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挥卫星遥感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全球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在消失等,这些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是以消费资源和消耗能源为基础的。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污染和破坏。照此状况发展下去,几十至几百年后,人类将无地可耕,无矿可采,无能(矿物能源)可用,环境恶化、生态退化,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将受到严重威胁。基于越来越严重的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1972…  相似文献   

2.
空间碎片与近地轨道环境污染的法律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探索和利用空间不仅为有效地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创造了可能性,并且对全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全面的影响。空间活动的全球性特点决定了与其相关的实践活动有别于人类的地面活动。正是由于空间活动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赋予了人类在解决地外环境问题上更大的现实性和科学性,空间利用和探索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研究空间资源、其他天体状态和未来人类生存资源的可靠途径。这一特点在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就显得更为重要。 但是空间活动除了可能为人类带来现实的利益以外,还有可能随着空间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应用航天遥感技术提高环境监测与保护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航天遥感技术提高环境监测与保护能力葛榜军一、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所关心的跨世纪的焦点问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新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大气污染和酸沉降、有毒废弃物污染、土壤退化和土地沙化...  相似文献   

4.
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与时代价值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内容丰富、立意深远的系统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我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太空是人类共同的疆域,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并参与太空活动,随之带来的太空资源、环境及安全问题也愈加突显,开展太空治理的需求更为紧迫。  相似文献   

5.
空间技术在中国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间技术在中国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孙司衡龙晶荒漠化在世界上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恶化和经济贫困,被列入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与发展问题之首。它不仅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是制约全球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其危害已涉及全球六分之一人口和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6.
子力 《中国航天》2007,(9):40-43
第二章让空间探测服务于社会全球规模的空间探测代表的是各国和国际上开展的众多项目的总和。但它也表明了寻找深奥的科学问题的答案、造就新的经济机遇和把人类的生活空间拓展到地球以外的一种集体意愿。这些让空间探测服务于社会的目标包含在反复出现的"全球探测战略"各个主题中。  相似文献   

7.
<正>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当代人类社会使用最广泛、最便捷、最有效的高精度、高实时、高可靠定位、导航和授时手段,自问世以来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颠覆了军事领域的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目前,全球有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即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洲“伽利略”和中国“北斗”,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与授时(PNT)服务,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对于保障电网、通信基础设施、交通、精准农业、金融服务和应急服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新世纪中人类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人口膨胀3大问题,其中环境和资源这两个问题都与发电有着密切的关系。 迄今,人类发电用的能源绝大部分是来自地下的矿物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千百年来,矿物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严重污染大气,而且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 同时,矿物燃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地球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急需寻找新的能源。自然界水能资源有限,风能不稳定,地热能强度不足,都不能满足未来的大量需求。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核能和太阳能…  相似文献   

9.
资源卫星及应用技术的新进展安嘉欣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通过卫星获得的对地观测数据已成功地应用于人类的科研活动、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之中。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卫星遥感及应用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商业航天兴起和小卫星星座计划密集实施,空间碎片将急剧增长,逐渐占满低地球轨道(LEO)和地球同步轨道(GEO)资源,严重威胁到外空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当前空间碎片减缓管理已不能满足碎片治理需求,空间碎片主动清理和太空交通管理日益受到国际各界关注。同时,空间碎片环境治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对太空可持续发展举足轻重、刻不容缓,亟需主动作为、全球联动、快速推进。本文基于碎片清理面临的法律和技术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这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和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报告所证实,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类活动对风、能见度、云、天气现象等航空气象要素的影响,也影响了飞行的安全和正常。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海洋卫星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以上,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也是世界贸易的大通道。海洋是未来人类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基地,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是世界各临海国家争相开发利用的蓝色疆土。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当今全球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的重要出路之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海洋也将为人类  相似文献   

13.
子力 《中国航天》2008,(6):29-35
愿景:管理不断变化的地球 要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实现社会效益. 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正在日益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而且人类活动正在引起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如今已有了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它带来了严重的全球威胁,急需做出全球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14.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积极履行环境责任是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发展低碳经济所要求的现代企业碳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建设也将推动和保障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海洋遥感卫星及应用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海洋卫星能够对全球海洋大范围、长时期的观测,为人类深入了解和认识海洋提供了其他观测方式都无法替代的数据源。海洋遥感卫星通过搭载各类遥感器来探测海洋环境信息,按照功能可分为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目前,全球共有海洋卫星或具备海洋探测功能的对地观测卫星近百颗。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均已建立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07,(8):38-38
5月31日。全球14个航天局公布了作为其“全球探测战略”讨论的最新成果的一份文件,即“全球战略探测:协调框架”。这份文件反映了各航天局在空间探测前景方面的一项共识,那就是集中探测太阳系内那些有朝一日可能供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积极履行环境责任是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发展低碳经济所要求的现代企业碳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建设也将推动和保障企业环境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浪潮中,科技经济一体化和热核战争的威胁使整个人类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不同的价值立场使得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文化宗教层面的反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主义潮流。多元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发展:中国文化传统、希腊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不断消长、此起彼伏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今日世界种族问的冲突层出不穷,黑人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同性恋运动、女权运动、反文化运动等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与地球本身发展周期的影响,人类面临着愈来愈大的挑战。地球系统的全球化与对地观测技术的进步等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深刻认识全球变化,制订正确的政策,多个国家建立了对地观测系统。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主要内容,并以美国EOS和欧盟GMES为例,论述了对地观测计划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卫星遥感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星遥感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李允武张淑芝葛运国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容纳了全球97%的水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陆地非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开发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显重要。据统计,全世界海洋经济总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