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月球尽管被作为类地行星演化的最终形态的代表,被认为在25亿年前已经完全冷却,根据阿波罗时 代以来、特别是近十余年的月球轨道器和着陆器获得的关于月球构造、火成活动、月震和内部结构等多种证据,表明月球从深层内部到表面仍然活跃,尚未彻底冷却“死亡”。这将完全改变人们关于月球演化历史和状态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春来 《飞碟探索》2004,(4):23-24
几乎每个天体都把自己异常的一面展示给了我们,NASA主要行星学家之一的大卫·莫里逊说,月球考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早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阿波罗11”号飞行前,就已存在三种互相对立的月球起源理论,这就是“姐妹论”、“母女论”和“俘获论”:按照第一种理论,地球和月球是各自演化而来的,不过两者都起源于同一块母体;第二种理论假定月球是由地球上被撞掉的一块演化形成的,地球上留下的凹陷,形成了今天的太平洋;最后,第三种理论认为,我们的月球是一颗在宇宙中流浪的小行星,后被地球引力场所俘获。当月球地形出现在美国宇航员眼前的一刻…  相似文献   

3.
月球极区独特的光照条件和表面环境特征是水富集和保存的理想场所,探测永久阴影区内的水冰对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调研了国际上在月球极区开展的理论研究和遥感探测成果,阐述了极区地质、表面光照条件和热环境特征.介绍了极区月壤和水的形成演化机制及水冰可能的赋存状态.系统梳理了国际上关于极区水冰的探测历程和...  相似文献   

4.
姚承 《飞碟探索》2006,(4):22-23
关于月球的来历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有地月同源说、地球捕获说和地月同体分离说。地月同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是从同一团原始星云物质演化来的;地月同体分离说认为,地月本是一体,后来因撞击而分离;地球捕获说认为,月球是地球在运行当中捕获的一颗闯入太阳系的死行星。俄罗  相似文献   

5.
月球和太阳干扰圆锥扫描红外地球敏感器(CES)导致卫星姿态波动,使若干颗中低轨道卫星在轨出现整星进入全姿态捕获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CES软件鉴别月球干扰的方法,并进行了地面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给出"见月球"标志,并且可以剔除月球和太阳对CES姿态测量的影响.试验结果与在轨飞行遥测数据完全吻合,证明该方法完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正>尽管学界普遍认为:由于月球的体积相对较小,所以比地球和火星的冷却速度快许多;甚至认为早在20亿年前,月球上成规模的火成活动已经停止。然而,多年来的探测和研究结果以及目前仍然发生在月球上的动力学活动,如:频度不低的不同深度的月震、月球激光测距揭示的月球自转不均匀变化以及内部炽热的核幔边界存在的巨大的潮汐加热和耗散,这些动力学过程有力地支持了月球仍然活着这一观点。并且对于月球而言,来自地球和太阳的潮  相似文献   

7.
2100年,月球被人类开发,三分之一的人类住进了月球,而10年后,2110年,我要代表全地球的记者,去采访一下嫦娥,看看这段日子月球的生活是怎样的。乘载着"嫦娥12号"飞船,我成功登陆了月球,并来到了嫦娥的住所——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网站2019年5月16日报道,由李春来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嫦娥4号(Chang'E-4)就位光谱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为解答月幔物质组成的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并能够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支撑。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上。有关月球早期演化的理论认为,月壳是由岩浆  相似文献   

9.
月球的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以GRAIL重力场数据和LOLA地形数据计算的月壳厚度,将月球构造格架初步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主要覆盖月球正面风暴洋区域的月海构造单元、主要覆盖月球背面高地的月陆构造单元以及主要位于南半球背面的南极艾肯盆地构造单元。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各构造单元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岩浆事件、火山事件和撞击事件分别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结果表明月球不同构造单元的演化事件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新闻:中国科研人员对"玉兔二号"雷达探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对"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和浅层精细结构等有了重要发现和认识。研究表明,这一区域曾经历过多次小天体撞击溅射物堆积和火山喷发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盆地的演化历史。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期刊。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4月14日,被以色列各界寄予厚望的"创世纪号"月球着陆器坠毁在月面上,这宣告以色列冲击"世界上第四个月球软着陆国家"的努力失败了。虽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最终导向成功的失败才有意义。如果详细分析"创世纪号"的飞行过程,可以发现问题还是不小的。如果SPACEIL公司和IAI公司继续按照这样的模式来研制后续月球着陆器,未必能走向成功的终  相似文献   

12.
<正>有媒体这样宣称:世界各国注意了,你们知道你们手中的月球石是真的还是假的吗?最近荷兰国家博物馆发现一块所谓的月球石竟然是假的,这对世界上的130多个国家应该是一个提醒。1969年进行的"阿波罗11"号任务和3年后实施的"阿波罗17"号任务收集到的月球石,被当做礼物送给了这些国家。  相似文献   

13.
似水月华     
《飞碟探索》2008,(1):56-56
从月球看地球,会是什么景像?绕着月球运行的“月亮女神”号宇宙飞船拍摄了这张新版的照片。日本的月球探测任务——“月亮女神”号(Selen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Explorer,简写为SELENE),昵称为Kaguya,主要目的是研究月球的起源与演化.2007年10月,“月亮女神”号已抵达月球轨道,并开始传输数据和影像回地球。  相似文献   

14.
迟惑 《太空探索》2013,(5):32-33
去年曾经流行过一个关于手机的段子:"你的手机比1969年美航宇局的所有运算能力加在一起都多,但是美航宇局把人类发射上了月球,而你却在发射小鸟来炸猪。"这还不算完,在芬兰、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联合摄制的黑色喜剧片《钢铁苍穹》中,重返月球的美国航天员被纳粹俘获,航天员詹姆斯·华盛顿携带的手机落入纳粹疯子科学家里切特手中。里切特发现这个小小的机器拥有强大运算能力,能让他研制多年的宇宙战舰运行起来。于是纳粹高层决定派遣突  相似文献   

15.
月球着陆探测的候选着陆区域的质量异常分布,预示着对应区域发生过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存在着异常丰富的物质组成。对月球的质量异常分布或重力场异常的探测是基于绕月卫星重力探测方法获取的,结合“嫦娥1号”月球探测获得的月球重力场异常模型与地形探测模型的数据,分析揭示存在于月球背面的质量瘤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次任务的数据首次证认了一个位于中尺度撞击区域,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的南半部和边缘的正下部的质量瘤,暂定编号CEFC04,冯·卡门撞击坑是该区域形成后,又一次大型撞击产生的。这类显著的被藏匿的中尺度月球质量瘤的发现,对探测研究月球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1引言早在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飞船就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接下来又有5艘飞船成功登月。这些载人登月活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已被归纳为"10大科学发现"。但今天看来,"阿波罗"计划在科学上取得的这些成果,其实也只是对月球的初步认识,而且有些内容还只是猜想。半个世纪后人类重返月球,从科学方面来说,仍是大有可为的。人类重返月球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重新对月球进行全球性、  相似文献   

17.
<正>"嫦娥四号"踏上奔月之旅,将降落在月球背面,为人类解开一些关于月球的古老谜团。那么,月球上究竟还有多少个谜,等待人类去破解?月亮上是不是住了神仙?为什么月球始终只有一面朝向地球?月亮上有没有外星人基地?月亮的背面是什么?月亮的阴晴圆缺是怎么回事?月食是什么情况?……千百年来,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可能在每个"举头望明月"的夜晚,都会有类似的疑惑。开心的是,以上这些问题已经全  相似文献   

18.
叶秋 《国际太空》1995,(12):14-18
为了填补欧洲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欧空局于今年10月向其部长级会议提出了研制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的建议。现将该探测器的方案简介如下。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取名为“环月观测器”(MORO——MoonOrbitingObser-vatory)。它实际上是一个月球极轨卫星,其任务是对月面进行遥感观测,对全月球进行月貌和重力场测量,为研究月球的形成、演化和未来提供科学数据。MORO将携带4种科学探测仪器和1颗微型子卫星。4种仪器是:·月球立体相机(LUSTEC)·月球紫外/可见光/红外绘图光谱计(LUVI…  相似文献   

19.
<正>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网站2019年7月22日报道,印度首个月球南极软着陆任务月球航行-2(Chandrayaan-2)于当日搭载GSLV Mk-Ⅲ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旨在对月球南极进行详细的地形研究和矿物学分析,并开展其他实验,以更好了解月球的起源与演化。这将使印度成为世界第4个实施月表软着陆的国家。根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8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航天局网站2021年3月9日报道,经两国政府批准,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局长张克俭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Roscosmos)总经理罗戈津通过视频会议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广泛合作,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国际伙伴开放,加强科学研究交流,推进全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太空.3月26日,张克俭与罗戈津再次连线讨论了月球科研站项目的实施情况,包括如何吸引国际合作伙伴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