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空间物理学界经过几年的酝酿,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科学家牵头的专家小组,于 1997年初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受到了国际空间物理界的关注和响应,国家科工委和中国科学院对此计划十分重视和支持.200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双星计划列入“十五”计划,先期启动.现在,双星计划各系统的工作已全面开始. 双星计划的两颗小卫星,近地赤道区卫星和极区卫星,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没有覆盖的近地磁层主要活动区,两颗卫星相互配合,形成独立系统的空间探测计划.同时,双星计划…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 7月 2 5日 1 5时 0 5分 ,“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地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30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科学家于 1 997年提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得以真正实现。“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由中国科学院主持 ,由两颗以大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的小卫星组成。此次发射的“探测二号”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探测一号”卫星构成了具有创新特色的星座式独立探测体系。这一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组成的联合观测项目 ,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进行六点立体探测。“探测二号”卫星质量约为 343kg ,设计寿命 1 2个月 ,…  相似文献   

3.
空间站作为近地空间的大型平台,具备长期飞行与空间科学探索能力.随着在轨任务的不断增加,高效空间站在轨运行管理成为挑战性的难题.人工智能与航天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空间站在轨运行逐步向智能化发展,航天器在轨运行智能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对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在轨智能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分析,调研人工智能技术在其健康管理、任务规划与调度、任务操作和人机交互中的应用,以期对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智能在轨运行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一号卫星和2004年7月25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二号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所谓“双星计划”就是发射2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进入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组成“双子星座”,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之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泷兴 《国际太空》2006,(9):18-19
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中国探测-1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中的第1颗卫星,运行在赤道轨道.2004年7月25日,"双星计划"的第2颗卫星--探测-2由长征-2C改进型火箭送入地球极轨道.这2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日地L1点是太阳观测任务的理想观测点,对于中国后续太阳观测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嫦娥五号的拓展任务阶段设计并实施了中国首次日地L1点探测任务,通过在轨飞行验证了日地L1点转移轨道、环绕轨道设计的正确性,对日地L1点的测控链路环境、太阳辐照环境、三体动力学环境、空间辐射环境等飞行环境进行了探测和验证。轨道飞行和各项环境探测的结果与设计模型的预示结果之间比对一致性较好,通过在轨飞行数据验证了设计模型的正确性。各项试验获得了预期的技术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嫦娥五号任务的成果产出,对中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和产品的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深空探测任务要求,基于低温推进剂长期在轨蒸发量主动控制技术的应用需求,对国内外低温推进剂长时间在轨蒸发量主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结合国内技术现状对低温推进剂长期在轨蒸发量主动控制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可为低温运载系统深空探测任务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内动态     
<正>长二丙火箭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8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户为应急管理部和生态环境部。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与05卫星采取双星在轨组网运行模式,具备获取全球5米S波段雷达图像数据能力,为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2月20日,"天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天琴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它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探索之旅,经过6个月的在轨测试和试验,目前已圆满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实现了对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进行部分关键技术验证的任务目标。在轨试验任务成功后,天琴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张立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10.
HXMT卫星的空间硬X射线巡天和定点观测计划切换频繁,需要对卫星有效载荷在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判别.目前采用的是地面监测人员根据总结的规则进行人工监测的方式,虽然执行方便,可解释性强,但人力消耗较大,且对规则之外的情况无法灵活处理.本文利用HXMT卫星的实时遥测数据,提出一种基于LightGBM机器学习模型的在轨运行模式监测算法,将监测工作规约为多分类问题,并构建判别模型,对卫星在轨运行模式进行判断.在保障判别准确率的前提下,算法模型构建迅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基于真实遥测数据的试验表明,模型的判别准确率达到99.9%,满足在轨运行模式监测要求,可为HXMT卫星的运行监控任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双小行星系统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其复杂动力学环境影响,探测任务极具挑战。利用球谐函数法对双星系统进行引力场建模,求解双星系统平动点,并选取其内部共线平动点L_1点作为双星系统悬停探测目标位置。采用航天探测实际任务中常用的脉冲推力式发动机,设计了一种原理简单、便于工程实现的常值切换bang-bang控制器。以69230Hermes双星系统为例,将Hermes近似为双椭球系统,仿真分析航天器在Hermes双星系统L_1点悬停飞行的控制效果,验证所提控制策略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于2002年9月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了实践五号卫星空间探测与实验成果学术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参加指挥、设计和研制卫星应用系统和有效载荷的科技工作者及领导,到会55人,收到论文34篇.实践五号科学探测卫星的主要任务是:(1)进行空间单粒子事件及对策研究试验并进行空间高能带电粒子和剂量测量.(2)进行未来复杂航天器有效载荷系统与波段高速数传发射机、大容量固态存储器及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的先期在轨技术实验.(3)进行空间流体科学实验.实践五号科学探测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NASA网站2017年3月11日报道,俄美金星-D(Venera-D)任务联合科学定义小组(JSDT)举行工作会议,讨论金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有效载荷和飞行方案,并发布《Venera-D:通过开展金星综合探测拓展行星气候与地质学认知》科学评估报告。报告明确了Venera-D任务包含1个轨道器和1个着陆器。轨道器将在轨运行3年,主要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在轨燃料加注站作为空间运输系统新的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高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实现更大规模的空间探测任务,有效满足更多的空间探测任务需求。在轨燃料加注站具有渐进式的开发过程、高飞行率、重复使用率以及多目的/多用途等特性,值得将它作为人类开发太空的一项长期活动进行下去。本文首先对在轨燃料加注站的构型进行了研究和评估,之后对在轨燃料加注站的在轨运作系统开展初步构想设计。  相似文献   

15.
从自主运行需求获取、自主运行策略设计、自主运行任务实现3个方面对"嫦娥4号"自主运行任务进行研究。通过在轨飞行验证,"嫦娥4号"自主运行任务的实现除了完善自我诊断及重构能力,还增强了对未知风险的应对能力,增加核心设备的自主管理能力,保证关键事件完成的可靠性与精准性。不仅总结了重要的工程经验而且为未来深空自主运行任务的设计实现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晓月 《国际太空》2005,(10):32-32
中国“双星”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向媒体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双星计划的探测-1和探测-2两颗卫星运转状态良好,设计使用寿命可再延长1倍。  相似文献   

17.
8月12日,NASA宣布组建载人探测与运行(HEO)任务署。新机构由原空间运行任务署和探测系统任务署合并而成,工作重点是国际空间站运行和低地轨道以外的载人探测。新机构融合原先两个任务署的人才、技能和经验,能更全面地把NASA空间资产的运行和现有能力同该局涉及队伍规模与类型、设施和合同的未来规划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在轨组装与维护是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的基本内容,而模块化设计则是实现航天器在轨组装与维护的一项主要支撑技术。调研总结了国外深空探测领域模块化航天器设计以及在轨组装与在轨维护实施的技术进展,主要包括模块化地外行星着陆探测器、大型在轨组装深空探测器、布置于SEL2(Sun-Earth Libration 2)等轨道的超大型在轨组装空间望远镜系统等,分析了深空探测器领域应用模块化设计实现在轨组装与维护的关键技术要素。针对深空探测航天器长寿命、高可靠、特殊推进系统及其设备配套等技术特点与需求,提出一种应用在轨组装与维护技术的火星多任务探测器系统设想,介绍了探测器系统的任务架构、基本组成、轨道策略等,为我国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以及新型深空探测器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度,全球卫星发射和在轨运行故障频出,各主要航天国家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航天事故:印度2次发射失败,1星在轨故障;俄罗斯1次发射失败(“一箭三星”),2星在轨失效;韩国1次发射失败;日本成像侦察卫星在轨失效;欧洲、美国也均有在轨卫星重大故障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是支持卫星在轨业务运控的核心环节. 通过对地震电磁卫星任务规划系统的研究, 提出了地震电磁探测卫星任务规划的基本原则, 设计了地震电磁探测卫星任务规划系统架构, 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和规划处理流程, 在此基础上对地震电磁卫星进行了原型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