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陨石、流星体与小行星及彗星的演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meteoroid)都是绕太阳公转的小天体,它们只是在轨道特性和物理-化学性质方面有所不同,流星体泛指在行星际空间运行的、质量从10~(-16)克微流星体或微尘到10~8克的所有小天体,当它们闯入地球大气时与大气剧烈碰撞而产生发光的流星(meteor)现象,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余则称为陨石或陨星(meteorite)。  相似文献   

2.
流星雨是非常美丽的天文现象,是一种深受天文爱好者喜爱的天文奇观。有时候,在天空某一区域某一段时间内流星数目会显著增多,每小时几十个甚至更多,看上去就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流星雨是一大群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太空问答     
<正>流星雷达是干什么用的?地面观测台站中常有一种叫做"流星雷达"的仪器,24小时关注着天空的流星动态。流星划过天空时,其摩擦燃烧等过程影响了大气的电离,这些电离的等离子体又会对雷达发射的无线电波发生影响,也就是流星划过的轨迹能在雷达上有反应。这种观测方法主要是利用流星(电离)  相似文献   

4.
流星体坠入地球大气烧蚀电离产生流星等离子体尾迹,在等离子体不稳定性过程作用下产生流星不均匀体.利用光学视频和无线电雷达在低纬三亚开展流星体烧蚀和流星不均匀体综合探测结果,发展了一种获取流星不均匀体母体(流星体)特征参数的方法,并对2015年12月双子座流星雨期间观测的一次长持续时间流星不均匀体事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其母体速度、质量和轨道等特征,结果显示产生这次流星不均匀体的流星体速度和轨道等具有双子座流星特点.该方法可应用于流星不均匀体及其母体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5.
星星点灯     
《飞碟探索》2012,(8):25-25
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在接近星球时由于受到星球引力的摄动而被星球吸引,从而进入星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图为流星的轨迹,由12张照片组成,曝光时间为2分钟,拍摄于法国谢夫蒙特。  相似文献   

6.
《太空探索》2004,(11):12-13
夏夜,坐在院子里或阳台上乘凉的时候,看天空中璀璨的星星闪烁,好像一只只顽皮的眼睛在眨着,真有说不尽的乐趣。特别是,偶然间会看到天空中有一道亮光掠过,只一秒钟或几秒钟后便立刻消逝,它会带给你几分惊奇。这就是流星。流星是太空中的一些天体碎片,大多是一些小石块和小铁块,它们在太空中漫无目的地游荡,人们把它们称做是太空中的“流浪者”。  相似文献   

7.
寻找和证实UFO究竟是什么,无疑是UFO研究中最有吸引力的事情。长期以来,科学家和研究者提出了种种假说,各种假说都有一定的理论来支持。我们看到了许多假说,但经过认真分析,许多假说在事实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里试列举几种。假说之一:UFO是一种特殊的流星。有一类UFO呈圆盘状,中间厚,边缘薄,环绕中心旋转,并且发光。这类UFO是什么呢?假说者认为,这是一种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前形状扁平且带有自旋的流星体。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1.这样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因摩擦而燃烧,表面温度可达3000℃以上,…  相似文献   

8.
在太空中还有一些资源是不能利用的,如彗星和流星体。彗星被称为“脏雪球”,因为它是由灰尘、冻结的气体和冰集结而成。彗星的速度极快,不是经常能遇到,因此不适宜做建设太空城的资源。 流星体不仅不可利用,而且是太空城的一种潜在危害。科学家们曾从地球上、月球上和太空中对流星体进行过大量的观测。他们发现,在太空中每平方千米面积上被一颗质量在1克以上的流星体穿过的可能性是每10年有1次,被100克以上的流星体穿  相似文献   

9.
全天空流星雷达相位差监测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直接利用流星观测数据, 根据流星的时空分布特性和天线的空间布阵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对全天空流星雷达各天线通道的相位差进行监测分析和估算的新方法. 通过分析全天空流星雷达的流星观测数据, 获得了流星时空分布特性, 天线阵相位差变化对流星空间分布的影响, 特别是流星高度分布的标准差特性与各天线相位差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模拟研究了利用流星高度分布的标准差来估算天线相位差的偏差, 并应用于中国三亚地区全天空流星雷达进行相位差监测分析和校正. 结果表明, 新方法无需任何附加硬件, 通过日常观测数据就能对某一通道的相位差变化或多个通道的相位差变化进行估算和分析,相位差监测精度优于2°. 对这些相位差变化进行校正, 可有效提高全天空流星雷达对流星的定位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0.
正铱星闪光,是一个值得天文爱好者一观的人造天体现象。1997、1998年,美国铱星公司发射了几十颗用于手机全球通讯的人造卫星,这些人造卫星就叫铱星。它们在700多千米的高空飞行,从地面观看它们,都只是一些亮度5、6等的移动小点,一般情况下,裸眼(直接用肉眼而不经过望远镜)是不易看到它们的。然而,铱星都有三块表面极其光亮的铝天线,它们像镜子,能将阳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形成几千米宽的一条光带。光带扫过的地方,观测  相似文献   

11.
霍尔 《飞碟探索》2008,(4):32-34
多年前的某个夜晚,正和家人在乡间度周末的我,步出小木屋,站在门廊上,仰望夜空。当晚的天空就像卡兹奇山的寻常夏夜般清朗,熟悉的北极星、小熊星座以及苍穹中央的银河看来格外明亮。此情此景就像华兹华斯在作品《不朽颂》中所描述的,整座大地仿佛“披着天堂之光”。阳台前,几百只萤火虫的亮光在不远处忽明忽灭。倚着栏杆,我可以听见小屋内传来出奇平和的呼吸声,它们来自我的太太和两个孩子。我搜寻夜空,希望能看到流星。我心里甚至已经备妥要许的愿望了。  相似文献   

12.
微流星体是自然存在的微型天体.在太阳系空间范围内,微流星体的主要起源为彗星及小行星.在地球至火星的空间范围内,微流星体的飞行速度范围为24.13~42.2km·-1.高速飞行的微流星体一旦撞击火星探测器,将有可能对探测器造成毁灭性的损害.本文基于太阳神探测器的观测结果及彗星轨道观测统计结果,针对火星探测,分别建立了地火转移段及环火飞行段的微流星体环境模型,并基于有限元离散方法建立了火星探测任务的微流星体碰撞风险预测方法.设计了一个虚拟火星探测器,分别对其在地火转移段及环火飞行段的微流星体撞击通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探测器有效任务期内,探测器正面受微流星撞击次数约为背面的10倍.根据本文模型计算结果,将探测器顶板铝合金蒙皮的厚度增加至0.7mm后,在整个任务周期内可将探测器正面受微流星体撞击出现击穿损伤的风险降低为每平米7次.   相似文献   

13.
采用连续的微流星体消融模型,对小微粒的流星颗粒(半径<100μm)消融过程进行分析,并估计对中高层区域(80~110 km)金属层的影响.无线电流星雷达与激光雷达的探测结果表明,半径在100μm以上的流星颗粒的消融物并不是金属层主要的源.本文从流星颗粒的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出发,计算不同半径下的流星微粒在不同的注入速度下的消融剖面,并分析了流星消融截止高度的变化趋势.结合长期的激光雷达观测,计算表明,10~4μ半径的流星微粒是普通金属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击实录     
不落的“流星”2004年1月3日16时35分,我和另一名同学一同放学回家,在径直走向校门时,看到正前方(即西方)的天空中有一不明飞行物。它看起来像气体燃烧时的火焰,使我立刻联想到地理书上关于流星的照片,但我通过我学过的知识可以断定它肯定不是流星。当时天空中少云,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市中心的劳动公园东南角,空气质量良好,四周环境很静。飞行物呈直线形,头部圆形,尾部尖形,像一根绣花针,过渡得很平滑,观察期间大小长短无明显变化。头部亮度大于尾部,不刺眼、无闪烁,头部白亮,主体部分呈黄色,尾部略有橙红色,亮度、颜色都过渡均匀。运动轨迹为…  相似文献   

15.
看铱星闪现     
谢懿 《飞碟探索》2007,(1):38-39
当你晚上在院子里看星星时,突然你会发现在天空中出现了一道难以置信的闪光,这道闪光甚至比金星还要亮100倍.它缓慢而稳定地移动,慢慢地变亮,然后又渐渐地退去.那是一架燃烧的飞机吗?或者是一颗缓慢移动的流星?还是一颗超新星?最有可能的答案是,这是一颗正反射阳光的通讯卫星--铱星.铱星的天线是极佳的反射镜.  相似文献   

16.
利用武汉流星雷达,首次成功地观测了象限仪座流星雨及流星雨期间的流星速度,讨论了利用单站全天空流星雷达观测流星雨的相关问题.从观测结果可以发现此次象限仪座流星雨发生在2004年1月4日的0000-0800LT,其中流星峰值出现在0400LT,而且通过流星雷达观测到的流星雨期间的流星回波平面推测得到的流星雨辐射点也与该流星雨的理论辐射点位置对应非常好.利用流星回波振幅的Fresnel振荡方法计算了此次流星雨期间观测到的流星的速度,分析了该流星速度的分布,这次流星雨期间观测到的流星速度主要集中在10-30 km/s,可以看出这种速度分布是由流星雨进入地球大气的初始速度和流星在大气中的减速过程共同决定的.最后研究了流星速度随高度的变化,并且由此讨论了地球大气对于流星体的减速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频雷达用来开展夜间100km高度以上的流星观测,获得流星随时间、高度、方位的分布情况及流星体速度、流星辐射点、流星余迹径向速度等参数,其探测数据可用于流星天文学、中层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利用2017年11月16日12:00UT-22:00UT期间廊坊观测站(39.4°N,116.7°E)的中频雷达数据,首次开展了中国中纬度地区夜间流星观测实验,共检测到94个流星回波信号,集中分布在97~115km高度范围内,平均高度为106.5km,计算得到了流星回波的双极扩散系数、方位分布等相关参数,并与国外中频雷达流星探测结果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8.
多出了星星     
不时有许多流星划过寂静的星空,天空中多出许多在台湾看不到的星星。面对浩瀚的星空,特别在那银河中看得到的微弱小星星及看不到的之间,还有更多、更远的星系。科学家们说那些是另外的许多个银河,我不禁让我的思想飙到那些银河里去了。我有许多问题:难道只因为南方纬度低而看不到天空中多出的星星吗?这宇宙究竟有多大呢?真的一直这样大吗?是否还有其他宇宙呢?  相似文献   

19.
你也许认为,一颗流星体在被加热到那么高的温度后一定不会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冷却下来。但实际的情况要复杂许多。流星体的快速运动使其前方的空气形成激波,就像超音速飞机一样。激波与流星体的表面有数厘米的距离(具体取决于流星体的大小),其间的空气则运动缓慢。流星体被其前方的  相似文献   

20.
晓东 《飞碟探索》2011,(5):45-45
6.中微子 中微子是电中性的,实际上是无质量的基本粒子,它们可以不受阻碍地穿过数千米的铅。这些幽灵般的粒子来自于恒星内部的燃烧,包括壮年恒星以及死亡恒星的超新星爆炸。中微子探测器被深埋在地下以及海洋中,或者置于大块的冰中,冰块是被称为冰立方的中微子探测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