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城市扩展、土地需求量激增、生存环境压力加大,我国土地利用与土地变化的深度、广度以及速度较之以前都呈现出急剧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例具体分析了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教育对廊坊GDP平均增长的贡献率为8.52%,高等教育对廊坊GDP平均增长的贡献率为0.53%;从2005年到2010年五年间,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广阳区经济增长所作贡献为1.67%,新增学生所带来的就业岗位为2604个。  相似文献   

3.
姚建华 《卫星应用》2003,11(4):48-52,64
以2001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1)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毛乌素沙漠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宁夏盐池县进行了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的应用研究。通过与2000年Landsat-TM/ETM 数据在信息(影像)特征、识别效果、分类精度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了一年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并就CBERS-1的数据质量、精度及其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潜力做出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卫星遥感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萧术 《中国航天》1998,(4):7-9,11
卫星遥感在我国土地资源调查中的作用寇有观萧术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它哺育着人类文明的成长与发展。以往,人们常笼统地讲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其实不然,从人均来讲,特别是近40年来,由于我国人口净增6亿多,使得我国成为资源短缺,尤其是土地资源短...  相似文献   

5.
空中交通运输是全球、地区乃至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激励因素。单纯的航空运行占全球GDP的1%,如果考虑包括相关的其他产业,则占8%。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空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十五”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是国家“十五”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之一。其目标是建立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体系,实现对重点区域、特定目标土地利用状况连续的、多周期的快速监测。给出了项目的技术流程,总结了该项目“十五”期间在城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在土地评价、国土资源规划和土地执法检查中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烟台市市区2005、2010和2015年3期ETM及TM遥感影像为基础,对经过主成分变换后的影像采用计算机人工智能非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了烟台市土地利用类型信息,研究了十年间烟台市土地利用的总量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特征。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烟台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变化的面积主要为原有耕地及林草地转化而来,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扩张而导致占用其他农业及自然用地现象加重。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动态分析,结合土地类型的转换特点,本文研究结果对当前形势下的烟台市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规划措施提供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微小卫星星座在遥感、通讯、导航和深空探测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环保监督和应急预警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低轨Walker星座展开研究,通过分析轨道摄动影响下的传统星座构型,得到单颗卫星的地面覆盖面积。利用覆盖带理论建立星座构型设计模型,分析卫星星座的区域覆盖能力,实现星座构型参数的优化。以京津冀地区观测星座构型全时段设计为例,通过理论分析与STK软件仿真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提出的星座构型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京津冀地区观测卫星星座构型的最优参数。  相似文献   

9.
"高分二号"(GF-2)卫星影像中精细的空间信息可用于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分类研究。为了获取基于GF-2卫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的最优特征空间,以及将旋转森林算法应用于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精度中,文章利用GF-2卫星影像数据,基于光谱特征(4个多光谱波段和1个全色波段)、指数(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及简单比值指数)和变换成分(主成分、最小噪声分离成分与独立成分)构建特征空间,应用基于决策树的旋转森林算法构建面向对象的分类规则集,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与最近邻和决策树算法的分类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结合光谱特征、几何特征和纹理特征,采用旋转森林算法得到的分类总体精度为84.85%,Kappa系数为0.819;引入指数、变换成分后分类总体精度提高4.90%,Kappa系数提高0.058;相比于最近邻分类器和决策树分类器,结合旋转森林思想的决策树分类器总体精度分别提高11.97%和15.44%,Kappa系数分别提高0.142和0.184。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信息提取及基于旋转森林算法的土地利用分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实现区域协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航空航天产业更是以知识密集、综合程度高的特点成为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采用DEA方法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认为京津冀地区航空航天制造业在创新方面的相对效率有待提高,并且三地应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区域联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我国国土普查卫星像片结合其它资料,为京津唐地区系统提供了水资源、土地利用现状、低产土地、森林、风景和铁矿等资源的数据和系列图件;并为地壳稳定性、自然环境变迁和城市区域规划等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国土卫片不仅成为该区国土规划的科学依据,并为我国资源卫星应用系统提供了经验和培养了队伍。  相似文献   

12.
一、2000年中国人口到12亿,每年需要增加10—12亿平方米的建筑物,完成这些建筑物每年需水泥3亿吨,砖3000亿块。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年烧砖毁土地100万亩以上,加剧了我国耕地的紧张矛盾,寻找新型建筑材料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三地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协同发展,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被提上了日程。在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诸如思想问题、政策问题、资源分布不均匀问题等都直接影响了京津冀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将对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和机遇进行分析,然后对当前阻碍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几点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是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国家平稳发展的根基,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原动力,是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标。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廊坊地区创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通过对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提出廊坊地区多层次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方案,为社会及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取决于京津冀文化的融合程度,但是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导致三地的文化落差。廊坊要融入京津必须发展特色文化,因为特色文化是现代城市群协同发展、共同应对竞争的保障和动力。本文结合目前廊坊特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现状,紧密围绕如何借鉴国际城市发展成功经验和发挥京津冀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探究廊坊加快构建文化体验城市的优化策略和思路,充分发展廊坊特色文化,有效推动京津冀文化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现在京津冀三地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许多不利于协调发展的因素。因为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因素、观念意识的影响,在将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都会存在很多层面的挑战。而邻国日本的东京都市圈和我国的京津冀都市圈存在许多类似的地方。在20世纪的50年代到21世纪,日本东京都市圈的发展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东京圈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对我国京津冀一体化的目标的实现,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研究背景,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现代服务业发展典范,就河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论证了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规划设计出融社会环境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人才智力支持、产业调整结合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旨在为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助推河北省更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郭庆十 《卫星应用》2008,16(1):48-53
全面总结了“十五”期间河北省在新一轮土地更新调查、县级土地变更调查、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和土地遥感执法监察以及在地质矿产、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及监测方面遥感技术应用的成果和主要技术进步,分析了遥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国土资源遥感工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08年3月14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称,部决定从今年起,利用卫星遥感,建立全国全覆盖的土地利用监测影像图,以做到土地违法的事件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中国将用卫星遥感建立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监测图@靳力 @瞭望  相似文献   

20.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论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围绕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的逻辑联系来展开,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