3):36-37
从 1958年 10月到 1973年4月 ,美国航宇局为了探测月球、行星际空间和外行星 ,共发射了11颗先驱者号探测器 ,其中 1972和 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 10号和11号对木星和土星进行了探测 ,是最早探测这两颗行星的太空飞行器。先驱者 10号是 1972年 3月2日发射的。它于 1973年 12月 3日从距木星 13万公里的地方飞过 ,进行了所谓的飞越式探测。由于只是路过 ,而不是进入木星轨道 ,所以该探测器此后仍一直不停地向前飞行着。目前它距太阳约 10 9.2亿公里 ,是日地间距离的近 74倍。尽管已离家非常遥远 ,而且“年事已高”,但该探测器仍一直在向我们提供着…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0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天文学家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新近发现了16颗太阳系外行星,这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更好地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据推测,整个银河系有多达6×10^9颗相当于木星的行星。  相似文献   

14.
袁越 《中国航天》1999,(11):26-27
欧洲空间局最近公布了罗塞塔彗星探测任务经过修改后的技术细节。罗塞塔探测器将在2012年与一颗名叫沃塔宁的彗星交会,并将把一个着陆装置释放到该彗星的表面上。与此同时,美国航宇局因为预算原因而取消了一项类似的探测任务。彗星是人类可以探测到的最为原始的天体。彗星探测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太阳系的起源。罗塞塔计划是欧空局地平线2000长期空间科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耗资巨大,共需花费10亿欧元(10.2亿美元)。它将利用欧空局以前发射的吉奥托探测器的探测结果。吉奥托探测器在1986年成功地从哈雷彗星近旁飞…  相似文献   

15.
杨孝文 《航天员》2014,(5):35-37
2014年8月6日,欧空局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历经十年漫长追逐,终于抵达日的地,距离67P彗星大约100千米,相对速度减至每秒1米,成为第一颗与彗星实现点会合并环绕其运行的探测器。按计划,“罗塞塔”还将在11月份释放“菲莱”登陆器着陆彗星表面并进行取样探测,成为历史上首个登陆彗星的人类探测器。那么,“罗塞塔”在构造设备上究竟有何独到之处,能够担此重任呢?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14,(9):56-56
经过将近10.5年和近64亿公里长途飞行,欧空局“罗塞塔”彗星探测器8月6日抵达了它要探测的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同其实施了交会,从而成为首个绕彗星运行的人造探测器。它将对这颗彗星进行18个月的深入研究。3个月后的11月份,它还将把称为“菲莱”的着陆器投放到该彗星表面上,从而成为首个向彗星表面投放着陆器的探测器。  相似文献   

17.
张佩 《航天员》2012,(2):54-55
近日,“洛夫乔伊”彗星(Coiner Lovejoy)与太阳“亲密接触”后幸存下来——当这颗约201米宽的冰冷岩石彗星距离太阳表面约14万千米时,突然消失在太阳背面,而后又再次奇迹般地出现在太阳另一侧。这颗彗星存活下来了,而这一壮观景象恰好被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丹·伯班克(Dan Burbank)用摄像机巧妙捕获,并及时分享给地面上的人们,因此这一戏剧性的天文事件得到迅速传播,甚至引起天文界高度关注。伯班克说:  相似文献   

18.
众眼看宇宙     
马静 《航天》2014,(11):62-63
“赛丁泉”彗星 “赛丁泉”彗星是2013年初发现的一颗彗星,编号C/2013A1,目前正在向地球轨道内侧运行。它在2014年10月20日5点穿过火星轨道,最近距离约为132000千米。由于距离极近,可能导致与火星近距离接触甚至撞击。为了避免来自彗星的尘埃粒子对火星轨道上的太空飞船的伤害,在彗星近距离通过火星时,  相似文献   

19.
国太 《中国航天》2005,(4):33-36
2005年1月12日,举世瞩目的美国航宇局“大冲撞”(又译“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发射升空。这一价值3.3亿美元的探测器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它将在飞行4.31亿千米之后,于2005年7月4日撞击名叫坦佩尔1的一颗彗星,研究其内部的秘密。项目主要负责人赫恩教授说:“从太阳系形成至今,只有彗星内部物质一直没有变化。在此之前,我们并不了解彗星内部的情况。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冲撞’来收集彗星内部的信息。”这是人类第一项实际触及并探索彗星的空间计划。  相似文献   

20.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1):73-73
2007年10月29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称,24日霍姆斯彗星突然爆发,成为出现在英仙座的一颗肉眼可见的彗星,目前它的亮度从17星等增加到2.4星等,已经接近北极星的亮度。霍姆斯彗星的大爆发是十分罕见的天象,它在115年前即1892年也曾出现过大爆发,当时的亮度为5星等,但与这次相比,显然逊色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