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根据反辐射导弹的特征和缺陷,从反辐射导弹干扰技术入手给出了五种雷达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途径。然而,现代反辐射导弹为了抗干扰采取了诸如跟踪干扰源(HOJ)模式、聚类分选、极化分选、空间谱估计、以及极化分辨技术等更为先进的对抗手段,使得传统功能级仿真得出的部分试验结论不再准确。大量信号级的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要对现代反辐射导弹进行有效干扰更加困难,对反辐射导弹对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亟需研究新的干扰手段和干扰策略。  相似文献   

2.
导弹阵地的综合电子战防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海湾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的几起重要的局部战争来看 ,空袭与反空袭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内容 ,而空袭的首选目标是导弹阵地及防空系统。为了提高导弹武器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必须对导弹阵地进行有效保护 ,使其具有持久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从分析对导弹阵地构成威胁的主要武器 (如巡航导弹 ,防区外发射武器、反辐射导弹和空地导弹 )出发 ,探讨导弹阵地对反辐射导弹、电磁脉冲武器以及采用GPS、激光、INS、TERCOM和红外成像制导的精导武器的电子防御技术并进一步指出伪装隐蔽和欺骗是导弹阵地的有效保护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使用性能,美苏两国先后采用了加固地下发射井、车载机动发射、水下远程潜艇发射等综合技术途径。由于“陆基”或“海基”战略导弹在发射中采用冷发射技术,使导弹发射阵地得到简化,导弹环境大为改善,因此导弹武器在阵地  相似文献   

4.
飞航导弹光电对抗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航导弹作为一种精密制导武器,在现代化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战场上飞航导弹的威胁,世界各国相继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的对抗技术。而飞航导弹为了保证其作战效能,也发展了一系列的突防技术。主要论述了飞航导弹光电对抗技术的现状,并对光电对抗技术的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寻的制导导弹在整个导弹“家族” 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机载导弹的制导体制全部为寻的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为了提高快速性、机动性、抗干扰能力和攻击多目标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寻的制导体制.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制导武器的设计和研制中,为了降低成本和在更逼真条件下获得精确的试验数据,仿真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早期导弹工程研制中,为了进行导弹设计和验证其性能,可能要用100枚导弹进行实弹射击。随着导弹越来越复杂,赋予导弹的作战任务越来越多,导弹的研制费用就  相似文献   

7.
某飞航导弹的助推器安装在导弹尾段的腹部,为了保证导弹安全发射和稳定飞行,助推器的推力线与导弹重心之间的重合度有很严格的要求。为此,必须准确测量导弹的重心。我们知道:任何测量方法都免不了会产生误差,但是,如果工艺设计合理,是可以把误差控制到最小的。本文对悬挂法测量飞航导弹重心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用最优化技术的方法,解决了悬挂测量导弹重心,使均方差为最小的最优悬挂点位置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导弹卫星测控系统工程》简介林秀权(国防工业出版社100044)30多年来,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主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举世瞩目的迅速发展。且已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为了密切配合我国的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测控和贯通测控系统的通信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国外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的情况,简要地讨论了垂直发射导弹的发射、控制和制导问题.早在六十年代末,国外即针对倾斜瞄准式发射系统的结构笨重、耗电量大、导弹重新装填时间长、不能提供全向覆盖、有发射盲区等缺点,开始研究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并进行过试验,但由于有许多技术问题在当时无法解决,因此进展不快.直至七十年代末,随着惯性制导等技术的发展和为了适应多目标的饱和攻击,舰空导弹的垂直发射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一目前有的型号已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0.
林金 《中国航天》1993,(4):30-32
引言 伴随着现代导弹技术的诞生,出现了“制导”的概念。为了引导导弹自动飞向预定的目标,需要有能反映飞行体运动状态参数的敏感器获取导弹飞行路线的信息,还要有手段获取目标的信息,然后对测量信息综合处理得出将导弹引导到目标的控制和导引信号,通过执行机构校正飞行弹道以完成飞行使命,这就是制导。它是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而产生并迅  相似文献   

11.
周义 《中国航天》2001,(10):29-31
反辐射导弹亦称反雷达导弹。它是一种专门攻击辐射电磁波的雷达等电子设备的精确制导武器,是压制、摧毁防空系统的主要硬杀伤手段。反辐射导弹的出现,使电子战从电子侦察、电子干扰和反侦察、反干扰扩展到电子摧毁和电子反摧毁阶段,使电子战技术从软杀伤发展到硬杀伤阶段。自美军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世界上首先装备了“百舌鸟”(AGM-45)反辐射导弹后,为了与美国竞争,前苏联/俄罗斯同样研制和装备了多种型号的反辐射导弹。目前,一些设计新颖、技术先进的反辐射导弹已经对北约的预警飞机和防空系统中的雷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许兴 《中国航天》1991,(9):31-31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共发射了158枚爱国者导弹,拦截了伊拉克发射的47枚飞毛腿导弹及其改进型号(侯赛因和阿巴斯)中的45枚。为了保护利雅得和宰赫兰,美陆军部署了约60个爱国者导弹火力单元。在伊拉克对以色列进行了最初的导弹攻击之后,美国从德国调来两个导弹连,把它们部署在以色列。1990年12月,美国已在以色列部署了两个爱国者导弹连。为了保护在土耳其的因契尔利克空军基地,荷兰皇家空军也部署了爱国者导弹。  相似文献   

13.
米兰2导弹     
米兰2是一种第二代中程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自1984年10月以来欧导公司已经生产了3万枚。 1986年5月,美国陆军对米兰2导弹进行了技术试验;1987年9月开始进行了实战试验。为了进行实战试验,美国陆军已经购买了8套发射装置、三四套发射训练装置和150枚导弹——足以供4个步兵排使用。美国国会已拨给陆军500万美元用于此项试验。试验的重点在于系  相似文献   

14.
结束语     
本文叙述了导弹(包括精密制导武器)随着最近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过程、现状及趋势.综上所述,为了与对方目标性能的提高相适应,现代大多数导弹都显著提高了以下性能:远距离发射;同时多目标处理;捕捉低空目标;命中概率和战斗部威力.另外,还出现了高密度和高机动的小型导弹群(如子母弹型的制导子弹,小型近程反导弹导弹).现代导弹领域中最令人注目的进步还是发射后不管的导弹,用这种技术的目的就是在于提高同时多目标处理能力和发射平台的生存能力.这些新技术是以电子技术,特别是固体器件的进步和电脑的小型化、高性能为基础的,将其组合在导弹上实现目标红外成像、目标和地形特征的记忆和匹配、选定命中部位和建立自主的制导方式等.也就是说,导弹本身能对目标作出识别和选择、确定和修正弹道等各种智能判断.为此,就出现了所谓智能化精密制导武器.  相似文献   

15.
利用某型导弹延期使用研究工程有关资料,根据导弹的使用、修理、试验鉴定情况,综合分析了导弹的技术状况,计算了导弹的地面使用可靠度和飞行可靠度.从中发现出厂15年左右的导弹的技术指标仍能满足使用要求,且技术性能相当稳定.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了某型导弹的使用寿命远超过其保险期(5年)而可达15年以上.这对超期导弹的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般的有源、无源干扰等软杀伤手段只能使防空雷达暂时失效,而反辐射导弹作为一种硬杀伤手段能利用敌方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发现、跟踪雷达信号,攻击并摧毁雷达.反辐射导弹和抗反辐射导弹的斗争将成为未来战争中电子对抗的重要形式.介绍反辐射导弹的特点、战术使用方法以及发展趋势;详细论述雷达抗反辐射导弹的战术技术措施,包括使反辐射导弹导引头难以截获和跟踪雷达信号、干扰和破坏反辐射导弹雷达信号以及用导弹拦截反辐射导弹等多达19种战术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导弹模拟训练系统在用户训练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能够使操作人员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有逼真效果,必须较好地实现实际装备操作过程中的视景仿真。结合自动检测、多媒体技术、视景音响模拟技术,运用Delphi6成功完成了某导弹模拟系统的研制,该模拟训练系统可逼真地再现实际装备操作训练视景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战略导弹制导精度、多头分导技术以及卫星侦察技术的发展,陆基固定基地导弹的生存能力不断下降,越来越容易遭到摧毁。因此,六十年代以后,美苏都大力发展潜地导弹,并且不断提高潜地导弹的射程,以增加导弹核武器的生存能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导弹长度和直径受局限的条件下,潜地导弹已从中程单弹头发展到远程多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为了确保制导设备的设计和导向目标的导弹弹体与导弹控制相协调;为了保证主要系统部件的各参数最优化以使获得尽可能好的性能,导弹系统性能仿真在导弹系统的设计和评价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Simulink的导弹控制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用Simulink对导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和仿真的步骤和方法。以某导弹俯仰通道控制系统设计为例,应用最优化技术,通过建立被优化系统的数学模型和选择合适的最优化求解方法,利用Simulink Response Optim ization模块对导弹控制系统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出的导弹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很好地满足了战术技术要求,证明了应用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性能优良的导弹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