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十年来,大多数飞行员救生系统是根据1971年的美军标MIL-S-9479B研制的,称之为第三代弹射座椅。乘员救生技术(CREST)发展计划集中于研究2000年以后的飞机(诸如多功能战斗机)救生系统的要求,即第四代弹射座椅的要求。而CREST的MARS计划则是研究这个任务的范围和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对下一代弹射座椅的操作环境和所要求的性能提出看法,即根据将来飞机的需要进行分析,以确定是肯定还是修改第四代弹射座椅的要求。为了与将来的DoD飞机(2000年以后的飞机)预期的性能相比较,在研究中要收集第三代弹射座椅系统的性能资料和改进计  相似文献   

2.
詹明望  于涛 《飞行试验》2004,20(3):22-24,39,44
某型火箭弹射座椅是为某型飞机专门设计的一种新型救生系统,该火箭弹射座椅采用了多项新技术,通过空中弹射试验,验证该救生系统在实际飞行条件下的救生性能。经过6次平飞和机动状态弹射试验,结果表明.该火箭弹射座椅救生性能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计划目标第四代弹射救生系统技术验证计划是一个五年分两阶段实施的计划。由美国空军和海军联合提供资金,麦道公司为主承包商,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验证弹射救生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以便能使第四代弹射座椅比第三代弹射座椅具有更大的救生包线。具体的目标有二:一是在低空不利姿态条件下具有更大的救生包线,二是在极高速条件下具有安全弹射救生的能力。 第Ⅰ阶段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推力装置的研制和验证试验,1995年7月已开始了第Ⅱ阶段的  相似文献   

4.
弹射筒作为火箭弹射座椅的一级动力,其作用是为人-椅系统弹射出舱提供一定初速。原三级弹射取消一段中筒后变为两级弹射筒,其弹射行程变短、出舱初速降低、出舱时间缩短,这些对座椅的弹射出舱性能以及弹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对三级弹射筒和两级弹射筒从出舱受载、出舱姿态、总压信号采集、救生性能等方面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试验数据和仿真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采用两级弹射筒,座椅在出舱受载、出舱姿态等方面较三级弹射筒座椅得到了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5.
赵培林 《国际航空》2003,(10):26-27
"枭龙"/FC-1飞机采用了国产新型舱盖微爆索破裂系统和第三代TY5B火箭弹射座椅组成的微爆索穿盖弹射救生系统,它大大提高了低空不利姿态下的救生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牵引救生装置最佳性能,根据牵引救生装置的工作原理,针对牵引救生过程的不同阶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用仿真计算的手段来确定弹射筒和牵引火箭的动力配置以及前后舱乘员程序离机的时间间隔,结果表明该牵引救生装置的设计方案为:弹射筒出口速度13m/s,火箭牵引动力5000N,工作时间0.7S,前后舱飞行员同时弹射。牵引救生装置性能仿真研究为救生装置的总体设计提供初步性能依据和最终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应急救生时成功地廓清弹射通道非常重要。它是导致成功弹射和回收乘员的第一步。现有三种方法廓清弹射通道,即弹盖、破盖和穿盖。其中以对穿盖过程了解得最少。而穿盖却在提高救生性能和降低飞机复杂性方面最起作用。很多装备有弹射座椅的美国海军的飞机,不是以穿盖弹射作为基本救生模式,就是作为以弹盖或破盖为救生基本模式的备份装备。穿盖方式的研制通常是采用“试行错误”试验的结果,进行这种试验须试验不同的椅装穿盖器和不同的椅—盖行程,直到得到可接受的结果为止。显然这样的试验既费钱又费时。穿盖问题之所以复杂是由于其涉及的因素较多,诸如穿盖器的材料、形状、安装位置;舱盖几何形状、材料、厚度;舱盖温度以及座椅速度都必须考虑。现行海军救生系统试验计划(海军航空兵通用弹射座椅NACES的换代)非常重视开发能较好地预测优化弹射座椅穿盖能力的方法,通过努力,确定了预测不同弹射座椅成功穿盖能力的试验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浅谈直升机救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升机救生技术的现状尽管为战斗机飞行员设计的应急救生装置已问世多年,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但直升机的应急救生发展却非常缓慢,除由于直升机机顶上有转动着的旋翼,乘员不能直接向上弹射外,还因为向下弹射时人机干扰概率也很大。目前主要采用的直升机救生方案有:(1)火箭牵引救生系统当直升机发生故障需要空中救生时,首先切除旋翼,然后抛掉座舱盖,点燃火箭牵引系统(火箭通过牵引绳与飞行员系带相连),按一定顺序把飞行员以站立的姿态连同座椅组件从直升机中向上拉出(座椅主体被留在座舱内),火箭发射一定时间后,打开安全…  相似文献   

9.
美空军和海军于1992年联合制定了第四代弹射救生系统技术的验证计划,其主要目的是验证可用于扩大救生包线(主要是低空不利姿态和高速状态)的先进技术。该计划验证的主要技术有:可控推进系统,它是控制弹射轨迹的关键技术,以便在低空不利姿态下能够回避地形,特别是在高速弹射时,此项技术还可保持人椅系统的稳定性;高速气流防护装置,可以减少高气动压力对乘员的影响。该计划为期5年。第一阶段将确定第四代弹射救生系统的要求,进行初步设计,主要验证可控推进系统的推进部分能否正常工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轰炸机多乘员救生技术,重点介绍了B-1A轰炸机乘员逃生舱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在设计初期阶段和设计阶段所做的一些更改,介绍了B-1B多乘员弹射的指令顺序、座舱乘员布置、座椅调节方法等,对比分析了两种救生方案的优缺点。最后指出了多乘员弹射救生仍需研究的关键技术及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火箭弹射座椅轨迹发散技术的类型、原理进行分析,建立轨迹发散性能计算模型。经过理论计算和试验验证,侧向轨迹发散火箭技术满足双座弹射救生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了FBC-1飞机双座飞行员弹射救生可能发生干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火箭弹射座椅中央拉环是乘员启动应急离机程序的操纵手柄,同时还承载着对乘员手腕的防护功能。中央拉环的外形影响了抓握的姿势,而不同的抓握姿势,也直接决定了人体手臂的气流吹袭载荷。文中先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弹射座椅中央拉环的外形和使用特点,通过对乘员不同姿势握持中央拉环的耐受力实测,提出了一种有利于乘员做出对抗动作的抓握姿势和外形,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试验,为后续弹射座椅的中央拉环改进设计和乘员上肢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美国海军1976年~1989年飞机发生的应急弹射离机事故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如果乘员具有滑翔选择着陆地点的能力,将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亡。美国海军乘员通用弹射座椅(NACES)的预研产品改进(P~3I计划也要求乘员的救生伞具有滑翔操纵的能力,使乘员弹射离机后能操纵滑翔救生伞避开敌人的威胁,或避开飞机的火球区及其他障碍物。双态救生伞系统的研究开始于1992年,这项由美海军航空作战中心武器救生系统部参与的研  相似文献   

14.
詹明望 《飞行试验》2002,18(4):13-18,37
某型弹射座椅是为某些飞机设计的新型救生系统,通过空中鉴定弹射试验,验证该座椅在实际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和救生性能,6次空弹试验,先进行了平飞中速弹射试验,然后进行俯冲、横滚、下沉,倒飞和平飞大速度机动状态下的弹射试验,机动状态下的弹射试验在我国是首次进行,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课题组认真分析技术难点,使问题逐一解决,最终使鉴定弹射试验安全优势完成,试验证明,该座椅在机动状态下的弹射,工作程序正常,救生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詹明望 《飞行试验》2004,20(1):2-4,21
弹射座椅飞行弹射试验是验证新型弹射救生系统是否满足技战术指标的最终手段,世界航空强国都非常重视弹射试验机的研制和飞行弹射试验技术的研究。我国空中弹射试验机与国外弹射试验机在试验机飞行性能、飞行试验方法、测试技术方面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从弹射救生技术的发展看,研制新型弹射试验机是弹射救生技术发展的需要。文中提出用某型歼击轰炸机改装成为高速弹射试验机,能满足近来弹射救生系统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6.
某Ⅲ型飞机弹射救生系统采用新研制的HTY—4A(改)弹射座椅。该座椅与HTY—4A弹射座椅相比在低空性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某Ⅲ型飞机在舱盖联抛系统沿用了某Ⅱ型飞机的状态,在与HTY—4A(改)弹射座椅配套使用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本文从提高整个救生性能的角度,提出了利用HTY—4A(改)高温燃气对座舱盖抛放系统进行更改的方案,以期改进的座舱盖联抛系统能更好地与HTY—4A(改)弹射座椅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弹射座椅已广泛用于高性能军用飞机,保持座椅及其乘员在弹射离机后、主伞张满前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现有的方法是通过展开稳定伞达到稳定作用,主伞须在座椅速度减到相当低的速度时才张开。而在稳定伞脱离和主伞张开之间有段时间,在此期间座椅也常常出现翻滚现象,并导致主伞开伞时呈不利姿态。 美国一设计师设计出一种新型飞机弹射座椅稳定和延时降落伞系统(见附图)旨在减短稳定伞脱离和主伞伞绳拉直及主伞张开之间的不稳定时间,保证主伞在5秒钟内张开。此外,该系统还保证延时打开主伞,直到空速和高度降低到适合主伞张开的范围。系统工作程序为:牵引式火箭射出后通过绳索牵引固定在座椅背后的  相似文献   

18.
沈尔康 《航空学报》1987,8(8):341-347
本文回顾了弹射座椅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改善弹射座椅低空救生和大速度救生的方案,指出了今后将采用的新技术,包括微处理机、各种传感器和可调节的动力装置,以满足座椅自适应控制的要求。最后分析了提到议事日程上的高过载座舱的三种拟议方案。  相似文献   

19.
国外航空救生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生产的第三代弹射座椅的使用情况和技术水平以及研制第四代弹射座椅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弹射座椅救生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国才  向锦武 《飞行力学》2000,18(4):78-80,84
针对座椅在铅垂面内弹射的简化模型,建立了系统的非线性运动方程,然后用推进阵面法建立了人-椅系统平面的非结构网络,并用Euler方程作为主控方程对某型座椅的气动阻 力系数,升力系数和气动力矩系数进行了验证性计算,最后对非线性运动方程在时域内进行积分,得到人-椅系统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和旋转角速度等性能参数,并与座椅弹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用非结构网络计算的座椅气动特性与座椅吹风数据吻合,计算了弹射救生性能曲线与试验数据的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