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空间事业开发团(NASDA)计划在明年4月启动全球气象监测卫星计划。该计划包括4颗卫星。NASDA将投资10亿开发2颗全球变化监测(GCOM)卫星,计划在2005年发射。第一颗GCOM卫星GCOM-A1主要进行大气监测;第二颗卫星GCOM-B1卫星将携带5种遥感器,主要进行地球监测。这2颗卫星的后继星GCOM-A2卫星和GCOM-B2卫星将在2010年发射。与继续研制ADEOS-3卫星相比,4颗卫星相组合具有观测覆盖范围大、风险小和投资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一网(OneWeb)公司提出的"一网"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2月发射首批6颗卫星、3月获得12.5亿美元融资后,一网公司将充分利用"先发优势",计划在2019年进行20次发射,部署第一阶段的150颗卫星,拉开其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建设序幕。一基本情况1一网公司一网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2012年的世界唯优(WorldVu)卫星有限公司。该公司2014年提出一个耗资30亿美元打造648颗小卫星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B/"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35、36颗卫星发射升空,随后,火箭上面级成功与双星分离,将其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第6次发射,是该系统的第11颗和第12颗卫星。此前,"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完成5组卫星的发射。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时间2015年7月25日20时29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经过约3.5h飞行后,"远征一号"上面级将2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覆盖的建设目标迈出坚实一步。此次发射的2颗卫星,均为地球中圆轨道卫星,也是中国发射的第18、19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入  相似文献   

5.
<正>加拿大卫星运营商电信卫星(Telesat)公司打算让承建其低轨宽带卫星星座的公司建设一座能月产20~25颗卫星的专用工厂。2019年5月9日,电信卫星低轨公司副总裁赫德森在2019年卫星大会上称,提出这一生产率要求是为了支持月发一次的发射节奏,以期能在2022年底用约200颗卫星启动服务。他说,这座工厂很可能将设在美国或加拿大,预计将会归卫星承造方所有。电信卫星低轨公司的星座拟设300颗卫星,但最终也  相似文献   

6.
发射消息     
<正>俄乌合造第聂伯火箭2014年11月6日在亚斯内发射了日本的5颗卫星。这5颗卫星是:1)"新系统体系先进观测卫星"(ASNARO)1,又称"地球认知小型先进卫星"(SASKE),日本宇宙系统开发利用推进机构(原无人宇宙实验系统研究开发机构(USEF))技术与对地观测卫星,由日本电气公司(NEC)采用"下一代星"(NX)300L平台建造,发射重量约400公斤,载有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长征"三号B/"远征"一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第33、34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上级有关部门领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袁洁,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保华在北京和发射现场指导发射。此次任务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第5次发射,将该系统的第9颗和第10颗卫星成功  相似文献   

8.
<正>欧空局2014年12月3日宣布,8月份被联盟号火箭送入错误轨道的两颗"伽利略"导航卫星已有一颗进入新的目标轨道,11月29日成功实现了导航有效载荷开机,并发送了首个导航信号。目前这颗卫星已在进行全面在轨测试。星上的搜救有效载荷也将在近期开机。8月22日发射的第5和第6颗"伽利略"卫星被送入远地点25900公里、近地点13713公里的扁长椭圆轨道。第5颗卫星用17天时间开展了总共11次机动,逐步将近地点抬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工程》2008,17(6):145-145
2008年10月28日,在合肥举行的2008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卫星导航工程中心副主任冉承其称,2009年前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再发射12颗卫星上天,力争2010年为我国及周边地区提供基本服务。自2000年以来,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先后拥有5颗卫星,并于2003年建立北斗导航试验系统,明年前后再发射12颗卫星,  相似文献   

10.
发射短讯     
孙学建  瞭望 《航天器工程》2013,(3):46+98+142-144
<正>"织女星"火箭发射3颗卫星据Nasaspaceflight网站2013年5月6日报道,当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点06分,"织女星"(Vega)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发射场成功发射3颗卫星:ESA的Proba-V卫星、越南的VNREDSat-1卫星和爱沙尼亚的ESTCube-1卫星。Proba-V卫星质量140kg,寿命5年,由QinetiQ航天公司(比利时)制造,将绘制陆地植被覆盖和生长图像。VNREDSat-1卫星质量120kg,由阿斯特留姆公司建造,将支持越南政府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预报。ESTCube-1卫星1.3kg,由爱沙尼亚空间局监管,由该国Tartu大学研制,将试验电力太阳帆技术。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5日8时15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同时将创新一号02星和"试验卫星"三号两颗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7月3日10时51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二号D运载火箭托举"吉林" 一号宽幅01B卫星和4颗搭载星点火升空,随后将5颗卫星全部送入预定轨道。"吉林"一号宽幅01B卫星是光学遥感卫星,可获取幅宽不小于150km的高清影像,卫星可为国土资源、矿产开发、智慧城市建设等行业提供遥感服务;搭载星分别为3颗"吉林" 一号高分03D卫星及1颗"星时代"十号卫星。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2006,(8):22-22
预测国际公司在其新近完成的“民用与商业遥感卫星市场”研究报告中预测.今后10年将有价值163亿美元的大约139颗成像卫星交付。10年预测期的前半段将比后半段更为活跃.有97颗卫星将在今后5年内制造出来.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9月19日14时42分,"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将"珠海"一号03组5颗卫星送人预定轨道。"珠海"一号03组卫星包含1颗第二代视频微纳卫星和4颗第二代高光谱微纳卫星。"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型可以通过陆地和海上发射的运载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十一号火箭继  相似文献   

15.
航 天 短 讯     
<正>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圆满成功据新华网2019年6月5日报道,当天,我国在黄海海域成功发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捕风一号A、B卫星、中电网通一号A、B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天启三号卫星和潇湘一号04星等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宣告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圆满成功。本次飞行试验首次采用"航  相似文献   

16.
<正>欧洲通信卫星公司2016年10月11日宣布从轨道ATK公司和空客防务与航天公司订购"欧洲通信卫星"西5B直播电视卫星,从而启动了其按成本设计的减支计划。作为另一项降成本举措,利用轨道ATK的平台尺寸较小这一点,这颗卫星将在2018年第4季度同轨道ATK的"任务延寿飞行器"(MEV)1一道由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俄制质子M型火箭发射。MEV-1将和"欧洲通信卫星"西5B一样采用轨道ATK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从卫星研制初期的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历经实践一号、实践二号卫星群、实践四号以及实践五号卫星,初步形成了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在充分利用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的基础上,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发射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第一颗卫星即实践一号。8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一箭多星技术试验.即利用一枚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送上天,分别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  相似文献   

18.
赖羽 《上海航天》2007,24(1):64-64
据报道,2006年的12月19日俄罗斯的宇宙.3M火箭将德国的5颗SAR-Lupe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中的第一颗发射升空。SAR-Lupe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使用X波段雷达系统,可穿透黑暗和云层,提供的图像分辨率优于1m。这5颗卫星将运行于两极低地球轨道的3个轨道平面,其中2个轨道平面上将有2颗卫星运行,另一个轨道平面有1颗卫星。整体布局将在2008年年中完成。5颗卫星的布局将能实现图像和命令交换,缩短反应时间,每天可提供全球从北纬80°~南纬80°地区的图像30余幅。根据要求,地面站能在指令发出后36h内、拍摄后12h内收到图像。从下达任务到收到经过处理的图像,平均时间约为10h。  相似文献   

19.
魏雯 《中国航天》2006,(4):34-37
2005年8月26日,俄罗斯的地球遥感卫星“监测者”E发射升空。这是俄罗斯最新的地球遥感卫星系统的第一颗卫星。该系统将至少由E、I、S、O、R等5颗卫星组成轨道群。这些卫星采用低成本、标准化的“快艇”小卫星平台,其上将装载多种类型(可见光、红外、微波)的遥感器,具有高空间分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航天任务急需的新技术进行先期试验,同时开展空间环境探测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国在刚开始研制卫星时,就开始发展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先后研制和发射了实践一号、实践二号卫星群、实践四号以及实践五号卫星,初步形成了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充分利用其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发射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中的第一颗卫星,即实践一号。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行了一箭多星技术试验,即利用一枚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送上天,这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