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中国地震局对中国资源卫星的应用与未来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是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于它的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空间遥感技术为地震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从地震研究与预报为出发点,指出了我国资源一号卫星发射后在地震研究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并根据地震研究的特点,提...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九五"期间就开始了卫星预报地震的研究和应用。如当时航天部第五研究院航天信息研究所曾经利用卫星热红外图像进行地震短期临震预报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还建立了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系统,将其与地震前兆其它信息连接起来,组成了地震短临预报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3.
王晓青 《卫星应用》2005,13(2):44-48
叙述了我国地震形势和灾情形势,对空间技术应用与地震监测预报的物理基础进行了初步的描述,对目前地震卫星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对我国地震卫星的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震遥感水平世界居先在不久前于美国召开的第12届国际地质遥感应用大会上,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卫星预报自然灾害研究中心的论文《瞬时地壳运动与遥感短临预兆信息》引起世界各国代表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被大会评为最佳论文。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  相似文献   

5.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行业涉及的领域包括地震构造调查、震害评估、地震热异常监测等。随着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国产卫星数据正逐渐替代国外卫星数据,在地震行业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12月29日,中国首颗静止轨道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分四号"卫星成功发射,为卫星地震应用提供了新的数据源。文章从地震热异常监测、区域地震构造研究、极震区宏观破坏识别三方面分析了"高分四号"卫星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地震三大主体业务中的应用潜力。还以2014年鲁甸地震为例,利用"高分四号"卫星数据对震后造成的大型滑坡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高分四号"卫星数据能够从空间上识别大型地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位置,可为震后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提供及时和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在今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后,人们迫切希望卫星在预报自然灾害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而我国新近发射的"环境1A、1B"卫星,正是适应这种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7.
过去一年多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震临震预报有了新的进展。采用这种方法对中国大陆和邻近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震前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预报,已经获得了相对成功,但也有几次虚报。  相似文献   

8.
环境减灾卫星国际服务模式探索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我国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9月6日,我国成功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光学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1A、1B卫星”)。环境减灾-1A、1B卫星成功发射以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运行管理、减灾应用、用户服务与宣传推广等工作。目前,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各项指标正常。一年来,在成功应对国内数十场新发灾害监测与评估,积极开展国内应用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国际服务模式,拓展为国外救灾工作提供灾害监测产品服务,并先后成功应对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加拿大火灾、中缅边境火灾、海地特大地震等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工作,在国际上获得好评,展示了我国空间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良好应用,树立了我国和平利用空间技术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首次发射专门的环境卫星。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工程》2017,(1):1-5
海洋盐度是海洋动力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发展盐度观测卫星是获取海洋动力环境数据的重要手段,在海洋观测和数据预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海洋盐度卫星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海洋盐度卫星在海洋领域的应用,论述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体系的成就和不足,结合我国的发展需求,提出了发展海洋盐度卫星完善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观测体系的发展目标。通过探测海洋盐度要素,实现海洋动力环境全要素的综合探测,可为海洋环境信息预报和提取等应用提供不可或缺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11.
正海洋二号卫星A星(HY-2A)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它不仅填补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遥感的空白,也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在轨运行的综合型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卫星在轨获得的数据提高了我国灾害性海况预报的水平,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变化提供了实测数据,同时也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Y-2A卫星在法国、美国和荷兰等国家的海洋业务系统中分别实现了应用,数据质量受到国外用户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工程》2009,18(3):20-20
2009年3月30日,据人民网报道,国防科工局在京举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仪式,两颗卫星正式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投入使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国土资源卫星之后又一个全新的民用卫星。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灾害的快速监测和预报,填补我国在环境减灾方面自主数据信息的空白。此前,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于2008年9月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国防科工局负责人透露,即将挂牌的联合国天基减灾系统北京办事处,将向全球提供卫星减灾数据,A、B星在国际减灾服务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据悉,A、B星在轨测试期间已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了部分图像,并为澳大利亚扑灭森林火灾提供了及时的服务,反响较好。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建站接收数据的申请。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将成为继美国“陆地卫星”、法国“斯波特”卫星之后,又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陆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13.
面向地震应用的SAR卫星及星座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相关领域对SAR卫星的图像监测、科学数据采集条件和灾害应急等有着特殊的要求,反映在SAR卫星系统设计中,需要对图像指标、工作模式、重访周期、卫星编队或组网等方面进行特殊设计。文章从单颗卫星系统、卫星编队系统及卫星星座系统三个方面进行了地震应用的SAR卫星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卫星应用》2008,16(3)
介绍了在汶川地震监测中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和应用情况,分析了我国资源卫星在应用中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9月6日.我国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卫星)星座中的两颗光学星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升空.9月8日卫星开始成像测试.自此揭开了我国利用专门卫星数据进行环境与灾害预报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汶川地震救援对卫星导航定位及应急通信的需求,简要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功能及导航卫星特点,总结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这次汶川地震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建设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风云二号卫星空间环境监测器准确预报太阳质子事件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日前通过安装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上的空间环境监测器,成功地监测到太阳的两次最高量级大耀斑,对其引起的太阳质子事件进行了预报,并向各种航天器的用户发出了灾害预防警报。从1997年1...  相似文献   

18.
徐京 《卫星应用》2002,10(1):25-36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发生最频繁,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对名各害进行立体,动态的观测,我国将建立“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该文详细给出了该系统的任务,级成及有关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9.
尹改  王桥 《中国航天》1999,(10):44-45
8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国际化,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多地与国家的权益以及外交联系在一起。只有掌握了环境监测与预报的主动权,在维护国家的权益和外交活动中才有更多的发言权。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对我国的环境、生态等问题说三道四、指手划脚,并施加种种压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在环境监测与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卫星遥感技术。只有早日发射我国自己的环境监测卫星,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权益,在外交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例如,日本和韩国一再提出担心中国大陆排放的硫氧化物输送到他们国家,并造成酸雨…  相似文献   

20.
环境减灾-1A、1B卫星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卫星(环境减灾-1A、1B卫星,简称HJ-1A、1B卫星)是我国新一代民用光学对地遥感小卫星,具有48h对中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实现无缝覆盖观测的能力.文章介绍了HJ-1A、1B卫星的主要技术方案、技术创新点和特点,以及在轨各种光学相机的使用效果和主要应用领域,可为我国后续环境减灾监测预报遥感小卫星系列发展提供有益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