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阳光 《航天》2011,(11):33-33
在9月30日举行的宇宙开发战略本部会议上,日本决定要在本年代末之前建成由4颗卫星组成的“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以提高GPS系统在日本的定位精度。未来,日本将建起由7颗卫星组成的网络,摆脱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相关方案是由宇宙开发战略本部下设的QZSS工作组4月份提出的。工作组建议将系统部署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向椭圆轨道增发3颗卫星,第二阶段把另3颗卫星送入静地轨道。QZSS系统的首颗卫星已在2010年9月发射。称为“引路”的这颗卫星被用于技术验证。  相似文献   

2.
《航天器工程》2010,(4):54-54
据日本JAXA网站2010年6月9日报道,日本已确定将于日本标准时间8月2日使用H—IIA运载火箭发射首颗准天顶导航卫星指路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开辟了指路号卫星专用站点,用于宣传卫星准备情况与发射状态。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11,(1):149-149
据日本宇宙航空开发研究机构(JAXA)网站2010年12月报道,近日,日本对首颗准天顶卫星指路号(MICHIBIKI)进行了3个月的初始功能验证。卫星于2010年9月11日发射,在初始验证期间,卫星平台与星载设备功能正常。由于所有功能和性能验证正常,JAXA决定在12月13日使卫星进入常规模式。  相似文献   

4.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4):71-71
2008年6月19日,宇宙-3M运载火箭从俄罗斯远东卡普斯丁亚尔军事试验发射场发射6颗美国商用低轨道卫星——“轨道通信”(Orbcomm)。Orbcomm卫星星座系统目前共有29颗卫星运行于6个轨道面,可以提供全球覆盖。  相似文献   

5.
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是兼具导航定位、移动通信和广播功能的卫星系统。其发展背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徐菁 《中国航天》2011,(9):24-31
2伽利略系统进展 2.1空间段 2.1.1伽利略卫星星座 伽利略卫星星座由30颗卫星组成(见图3)。这些卫星均匀分布在3个中高度地球轨道上.其星座构形为Walker27/3/1.并有3颗在轨备份星。卫星轨道高度为23616km.轨道倾角为560.设计寿命20年。  相似文献   

7.
华春 《上海航天》2007,24(2):36-36
2007年2月24日,日本全球情报处理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搭载H2A火箭升空,随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是一颗雷达侦察卫星,轨道高度为400~600km,可自动发射电波,根据地面反射的信号合成黑白图像,其分辨率为南北向1m,东西向3m,在较差的天气也能正常观测。据称,在此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正常工作后,日本全球情报处理系统的4颗卫星将全部就位。该系统包括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各2颗,每天至少可对地球所有地点完成1次侦察。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工程》2009,(5):36-36
新华网孟买报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2009年8月9日宣布,正积极研发相关卫星技术,以推进构建印度的太空卫星网络,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这个被命名为“印度地区导航卫星系统”的网络计划由7颗卫星组成。其中3颗卫星将被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另外4颗将被部署在这一轨道附近区域。这7颗卫星上配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可为印度全境及周边2000km的范围提供导航信号,定位误差不超过20m。届时,该网络将可帮助印军方对边境地区、地形复杂区域以及深海地区进行有效监控。  相似文献   

9.
吴忠 《中国航天》1995,(1):37-37
1994年8月11日,俄罗斯用质子号运载火箭将3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卫星送入倾角为64.8度的轨道。在此之前该系统已有13颗卫星运行在两个不同的轨道平面上,其中9颗仍在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太空新航线     
《航天》2011,(3):16-19
日拟自建卫星导航系统日本拟从2014年起用两年时间发射6颗~7颗卫星,建起本国的卫星导航系统,精度将10倍于GPS服务目前在日本可达到的水平。这些卫星将与日本去年9月发射的准天顶卫星"引路"属同一类型。由首相领导的宇宙开发战略本部正在制订项目方案。  相似文献   

11.
航天短讯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6,15(4):79-79
阿里安-5火箭将美澳日3颗卫星送入轨道阿里安-5火箭10月13日成功地将美国的电视广播卫星 DIRECTV-9S、澳大利亚的通信卫星Optus-D1,以及日本的天线反射器模型试验卫星LDREX-2送入地球同步轨道。上述3颗卫星中最重的是 DIRECTV-9S,重量为5 530kg,其次是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工程》2011,20(4):116-116
2011年5月7日,美国宇宙神一5火箭发射了天基红外系统一地球静止轨道一1(SBIRS-GEO-1)卫星,以增强美军对导弹的预警和跟踪能力。这颗卫星是美国SBIRS计划4颗卫星中的首颗卫星,由洛马公司研制,  相似文献   

13.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07,(9):46-46
俄罗斯宇宙3M火箭7月2日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了德国“合成孔径雷达(SAR)-放大镜”2军事侦察卫星。卫星由OHB系统公司建造,重770公斤,寿命10年,载有合成孔径雷达、星间S波段发射机和X波段发射机等设备,采用550公里极轨道,空间分辨率优于1米。“SAR-放大镜”是德首个卫星侦察系统,由5颗相同的小卫星和地面段组成。5颗卫星处在3个轨道面上。项目耗资2.5亿欧元以上。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工程》2012,21(3):106-106
据NASA网站2012年4月3日消息,美国太平洋时间4月2日16时12分,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德尔他-4火箭(Delta-4)成功发射了美国NROL-25军用卫星。它为美国国家侦察局(NRO)服务,是美国新型雷达成像卫星系列中的第二颗卫星,其首颗卫星USA-215发射于2010年9月并已投入运行。据悉,这种新型卫星继承了旧型雷达成像卫星“长曲棍球”(Lacrosse)系列的诸多优点;但是两者轨道高度不同,前者676km,而后者1102km。  相似文献   

15.
发射短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顺利升空 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载新型长征一3C运载火箭,准确进入轨道。之后,卫星太阳翼和天线相继展开,卫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由此拉开了北斗导航星座部署的序幕。该星首次采用东方红三号改进型平台,经过大量技术创新研制成功,卫星设计寿命为8年。它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首颗卫星,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见本刊封2)。  相似文献   

16.
碟形轨道通信卫星系统美国轨道科学公司正在设计与制造一种适合飞马座运载火箭发射的圆盘形通信卫星,并准备用26颗卫星在倾角45度,高785公里的轨道上组成一个通信能力为500万条的通信系统。这种称作轨道通信(Orb-comm)的卫星由于外形独特,8颗卫星...  相似文献   

17.
夏光 《航天》2011,(7):28-29
如果将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名片,那么,“北斗”(COMPASS)代表中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代表美国,“伽利略”(Galileo)代表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代表俄罗斯,“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代表日本,“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1RNSS)代表印度。而2011年5月18-20日在上海世博中国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2008,(6):46
俄罗斯与乌克兰合造的“陆射”系统天顶3SLB火箭4月28日在拜科努尔成功进行了首次发射.将以色列“阿莫斯”3通信卫星直接送入静地轨道。“陆射”项目下属于海射公司,所用天顶3SLB火箭基本上与海射公司的海射型天顶3SL相同,但改在位于北纬约46度的拜科努尔陆地发射场发射,可把重约3.6吨的通信卫星送入静地转移轨道。天顶3SL火箭因可运到赤道海域发射,  相似文献   

19.
赖羽 《上海航天》2007,24(1):64-64
据报道,2006年的12月19日俄罗斯的宇宙.3M火箭将德国的5颗SAR-Lupe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中的第一颗发射升空。SAR-Lupe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使用X波段雷达系统,可穿透黑暗和云层,提供的图像分辨率优于1m。这5颗卫星将运行于两极低地球轨道的3个轨道平面,其中2个轨道平面上将有2颗卫星运行,另一个轨道平面有1颗卫星。整体布局将在2008年年中完成。5颗卫星的布局将能实现图像和命令交换,缩短反应时间,每天可提供全球从北纬80°~南纬80°地区的图像30余幅。根据要求,地面站能在指令发出后36h内、拍摄后12h内收到图像。从下达任务到收到经过处理的图像,平均时间约为10h。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2006,(3):45-45
负责“越南星”项目的官员称.已有3家大公司投标建造价值1.97亿美元的越首颗卫星。它们是法国阿尔卡特.阿列尼亚空间公司、美国洛马商业航天系统公司和日本住友商社。评标自2月13日开始。将持续约180天。该卫星将携带多达20个通信模块。需在2008年第二季度前发射.以保住所申请的轨道位置。它的工作寿命为15年。将向越偏远地区发送电视、广播和民航信号。因遇到与相邻在轨卫星的频率协调问题。该项目已几次推迟。项目总经费为2.31亿美元.其中约3400万美元将用于地面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