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是新千年的第一年,新年的第一个月就迎来了元旦和春节同庆,给蛇年带来了浓浓的春意与喜色。今年是中国航空工业创建50周年。创建于1951年的中国航空工业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壮大,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本刊将从本期起,以不同的形式对中国航空工业5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评述,也欢迎广大关心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读者能踊跃投稿。今年还是《国际航空》杂志创刊45周年。自1956年以来,《国际航空》杂志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包装上都已发展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一本国内外航空界的知名刊物,成为国内外航空界交流的重要窗…  相似文献   

2.
《国际航空》作为中国航空界最早创刊的综合性航空科技杂志之一,几代编辑人员秉承全心全意为促进我国航空事业发展服务的宗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杂志办成为一本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面向世界航空业的航空刊物,不仅在国内航空界有深远的影响,在国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国际航空》2001,(9):16-18
《国际航空》杂志创刊45年以来,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在风雨中不断前进。她已从一本内部信息刊物发展为一种与国际航空媒介接轨的综合性刊物,国际航空杂志社也扩展为一个全方位服务的信息服务集团  相似文献   

4.
10月9日,正值第8届北京国际航空展览会期间,国际航空杂志社与美国航空周刊集团共同主办的《国际航空》第5届编委会成立招待会在北京凯迪克大酒酒举行。有近200名来自中外航空界政府官员公司总裁或代表,以及其他机构的人士参加了这次气氛活跃的联会。中航总一集团总经理刘高悼先生、民航总局副局长杨元元先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洪飚以及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兵种部部长姜来根代表新一届国际航空编委会都先后作了讲话。刘高悼总经理说:“国际航空是我们航空界一本很有影响的刊物,长期以来一直对宣传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沟通国…  相似文献   

5.
今年,正是我国“九五”规划开始的第一年,《国际航空》杂志也步入了她的第40年。《国际航空》自1956年创刊以来,历经坎坷,几度沉浮,终于从一本小16开的内部刊物发展到目前大16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从单一报道国外航空技术,并以军品为主,发展到今天全面综合反映国内外军、民用航空航天技术动向,并有很高的权威性;从最初的几百份赠阅,发展到数万份订阅。杂志社也从当  相似文献   

6.
《国际航空》杂志自创刊以来,已成为一本了解世界航空动态、交流航空信息的窗口,她为中国民航的发展提供了大量重要信息及深层次的分析报告。2003年人类迎来了航空百年大典,中国民航也在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对外、对内开放将全方位扩大。希望《国际航空》杂志加强国内外民航业的报道,为中国民航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读者天地     
作为一名忠实的老读者,也作为上海地区头号航空发烧友,衷心祝愿《国际航空》办得越来越好,也祝愿她更上一层楼,成为国内最佳科技刊物,成为蜚名国外的一流刊物。我早在1964年就爱上了航空,当时年仅15岁,至今仍楔而不舍,乐此不疲,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初衷,尽管我一生都在与航空没什么关系的工厂工作。  相似文献   

8.
自从我1979年开始订阅《国际航空》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可以算是一个《国际航空》的忠实读者,所以,在《国际航空》迎来她40周年之际,我也感到十分兴奋和激动。根据我亲身感受到的《国际航空》所走过的路,它作为一种专业性的科技刊物,能在全国众多的科技刊物中被国防科工委列为国际交流的重点国防科技刊物,实为不易。其重要的一条,是在办刊过程中形成了并始终坚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Ameco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并为跻身世界一流而不懈努力。 作为我们的老朋友,《国际航空》杂志陪伴我们走过了风风雨雨,记载了我们前进中的每一个脚步。在此,我希望《国际航空》杂志能继续成为国际航空史忠实的记录者并为航空界建起理解和沟通的桥梁。祝愿《国际航空》与Ameco共同发展,为中国航空业的繁荣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自从《国际航空》天辟《读者天地》专栏以来,我们收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来信。每当阅读这一封封热情洋溢的来信时,我的心总是不能平静。从来信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广大读者对《国际航空》的厚爱和认可,也听到了对《国际航空》的批评和希望。尤其是一些关心我国航空业发展以及立志投身航空业建设的人士和青年,他们的来信更使我们这些在航空工  相似文献   

11.
感谢广大读者一年来对《国际航空》的厚爱和支持。在过去一年里,《国际航空》杂志社本着提高刊物质量,扩大服务范围的指导思想,在文章质量,刊物装帧,信息含量以及发行服务上,全方位地进行了改进和提高。尤其是在所报道的内容上,我们力求《国际航空》能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国内外航空业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发展动向和趋势。为做好这些,我们除及时报道世界航空业有新闻价值的重大变革外,每期还针对性地组织一些专家或资深人士撰写稿件,站在较高的层次对航空各领域的问题进行有分析、有观点的评述。这些高度综合的文章及其独到的见解,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专业人员的高度赞赏,同时这也是《国  相似文献   

12.
《航空动力学报》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界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刊物。六年来 ,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 ,我刊已出版发行了 7卷 2 4期 ,她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界学术交流的一条稳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渠道 ,也已成为气动热力学、燃烧、传热传质学、结构力学和动力学、叶轮机械、自动控制、实验技术等各学科领域全国同行共有的论坛和财富。目前因纸张、出版、发行、稿酬等各种费用剧增 ,同时过去靠通过咨询活动筹款的渠道枯竭 ,我刊财政上承受着很大压力。幸得发动机总公司部份支持 ,但仍入不敷出 ,急需各有关单位的支持。一、自 92年第 1期起 …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空信息中心自她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航空科技资料的搜集翻译和编辑出版工作。40年前航空情报事业诞生之时就有了《国际航空》这个刊物。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航空信息中心现已拥有航空工业出版社、航字音像出版社、《国际航空》杂志社和《航空制造工程》、《航空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大修与维修》(Overhaul& Maintenance)是美国航空周刊集团出版社的,以报道飞机、发动机及机械电子设备维护维修的科技信息杂志,《航空工程与维修》是国际航空杂志社出版的一本集报道航空工程与维修为一体的刊物。自2001年初开始,国际航空杂志社与美国航空周刊集团签订了版权交换协议,因此,我刊从本期开始,开设了Overhaul&Maintenace专栏,为广大中国民航军队的飞机维护维修人员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外维修业的窗口,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专栏提出宝贵意见,以帮助我们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5.
国际航空杂志社秉持促进中外航空业交流的宗旨,我们出版的航空信息读物及提供的各种商业服务,满足了国内外广大读者及航空航天工业、民航、军队及政府部门各方的要求。  国际航空杂志社作为国内率先走出国门的科技期刊社,与美国麦格劳·希尔航空周刊集团成功的合作已有12年,我们还与国内外数百家有影响的航空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各领域读者更是遍布世界各地。国际航空杂志社已成为沟通中外、促进中国与世界航空业交流的桥梁。我们的定期出版物包括:国内权威的综合性航空专业月刊—《国际航空》;每周出版的航空新闻快报—《航空…  相似文献   

16.
当《国际航空》步入新的一年时,杂志社全体同仁都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如何让读者从新一年的《国际航空》中获取更大的收获,是我们一直在绞尽脑汁探索的最大课题。特别是近年来纸张和印刷费用的大幅度上涨,杂志社不得不调整了杂志的定价,这种压力就更大了。我们只有加倍地努力把杂志办出新特色、新水平。当您打开这新的一期时,  相似文献   

17.
国际航空科学大会是国际航空界权威的学术盛会,其目的是交流航空科学技术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经过中国航空学会多年努力,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简称ICAS)决定第18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简称ICAS′92)将于1992年9月20日至25日在中国北京召开。这对我国航空界的广大科技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重大学术活动。为了搞好国内论文的征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邮购消息     
一、新刊介绍1.《无人机》双月刊 国际航空杂志社除原有的《国际航空》月刊、《航空维修与工程》双月刊、《航空周刊》周刊、《航空科学技术》双月刊外,2003年推出一本全新刊物——《无人机》双月刊。该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全方位报道从空中、地面到水下的各种无人驾驶系统发展动态的综合性信息刊物,内容包括世界各国无人驾驶系统的发展动向、综合评述、技术与方法、型号与设备、应用与实践等。该刊为大16开,48页。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民用航空的发展已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今日的中国民航,以其所拥有的规模、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以及所具有的运行质量,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航空大国。中国民航发展的这一历史性跨越,也令世界航空界瞩目。面对社会快速变革,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民航企业在国内和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竞争中要取得主动,在“十五”期间和未来的十年里要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加强发展战略研究,编制一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适应变化的形势,能对企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的动态发展战略极其必要…  相似文献   

20.
国际航空编辑部:你们好!我是《国际航空》的老读者。自它创办后我就开始定期阅读。40年几经沧桑,现在的刊物已经和当年大不一样了。尤其是1979年恢复原名后,它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前进。现在无论在内容编排上,还是在印刷上,我认为都可以与国际上的著名航空刊物,如美国的“航空周刊”,英国的“飞行”相比。一个国家的专业刊物水平与该国的同行业水平是相对应的。它所发表的文章和信息不可能也不应该全是译稿。如果本国的水平不高,该刊物也不会有太大特色。正因为如此,“国际航空”的愈办愈好,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