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简讯     
日本将发射大地测量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卫星日本今年八月将试射 H1火箭,以验证其性能。用它先发射两颗小卫星:一颗是大地测量卫星;另一颗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卫星。前者是测定远岛的精确位置;后者为日本广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信。日本目前生产世界八分之一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用的接收机。日本国内有五十七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接收站,利用美国、苏  相似文献   

2.
80年代的日本通信广播卫星事业接连受挫,不是入轨卫星故障频频发生或者导致提前失效,就是因为运载火箭爆炸而“夭亡”。为此,日本卫星通信广播业务也不时地受到影响,卫星用户被迫转移用其它卫星的事情时有发生。目前,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空间计划国产化的呼声在日本国内也日趋高涨。日本广播卫星境况 1991年是日本广播卫星(BS)业务急待发展的一年。因为,第一代工作型广播卫星(BS-2a和2b)已基本达到或超过原设计寿命。应急发射的BS-2x卫星又因阿里安运载火箭的故障,于1990年2月发射时坠毁。  相似文献   

3.
法国王冠1号测地卫星(法国)科学技术卫星  相似文献   

4.
光压摄动对卫星姿态轨道耦合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卫星对地测量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卫星轨道的精度要求也随之提高. 目前Topex, Jason-1, Jason-2等一系列海洋测地卫星的轨道计算精度已经达到厘米量级, 相应对卫星动力学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 以Topex海洋测地卫星为背景, 考虑卫星帆板有规律的运动, 将其几何形状简化为高精度轨道计算中比较通用的Boxing-Wing模型, 计算了Topex卫星的Boxing-Wing模型在轨运行中受到的太阳光压力及光压力矩. 考虑卫星姿态和轨道耦合的情况下, 计算了太阳光压力及光压力矩对Topex卫星轨道半长轴和卫星姿态的影响. 通过一个轨道周期的计算可知, 光压对卫星轨道半长轴的影响大约为9cm, 对卫星滚动角和俯仰角的影响在6°左右, 因此, 在高精度的轨道计算和姿态控制中这个影响是应该考虑的.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空间局(CSA)将在1994年发射雷达卫星,它的分辨率为10米,是加拿大最先进的遥感卫星。星上装有合成孔径雷达和强大的微波辐射计。卫星将每天从500公里高的轨道上昼夜24小时地拍摄地面照片。它不受天气影响,也能穿过云层和黑夜进行对地观测,是一种全天候的雷达观测卫星。该星与今年苏联发射的“钻石”雷达卫星、欧空局发射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和明年日本发射的第一颗地球资源-1性能相似,只是分辨率有所不同,苏联和欧空局的卫星分辨率为15米,加拿大和日本的卫星分辨率为10米。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24日,日本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1(ALOS-1)。到2011年5月12日该卫星与地面失去联系为止,卫星在轨运行5年3个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令设计队伍、开发人员和用户都比较满意。然而,这依然无法满足广大用户对高精度地球观测卫星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使决策者、设计和开发人员清楚地认识到,日本在大型对地观测卫星的总体设计水平上与美国、法国等尚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分辨率和广域观测等技术水平方面。为扭转这一局面,使对地观测卫星尽快进入市场,赢得更多用户,经一系列研究和调整,日本最后决定研制并计划于2014年和2015年初先后发射ALOS-2雷达卫星和ALOS-3光学卫星。  相似文献   

7.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海上保安厅水路部、建设省国土地理院,对1986年8月13日发射的测地实验卫星“紫阳花”号进行了验证。由于“紫阳花”号没有装载电波装置,因此验证是根据照片观测等方法进行的。结果表明卫星在远地点高度1,492.7公里、近地点高度1,475.1的近圆轨道上,周期为1小时56分钟,倾角为50.0度,用肉眼观测时相当于二等星,自旋速率为每分钟40.3转,  相似文献   

8.
5月30日,日本成功地回收了一个装有太空生产的超导材料的卫星返回舱.该舱是同在轨卫星分离后,溅落在日本南部的太平洋海域的.  相似文献   

9.
正1引言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能够为各类移动用户提供广覆盖、高质量的话音、短消息、传真和数据服务,具有重要的军用和民用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陆续建成了以"瑟拉亚"(Thuraya)、国际移动卫星-4(Inmarsat-4)、"地网星"(Terrestar)为代表的高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以"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  相似文献   

10.
天兵 《太空探索》2011,(12):54-56
2011年9月23日,日本用H-2A火箭成功发射日本第4颗光学情报收集卫星——光学4号卫星。它是光学成像侦察卫星,是日本最后一颗情报收集卫星系列卫星。光学4号用于替代已经超过设计寿命的光学2号卫星。它与光学3号具有同等性能,属于日本第2代侦察卫星,分  相似文献   

11.
1995年11月4日,加拿大自行研制的第一颗雷达卫星由美国德尔它2号火箭送入太空,它是继俄罗斯“钻石”卫星、日本地球资源卫星和欧洲遥感卫星后的又一颗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的新型对地观测民用卫星,必将对全球资源监测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韬 《国际太空》2014,(12):21-23
2014年8月13日,美国数字地球(Digital Globe)公司的世界观测-3(World View-3)卫星搭乘宇宙神-5(Atlas-V)运载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标志着美国再一次刷新了商用光学成像卫星空间分辨率的世界纪录,世界观测-3卫星将极大地增强美国地理信息情报收集能力和美国在商业遥感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卫星移动通信是光纤等任何其他通信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卫星通信领域,因此有能力的国家和组织都在努力开发它。日本已发射的“技术试验卫星”5号装有航空、海事移动通信的2台转发器,中心控制站与卫星间采用C频段,移动终端与卫星间采用L频段。1992年将发射的日本“技术试验卫星”6号还将开发S频段的卫星移动通信。日本波音747-200F飞机早在1987~1988年就成功地进行了这种通信试验。美国和加拿大的陆地移动通信卫星将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发射,美国将发射3颗采用L频段的移动  相似文献   

14.
刘韬 《国际太空》2024,(3):16-21
<正>2023年,主要航天国家商业对地观测卫星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美国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欧洲加速发展商业对地观测卫星,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也迈出商业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步伐。在系统技术方面,国外商业对地观测卫星持续呈现星座化发展趋势,商业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领域发展迅猛,分辨率直追甚至超过商业光学卫星,气象、射频定位和高光谱成像等新型商业卫星成为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日本已发射三颗广播卫星——一颗实验广播卫星(BS)和两颗实用广播卫星(BS-2a 和 BS-2b)。本文介绍 BS 和 BS-2a 的主要故障及其对策。一、实验广播卫星(BS)BS 是世界上第二颗实验广播卫星,是日本第一颗采用三轴零动量控制的卫星,也是日本的第一颗广播卫星。该星于1978年4月8日发射,4月26日进入东经110度  相似文献   

16.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和日本电信卫星公司已达成一项协仪,其基本内容是;(1)对“直播卫星-3”实行保险。发射保险费由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和电信卫星公司平均分担,而卫星寿命保险费则由日本广播协会和日本卫星直播公司支付。(2)发射时间推迟一年半,即从原计划的一九八九年一月或二月推迟到一九九○年七月或八月。(3)如果卫星上的所有三个转发器都出故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2月9日,日本在种子岛航天中心用H-2A火箭成功发射了情报采集卫星-光学-7(IGSO7),提升了日本的天基情报获取能力。本文对日本"情报采集卫星"(IGS)系统的发展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介绍。1发展背景"情报采集卫星"(IGS)是日本发展的成像侦察卫星星座,由两对共4颗卫星组成,每对包含1颗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和1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IGS卫星的目标是通过光学和雷达两种卫星协同工作,实现全天时、全天候成像侦察,密切监视东亚、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8.
卫星星座述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在卫星的各种实际应用中,包括通信、导航、预警、测地、侦察和气象等,都希望在轨道上同时有几颗卫星,组成卫星群或称卫星星座。通常主张用三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星座来覆盖地面,但是实际上这种星座只能覆盖低纬度和中纬度区域,不能覆盖高纬度地区,特别是地球两极区域。  相似文献   

19.
1990年4月 3日美国和日本就开放日本国内卫星市场达成协议。协议规定,日本政府在采购卫星时(用于研究为目的的卫星除外),美国企业可以同日本企业一样平等竞争。在这以前,日本国内卫星市场是不向外国开放的。格林威治时间13时02分,以色列用Shavit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地平线-2号。目的是验证双向通信和试验暴露在空间的星上系统。地平线-2号卫星高2.3米,下部  相似文献   

20.
4 日本侦察卫星计划的实施 4.1 卫星概况 □□正式批准的日本侦察卫星系统由日本三菱电气公司设计,包括4颗卫星,其中2颗是光学照相侦察卫星,另2颗是合成孔径雷达(SAR)侦察卫星。2颗光学卫星每颗重约850kg,携带1m分辨率的光学照相机;2颗SAR卫星每颗重约1200kg,装备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