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应急救生的重要性 自1961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载人航天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前苏联先后成功地研制和发射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系列载人飞船以及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在此期间,美国先后研制成功了水星号、双子星座、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以及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太空飞行的安全和救生问题也就显得愈加重要。 为了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国外在载人航天器的设计中均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可靠性和确保飞行安全的措施,但还是难免  相似文献   

2.
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以后,西欧一些国家为了解决空间微重力实验的燃眉之急,增加欧洲空间站的应急救生能力以及发展西欧独立的载人航天,开始着手研制弹道式航天器——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文章简要介绍了西欧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几项弹道式航天器研制计划及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开始进行载人航天的研究,主要产品有载人飞船、货运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在载人航天领域,美国通过实施"阿波罗"工程、航天飞机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猎户座"飞船等重大工程与计划,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与储备,具备了全面研制生产载人航天产品的能力。美国的载人航天器研制与生产供应链基本完整,在总体设计与总装建造、推进、导航与控制、结构与机构、通信与信息处理、环境控制与生命  相似文献   

4.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概述 1966年3月16日,美国双子星座8号飞船与阿金纳火箭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在宇航员参与下的手控空间交会对接。不载人航天器最早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的例子是在1967年10月30日,由前苏联发射的宇宙186号和188号两个航天器实现的。至今,全世界已成功地进行了180多次交会对接,都是在美国和前苏联两个国家进行的,其中前苏联航天器完成了130多次。  相似文献   

5.
美国载人航天器交会对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萍 《中国航天》1997,(2):30-33
随着航天技术尤其是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要使飞船成为天地间的有效运输工具,以及进行大型航天器的在轨装配和长期轨道运行,就必须解决交会对接技术。美国和前苏联从60年代初开始研究交会对接技术,迄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载人航天已成为世界航天的发展热点,不少国家都把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建立永久性空间站作为本世纪内的发展目标。可以预言,随着载入航天事业的发展,交会对接技术必将向着更高水平、自动和自主的方向前进。一、美国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中的交会对接美国双子星座号飞…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世界航天发展述评(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年。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面向未来,纷纷出台了雄心勃勃的航天发展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航天预算不断增长;一些大中型运载火箭更新换代,多项新型运载火箭研制计划先后面世,低成本快速发射小型火箭研制进展迅速并取得重要成果;新型军用和民用卫星相继升空,研制计划取得新的进展,新一代卫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空间攻防对抗也有所进展;载人航天受到世界关注,中国神舟6号飞船实现多人多天飞行,美国调整载人航天发展途径,美俄公布新型载人航天器详细方案;深空探测有新的突破,行星、彗星和小行星探测取得重要成就,重返月球和火星探测继续成为今后的发展热点。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载人航天活动一览(四)和平号航天站发射日期1986年2月20日飞行任务系前苏联新型的航天站,有6个对接接口,可构成一个大型组合式航天基地。与之对接的航天器包括宇宙号卫星、各种专用科学舱、联盟T号和联盟TM号载人飞船及进步号货运飞船。上述对接舱和...  相似文献   

8.
2004年,美俄相继公布其研制新型载人航天器的计划,这引起了世界航天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美国航天飞机的安全性仍然令人置疑,2010年即将面临全部退役;另一方面,俄罗斯“联盟”飞船虽然技术成熟、可靠性高,但却只能一次性使用。美国、俄罗斯这两个世界航天大国在面临载人航天发展的十字路口时,  相似文献   

9.
许多年来,美国航宇局(NASA)、其它政府部门和宇航工业界一直在制定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和安全可靠等优点的未来航天运输工具的研制计划和射前处理方案。1990年12月,“美国航天计划之未来咨询委员会”(奥古斯廷委员会)建议“国家必须转向发展新的革命性技术,以建立更为强有力的、能够大大降低费用的载人与不载人航天器发射手段。”它建议“NASA立即制定一项坚实的计划,以研制一种可渐进发展、虽不载人但改进后  相似文献   

10.
知识资料窗     
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就是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它是运行时间有限,仅能一次使用的返回型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一般包括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航天...  相似文献   

11.
美国自1961年5月发射了第一艘载人航天器以来已有32年的载人航天史了。在这32年中美国先后研制了水星号、双子星号、阿波罗号飞船、天空实验室试验性空间站和航天飞机。本文主要介绍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美国进行的载人航天活动。 一、水星计划  相似文献   

12.
知识资料窗     
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就是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它是运行时间有限,仅能一次使用的返回型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一般包括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载人飞船  相似文献   

13.
<正>几十年来,世界载人航天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目前新一代载人飞船正在蓬勃发展,它们将开辟载人航天的新局面。一、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概况1.美国"猎户座"(Orion)飞船美国十分注重飞船的先进性,载人飞船至今已经发展了3代,其中登月式飞船达到了很高的先进水平。第一代"水星"飞船是世界上惟一使用过的单舱式载人飞船;第二代"双子座"飞船形状与"水星"飞船相似,但其各系统按舱室形式安装,增加了交会雷达,大大提高了对接性  相似文献   

14.
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减速着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工程》2017,(1):100-109
新一代的载人飞船向着多功能化、多任务目标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可重复使用性和精确着陆的要求逐步提高。文章介绍了美国多用途乘员飞行器(MPCV)、乘员航天运输-100飞船(CST-100)、龙(Dragon)飞船,以及俄罗斯新型载人航天运输系统(PPTS)等典型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减速着陆技术;主要研究了降落伞系统、减速着陆工作程序及着陆缓冲系统;分析了在气动减速和着陆缓冲方面采用的群伞技术、着陆缓冲技术、精确着陆控制技术;提出我国在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时应大力开展群伞系统、大载重着陆缓冲系统的研制,并进行减速与着陆缓冲系统地面试验和空投试验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阿尔忒弥斯”1任务于2022年8月29日实施,正式拉开了美国重返月球的序幕,这次飞行试验也是美国登月飞船“猎户座”(Orion)和“航天发射系统”(SLS)组合体的首秀。美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多种新型载人航天器,按照其发展规划,除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猎户座”载人飞船外,还有商业乘员发展计划(CCDev)中的多个载人飞船项目,包括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的“龙”(Dragon)飞船、波音公司的“星际航线”(Starliner)和蓝源公司的“新谢泼德”(New Shepard)等。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世界航天不断前进,硕果累累,但也发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灾难。全球共进行了63次航天发射,与2002年相当。载人航天喜忧参半,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给世界航天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多次安全发射与返回,尤其是中国“神舟”5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的成功又带来了新的希望;国际空间站和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发展均受到一定影响。深空探测又掀热潮,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卫星应用也有所进展,研制和发射了一些新的侦察卫星、军事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17.
晓雨 《中国航天》2006,(1):19-22,25
由于航天飞机存在安全性差和成本太高等缺点,美国正在发展新一代的飞船式载人航天器“机组探测飞行器”(CEV)。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发展自己新的载人航天运输工具,准备用于取代已服役多年的联盟号系列飞船。这种新型飞船称为“快船”,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飞船,  相似文献   

18.
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开创了载人航天新时代。至今,人类已经发射多种宇宙飞船。它们可分为载人型、货运型和载人货运混合型飞船三种,也可分为卫星式、登月式和行星际式飞船三类。这些飞船在世界航天史上...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是世界航天运载史上揭开新篇章的一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把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从50年代末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直到美国航天飞机问世,不管是发射载人飞船还是发射不载人航天器,每次航天发射都要用掉一枚火箭。即使是在今天,世界上也仅有美国航天飞机这一种航天运输工具是可重复使用的,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