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3年12月19日格林尼治时间9时12分,欧空局的“盖亚”号探测器在法属圭亚那的欧洲太空港搭乘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搭载的被称为“十亿像素阵列”的超级相机,被喻为“盖亚之眼”,拥有前所未有的观测分辨率。在缓慢旋转的过程中,“盖亚”号的两部望远镜将对整个夜空进行扫描。“盖亚”号将成为迄今人类送入太空的体积最大的数码相机。  相似文献   

2.
孝文 《太空探索》2014,(2):42-45
2013年12月19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上午9点12分,欧洲空间局的“盖亚”号探测器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搭乘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发射升空。“盖亚”号项目耗资20亿英镑(约合32亿美元),任务将持续5年,将对超过10亿颗恒星进行3D测绘。此外,这项任务还将发现数千颗此前未知的天体,获取相关线索以帮助天文学家进一步了解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科学家称“盖亚”号探测器将让天文学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齐郁 《飞碟探索》2012,(5):47-47
过去2年多来,带给我们许多重要科学发现的普朗克太空观测站,随着当初发射升空时搭载的冷却剂气体渐渐用完,欧洲空间局2012年1月14日宣布:高频仪器将不再继续执行观测,不过整座观测仪器的任务尚未完全结束,低频观测仍然继续!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戴维思教授表示,低频仪器还町继续运作1年,并且在这段时间中“灵敏度之高.将为前所未见”。  相似文献   

4.
谢懿 《太空探索》2010,(7):54-57
自1999年7月23日和1999年12月10日发射以来,美国航宇局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欧洲空间局的牛顿X射线多镜面望远镜双双在太空中渡过了十一年。  相似文献   

5.
1 任务概述 “盖亚”任务于2000年10月被确定为科学项目.该卫星在对银河系绘制期间,将对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的每颗恒星的移动轨迹进行探测和精确测量.每颗恒星的运行轨迹在产生时已经被确定,因此通过研究其运行可以使天文学家及时推断银河系最初形成的情况.通过构建一个详细的恒星三维图,“盖亚”卫星将为银河系形成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6.
空间扫描     
德完成团星-2卫星试验 德国最近完成了团星-2(Cluster-2)系列卫星中的第4颗卫星的生产试验。它是1颗科学卫星,用于研究太阳对地球生命的影响。欧洲空间局资助了这一计划。现在,所有4颗Cluster-2卫星已准备运送到拜科努尔。首批卫星的发射定于6月中旬。“与星同在”布天网 美国航宇局最近推出一项庞大的太空探测新计划,拟用10年时间投资15亿美元,将多达50个空间探测器送入太空,这项名为“与星同在”的太空计划将是近年来该局最大的航天项目。它有助于科学家深化对太阳动力学以及太阳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认识,目的是实现对太阳活动的准确预报,…  相似文献   

7.
自50年前首次进入太空以来,人类已经向外迈出了一大步,而未来10年我们将更进一步。从行星到其他目标,让我们一一数来:水星:美国航宇局信使号探测器于2010年3月18日抵达。金星:欧洲空间局的"金星快车"正在轨道上研究金星大气;日本2010年发  相似文献   

8.
章云华 《飞碟探索》2008,(12):13-16
1957年10月4日,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了天。此后,随着苏联的“礼炮”号、“联盟”号和美国的“双子星”、“阿波罗”系列太空探索行动的展开,一个崭新的太空世界映入人类的视野。于是,在“是否存在月球人?”、“火星上有生命吗?”等一系列谜团端倪初露时,“太空之眼”却发现了更多的秘密。  相似文献   

9.
1998年1月初,美国航空航天局重新将目标瞄准了月球,“月球探索者”腾空而起,飞向月球。“月球探索者”非常小巧,完全可以放在汽车后座上。体积小型化是1998年太空探测器的主要特点。同时,1998年的太空发射规模也大大缩小,所携带的设备也很精简。即便是...  相似文献   

10.
吴勤 《太空探索》2008,(3):26-29
就在世界各国纷纷重新燃起新一轮太空争霸战的同时,位于朝鲜半岛的韩国也不甘人后,终于在日前宣布了自己的“天军计划”。韩国空军高层负责人日前透露该国的太空计划,“2025年之前将把激光武器部署到实战中并创建‘太空作战团’等,分三阶段培养太空战斗力。”这份报告首次公开了韩国具体的太空战斗力培养计划,具有重大意义。在日本、中国相继开展探月计划后,韩国的“穷追不舍”将点燃亚洲太空竞赛的烽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2008年7月1日美国航宇局和欧洲空间局宣布,“尤利西斯”太阳探测器在服役17年后终结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漫步太空     
1965年3月18日,是人类航天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乘坐“上升2”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中,离开座舱用一根绳索系在飞船上,到太空飘飞了十多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漫步的人。1983年4月7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太空飞行期间,两名宇航员在太空自由自在地飘行了5个小时。这是人类首次不系绳索自由地在太空行走。宇航员为何能在太空行走呢?原来,宇航员从飞船或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时,除了要穿上特制的宇航服外,还要背上机动飞行器。有了它,宇航员才能在太空自由“行走”。机动飞行器…  相似文献   

13.
小光 《国际太空》2007,(11):16-16
在2007年9月24日的第58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一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格里芬表示,美国准备在2037年把航天员送上火星。美国将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国际空间站”的作用,并通过利用太阳能来减少空间诘的运营成本。格里芬指出,开发太空旅游可以冲抵一部分太空运输的成本,NASA将进一步开发太空旅游项目,而他自己则更倾向于让更多的投资机构加入火箭及卫星的发射,  相似文献   

14.
空间扫描     
空间扫描俄建造遥测地面的“太空眼”俄罗斯科学家正在萨马拉的航天中心研制一种被誉为“太空眼”的航天器,它将用于地球遥测、研究地球生态状况。这种名为资源-DK的航天器计划于2001年发射升空,它在距地面300km的轨道上能看清地面约2m大小的物体。它将记...  相似文献   

15.
李容 《飞碟探索》2005,(3):41-41
美国太空穿梭机“哥伦比亚”号上的太空人,最近在穿梭机上进行了有史以来的最复杂的解剖实验,这也是首次将穿梭任务完全集中于研究人类的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6.
小光 《国际太空》2007,(11):6-6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格里芬2007年9月17日在华盛顿发表旨在纪念NASA成立50周年的演讲时称,“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技术创新将成为“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土卫2可能存在“地下海” 欧洲空间局2009年6月24日宣布,“卡西尼”号上的“宇宙尘埃分析仪”,从土卫2南极的火山喷发云团中发现了直径小于1毫米的冰粒子,而且冰粒子中除了含有钾盐外,还含有2%与海水成分相似的盐。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可以在太空制造空间站部件,为什么还要在地球上的工厂里制造呢?如果你可以用一台3D打印机制造这些零件,为什么还要用工厂呢?这是新公司“太空制造”向航空航天业和潜在的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太空制造”计划研制3D打印机并将其发射到太空轨道,利用它们在太空直接打印出飞船和空间站部件,然后在失重状态下把它们组装起来。3D打印机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不断堆积金属、塑料或多种其他材料等“给料”的薄层来制造物体。  相似文献   

19.
人们通常把能将卫星、飞船、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送入太空的火箭称为运载火箭。据统计,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和巴西等国家及欧洲空间局先后研制生产了各种,运载火箭有23个系列,208个型号,但是其中能把载人飞船送入太空的运载火箭,为数甚少。找国是除了美国和俄罗斯之外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这种运载火箭的国家。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载火箭呢?  相似文献   

20.
徐菁 《太空探索》2007,(7):24-27
2008年7月阿里安-5火箭将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升空,搭载欧洲空间局的2个先进的空间天文观测台——“赫歇尔”(Herschel)和“普朗克”(Planck)这2颗天文卫星将考察人类以前从未知晓的那一部分宇宙,也就是困扰科学家几十年的、通过远红外光谱才能观测到宇宙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