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为改善在空间站长期值守的航天员的业务生活,提出建立空间站网吧,为航天员提供因特网服务的构想。为此分析研究空间站空间因特网服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提出空间站空间因特网服务系统构建方案。结合这一系统构建方案,一是研究解决了支持复杂异构网络运行的空间因特网网络协议设计技术,空间站空间因特网直接采用TCP/IP协议,并通过系统设计,较好地克服了TCP/IP协议不能适应空间通信链路的难题,支持采用基于TCP/IP协议的商用货架(COTS)软、硬件产品,可明显降低空间站空间因特网服务系统建设与维护成本;二是研究解决了涉及空间站测控通信网运行安全和空间信息安全的空间通信链路设计技术,空间站在同一条空间通信链路同时传输空间因特网数据和空间站测控通信数据,空间通信链路采用CCSDS的AOS协议,并通过建立虚拟的物理信道,解决了空间因特网数据和空间站测控通信数据的安全隔离问题,能满足空间站测控通信网运行安全和空间信息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美国“龙”飞船国际空间站对接试验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杰 《中国航天》2012,(8):24-29
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5月31日上午11时42分,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分离后再入大气层,溅落在距美国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约900千米的海面并被成功回收。至此,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与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国际空间站(ISS)对接飞行试验结束,任务获得成功。本次飞行试验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12,21(4):4-4
据中国航天网2012年6月13日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近日获得空间站机械臂研制项目,并已完成《空间站机械臂分系统方案论证报告》。在未来空间站中,空间机械臂就像一个智能机器人,能够通过视觉识别和智能分析,实现对空间站的建造、维护,并可辅助航天员出舱。空间站机械臂是集机械、电子、热控、视觉、动力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高端航天装备,是未来空间机构新的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很强的技术牵引与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伴随卫星在空间站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建造大型空间站是新世纪各主要空间大国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技术上却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新问题等待人们去研究、去解决,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空间站伴随卫星技术问题。纵观近30年来空间站技术发展的历史,只有前苏联和美国两个国家先后发射了礼炮系列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研究国际空间站应用情况,分析了其空间制品载荷返回技术的发展现状。对目前国际空间站制品载荷返回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着重对俄罗斯、日本和欧洲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论述。结合国际的工程实际,归纳出空间制品返回的技术思路。分别对不可展开舱体、结构展开式舱体和充气展开式舱体方案分别进行了论述,总结了各种方案的特点。最后针对空间制品返回方案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说明,提出相应的技术解决思路。通过文章的论述,指出了结合目前中国空间站计划,实施对空间制品载荷下载的研究意义,同时为空间站制品的下行提供了相应的技术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建造大型空间站是新世纪各主要空间大国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技术上却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新问题等待人们去研究、去解决,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空间站伴随卫星技术问题。纵观近30年来空间站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7.
《航天员》2012,(1):12-12
据澳大利亚每日航天网站1月31日报道,俄罗斯飞行控制中心发言人称。该中心专家于29日凌晨成功提升了国际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以躲避一个可能接近空间站的空间碎片。  相似文献   

8.
空间站在轨检漏技术对维护空间站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空间站检漏技术要求能更加快速、准确地确定微小泄漏点的位置。碳纳米管表面积大,对气体吸附反应灵敏,利用碳纳米管制备的气体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可以用于微量气体检测。据此,文章提出可以将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技术用于空间站的在轨检漏,并探讨了该技术在空间站检漏应用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有望提高空间站在轨检漏技术水平,为空间站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领域对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抱很大希望,空间站也不例外。 美国航宇局的空间站计划将人工智能列为高度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其目的是大大提高载人空间站的建设和空间实验的可靠性和经济效果。据预料,到2000年,人工智能将在空间站上得到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0.
空间站的在轨技术(一)——空间的交会与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载人空间站系统是由空间飞行结构及其地面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系统。本文综述了国外正在开发的空间活动和制定中的空间站发展计划、在轨技术的目前技术水平和各种可供选择的技术途径。对于发展有人定期照料和访问的自主在轨操作技术,分阶段地提高空间站的自动化水平,合理地实现站上的人—机结合和分工,发挥人和机器智能各自的专长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日本实验舱的进展范剑峰1987年7月,日本空间活动委员会特设的空间站委员会向日本政府提交了一份日本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的政策报告。1988年9月29日,日美政府签署了国际空间站计划的政府间协议。按照协议,日本将研制一个实验舱与美国的核心舱对接。由美国、...  相似文献   

12.
回谷 《航天》2010,(9):56-59
现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器之间的空间交会对接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为了建造国际空间站,1994~1998年,美国航天飞机曾9次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飞行,送美国航天员到“和平”号上工作,以取得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经验以及美国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长期生活和工作能力,降低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对苏/俄“礼炮号”系列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美国天空实验室、欧洲空间实验室和国际空间站上开展的空间科学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并重点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设备所需的安装空间资源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科学发展需求,借鉴国外空间站空间科学应用开展情况,提出了将来我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应用应优先发展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我国空间站实验支持结构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左永亮 《航天员》2011,(4):12-16
1998年11月20日,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个国际化的空间站项目开始建造。2008年11月,国际空间站建造十周年之际,我刊曾以“国际空间站:十年,这样走过”为题,对其建造历程、内部结构、设施设备。空间应用、故障失误、未来发展等进行了简述、分析、总结和报道。  相似文献   

15.
“龙”飞船首飞空间站,开启载人航天新纪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蕊 《卫星应用》2012,(4):69-73
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5月22日3时44分,美国空间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商业货运飞船——"龙"(Dragon)飞船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由法尔肯-9火箭成功发射,完成了与"国际空间站"(ISS)的交会对接,运送460kg货物到空间站,携带约590kg科学设备和货物返回地球。"龙"飞船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计划下发展的商业货运飞船,其首次完成空间站飞行验证任务,开启了载人航天商业化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空间站能源系统并网供电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站结构复杂,通常由多个舱段组成,与飞船等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后,各舱段和对接飞行器自有的能源系统可能会由于空间位置及相互遮挡等原因而无法满足自身供电需求,这就需要对舱体电源系统进行并网供电。文章论述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飞船采用的并网供电方案,通过并联冗余及自动均流控制实现不同舱体间的功率传输;在此基础上,通过调研国外空间站并网供电技术,比较了空间飞行器组合体并网供电中的技术方案及特点,总结了目前空间站并网供电模式可采用的类型,最后提出了我国未来空间站并网供电可采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许兴 《中国航天》1993,(5):18-18
美自由号空间站研制进展缓慢。据现任和前任的NASA空间站管理人员说,空间站计划中没有尚未解决的技术或科学问题,主要是政治问题,其次是费用问题。目前空间站各部件正在建造和试验之中。按计划规定在轨组装工程将于1996年3月开始。但由于空间站的组织问题尚未解决,所以,在克林顿政府和国会许多新成员上任后可能仍会面临一场政治风波。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0月10日至15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国际宇航联合会(简称IAF)第34届大会,会议的主题是:“空间国际合作”。主要活动是专题论文报告会,共有22个专题: 空间运输 空间站与空间平台 通讯卫星 地球观察 微重力科学和加工工艺 生命科学 空间探测  相似文献   

19.
诸葛炎 《航天》2010,(9):28-31
空间交会与对接技术是指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广泛用于空间站、空间实验室、空间通信和遥感平台等大型空间设施在轨装配、回收、补给、维修以及空间救援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刘刚 《航天器工程》2006,15(4):50-54
综述目前国际空间站上日本试验舱有关微流星体及空间碎片的防护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着重探讨防护结构的研究成果,为在轨防护技术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