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已研制出星载64k字节CMOS大规模集成存贮器,该存贮器可大幅度降低由于宇宙空间放射线而产生的故障和误动作(这一技术已由日本公用电报电话公司厚木电气通信研究所应用到近程攻击导弹上).这种存贮器具有世界最高的集成度.  相似文献   

2.
1 概说众所周知,当今电子装置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轻量化和高密度化”。电子装置小型化的关键是电子部件的小型化,特别是,从单个元件向集成电路的技术革新。随着集成电路制作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又向高密度集成化发展。现在,数平方毫米的小片上,已能集成5万个元件,集成100万个元件以上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亦已出现。集成密度已逐年增加,其中除微细加工技  相似文献   

3.
知识资料窗     
知识资料窗遥感技术不直接与目标物接触而感知其性质和状态的技术。通常指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它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目前国外在空间使用的数据存贮技术有磁带,磁心,磁泡的磁性存贮,CMOS、BEAMOS的半导体电路存贮及磁环线存贮。在目前的卫星、宇宙飞船系统中,磁带记录重放器在信息的收集、存贮及发送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并有满足不同使命要求的工作频率,寿命1至5年,甚至10年以上。因运带机构最初阶段的失效和因磨损的最后阶段失效的百分数较大,已把运带机构简化成最少旋转另件的单速工作,与缓冲存贮器结合,实现多带速工作,并重点研究元件寿命及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平均技术水平比较高。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办事追求效率,经营追求经济效益,因此,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既有物质条件,又有社会基础。目前,美国的电子计算机已变为日常社会活动的常备工具。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应用软件的大力开发和固化,电子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实验室的专用仪器,计算机技术也已独立发展成为渗透到社会  相似文献   

6.
1.概述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元器件已由分立元件发展到集成电路,且由小规模集成发展到中、大、超大规模集成。从电子元器件来看,单位体积内的热大量增加,而有效的散热面积却相应缩小,热的矛盾突出了。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中的数据随机存贮器(RAM)非常容易受到电磁脉冲(EMP)的干扰。为研究电磁脉冲对计算机数据存贮器的影响,以静电放电电磁脉冲(ESD EMP)为干扰源,以单片机的外部数据存贮器为实验对象,进行了静电放电电磁脉冲对外部数据存贮器的辐照实验。实验表明,在静电放电电磁脉冲作用下,外部数据存贮器(RAM)的内容很容易被改写。在实验基础上,对外部数据存贮器的加固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波峰焊接技术在电装工艺中已被广泛采用。因为它不但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更重要的它可以使产品的焊接质量达到稳定。 航天电子产品的电装工艺目前还未普遍地采用自动波峰焊接技术,为此,根据我厂多年来使用波峰焊接技术的情况,对下面几个技术问题予以阐述,供各单位使用波峰炸接技术时参考。对于片状元件的波峰焊接因有它的特殊工艺要求,本文未加阐述。  相似文献   

9.
当引信和导引系统变得越来越先进时,炮弹遥测的应用随之增加。在某些应用中,数据性质简单、体积受限,而且硬件回收成功率较高时,采用微功耗数字存贮器系统比普通的价格较高的射频系统更加理想。本文介绍数字存贮器遥测系统的能力和限制、设计依据以及外场和实验室试验的结果。还讨论某些极端环境和抗冲击的封装技术。  相似文献   

10.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传感器的现状传感器是一种从被测对象中获得信息,并把它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目前,在国际上对传感器的研制工作开展得很活跃,这是因为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传感器的研究愈来愈重视。人们把外界来的信号通过五官(视觉、听觉、触  相似文献   

11.
核热推进具有比冲高、推力大等特点,在载人深空探测和星际货运任务上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核热推进技术的研发需要进行大量地面试验。首先回顾了美国与俄罗斯的核热推进地面试验技术的发展,对地面试验技术进行分类总结。然后基于一种小型核火箭方案,研究了燃料元件非核试验、燃料元件辐照考验试验和带核整机地面试验等关键地面试验技术,并提出了初步试验方案。最后对我国核热推进地面试验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高技术发展的今天,精密挠性元件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已在精密惯导器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作为精密挠性元件,除几何形状复杂、尺寸小外,还要求有很高的几何精度。材料也要求有很高的硬度和韧性,这样就给加工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保证加工精度和提高成品率就是目前扭杆生产的要害,而除了合理的加工方法外,寻求良好的刀具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平均技术水平比较高。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办事追求效率,经营追求经济效益,因为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既有物质条件,又有社会基础。 目前,美国的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常备工具。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应用软件的大力开发和固化,电子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实验室的专用仪器,它本身已独立发展成为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性学科,这个学科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冲击日益加剧,以致现行的社会组织结构不得不进行某些相应地变动。 下面就我的所见所闻,对美…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闪速(FLASH)存贮器的特点,指出闪速存贮器芯片作为大容量、高速、高可靠数据记录器的存贮介质是很适宜的.介绍了我们新设计的二种闪速型数据记录器的组成、工作原理,阐述了它们的技术性能和突出优点。作者认为这两种闪速型数据记录器可广泛应用于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环境条件苛刻的场合。  相似文献   

15.
固体火箭发动机无损检测技术进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在国外,固体火箭发动机无损检测技术一直是非常受重视的。美国六十年代中期相继研究了射线、超声等常规方法,也发展了声发射、微波和红外等新技术,应用于固体发动机的质量控制和产品检验,它的进展相当迅速。1978年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日益普及,X射线实时显象系统和计算机断层成象技术已在大型固体发动机无损检测方面得到实际应用。下面就固体火箭发动机无损检测(NDT)技术进展做一简要综合介绍,着重评述计算机断层成象(CT)技术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6.
碲化铋基温差发电模块输出功率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位素温差发电器在深空探测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为优选温差发电模块构型、提高输出功率,制备了具有不同热电元件厚度的碲化铋基温差发电模块;并通过建立的试验测试系统,测量了不同温差条件下发电模块的输出功率和匹配负载随热电元件厚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热电元件厚度范围内,随着热电元件厚度的减小,模块的输出功率呈线性增大趋势,而匹配负载则呈线性减小趋势。在热源温度478 K、热沉温度300 K的条件下,测得热电元件厚度为1.0 mm的模块的最大输出功率达到约8.2 W,最大功率面积比约为0.52 W·cm-2。  相似文献   

17.
张天平  程彬 《上海航天》1999,16(6):9-14
在长寿命卫星表面张力贮箱技术的发展中,孔板式推进剂管理装置(PMD)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筛网式PMD,而辐射式金属空楔结构是孔板式PMD中的最重要元件之一。主经介绍了讨论了辐射式金属空楔结构PMD元件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包括蓄留体积设计、蓄留能力设计和空楔结构性能分析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给出了详细分析金属楔结构元件性能的一个具体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8.
一、概况 有色金属的镜面加工,按传统的研磨、抛光工艺技术,已不能满足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而金刚石作为一种切削工具,以它独特的切削性能,为有色金属的镜面加工,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从而推动了超精加工技术的发展。由于金刚石优良的切削性能,越来越引起人们对它的广泛兴趣。尤其国外,金刚石的车削技术,已在宇航技术,航天工业,电子技术,光学研究,仪器仪表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从七十年代初对金刚石车削技术,在一些单位开始研究和应用,取得下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长期以来,人们就发展了压力、温度和湿度的测量技术,研制成各种各样的敏感元件和测量装置。现在,在这些测量工作中,广泛利用半导体元件已成为普遍现象。在这里,我们介绍圆形的振动式传感器,根据它们自身频率的变化,可以测量大气的压力、温度和湿  相似文献   

20.
温差发电模块面积比功率实验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位素温差发电器是目前深空探测航天器广泛采用的电源装置。为优选温差发电模块构型、提高模块的输出功率和面积比功率,制备了具有不同热电元件截面积的碲化铋基温差发电模块。通过建立的实验测试系统,测量了多种温差条件下发电模块的输出功率随负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模块包含的热电元件(p–n结)对数一定时,热电元件的截面积越大、模块占空比越高,则模块输出功率越高、匹配负载越小;在热源温度450 K、热沉温度300 K的条件下,测得热电元件截面积为1.6 mm×1.6 mm、占空比为0.406的发电模块的最大面积比功率约为0.282 W·cm~(-2)。最后,对理想与实际情况下,占空比为1时的模块面积比功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