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一行,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等陪同下,视察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  相似文献   

2.
7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袁家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参加"梦想航天情系中华——2011年航天科技夏令  相似文献   

3.
短消息     
<正>孙家栋获"共和国勋章"、叶培建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孙家栋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叶培建院士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4.
4月8日~11日,第九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第五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等出席开幕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芮晓武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曹建国分别率团参展。  相似文献   

5.
《太空探索》2010,(5):4-4
4月8日~11日,第九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第五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等出席开幕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芮晓武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曹建国分别率团参展。  相似文献   

6.
最新消息     
航天科普知识竞赛揭晓  2 0 0 1年 10月 10日 ,由国家航天局等单位联合召开的《庆祝 2 0 0 1年“世界空间周”》大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召开。会上两名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员参与了向航天科普知识竞赛获奖的代表颁发证书和奖品的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以及有关部委的领导出席了庆祝大会 ,俄罗斯和美国的航天员应邀做了航天科普报告。中国台湾首枚探空火箭 10月 2 3日发射失败 原因是该火箭的第 2级发生故障未点燃。“奥德赛”火星探测器 10月 2 3日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10月 30日 ,其上的热辐射成像系统拍摄了第 1张…  相似文献   

7.
对基于FPGA+DSP架构的图像压缩系统进行了介绍,描述了其系统结构、原理及实现。根据实际需求,采用FPGA+DSP的系统架构设计了一种高性能的图像实时压缩装置,并对系统硬件电路、软件、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了飞行试验环境条件下多路视频的采集、压缩、传输、按时序切换等功能,具有处理延时小、功耗低、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并通过了高低温、振动冲击、电磁兼容等多项环境试验考核,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通信卫星平台综合电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平台电子系统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卫星的先进性,随着通信卫星平台载荷容量的增大及功能的扩展,对星载电子系统提出了高性能、高可靠、智能化、集成化、小型化、产品化等要求。目前,国外通信卫星平台已经普遍采用了"综合电子"的设计理念,综合电子系统主要任务涵盖了数据处理、星务管理、供配  相似文献   

9.
以临近空间飞艇为对象,针对传统外形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优化设计方法,搭建了流程框架,编制了优化程序。首先研究了遗传算法及多学科设计理论,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飞艇阻力、体面比、应力模型,利用多学科设计理念对飞艇气动、结构、强度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其次将遗传算法引入到优化设计当中,并利用Matlab和Fluent开展了联合仿真研究。最后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了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两线制通用温度变送器,能够处理热电阻、所有类型热电偶以及电阻、电压输入信号。实现了温度信号的线性化处理、冷端补偿、以及在线标定,信号转换准确度优于0.1%。通过变压器实现电源、输入、输出三端隔离,解决了因传感器绝缘下降导致的电流串扰问题,同时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变送器实现了模块化、通用化设计,具备远程数字通讯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空间信息网络体系结构设计和其使命任务的多重性、多维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体系结构可重组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空间信息网络及其体系结构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研究空间信息网络体系结构可重组设计的需求。其次,结合空间信息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特征,建立了松耦合、兼容性、隔离性和可解构的可重组设计原则。同时,定义了管理中心(RMC)和资源中心(RRC)的内涵,分析了RMC和RRC的运行机制,从目标、拓扑、实体、数据、方案5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形式化的可重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并给出了可重组网络体系结构的实现算法流程。最后,以某反导作战活动为例进行了体系结构可组构设计的案例分析,基于STK平台进行可重组网络的仿真演示,着重展示和验证了可重组设计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45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国防、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首先,我国已建立了配套的航天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包括运载火箭、航天器、发射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小电流进行阻值测试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采用小电流进行阻值测试的方法。其用于要求严格控制测试电流、电压的阻值测量领域,采用了自动测试功能,解决了现有测试过程繁杂、耗时、准确度低、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提高了测试效率、安全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我国卫星的发展道路。指出20年来我国卫星的发展主攻方向是应用卫星,主要目标是高中低三类轨道的通信、遥感和科学实验卫星,发展的步骤采取了步数少、步距大、起点高的途径,发展方针是依靠自力更生和全国大协作。文章扼要介绍了自80年代我国卫星转入应用后的情况,已在教育、广播、通信、资源、测绘、气象、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应用并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最后指出了我国90年代卫星应用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5.
载人航天器密封舱门的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载人航天器密封舱门的功能、工作原理和主要故障模式,确定了舱门的可靠性特征量,基于计量型可靠性试验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舱门的可靠性试验方法,包括试验方法选择、试验件状态及试验条件的确定、试验程序、故障判据和可靠性评估方法,给出了应用示例,为载人航天器密封舱门的可靠性验证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触觉传感器电路复杂、体积大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导电液的小型仿生手指感知系统,实现了同时测量温度、三维力、压力等物理信息的功能。系统由单片机数据采集电路、触觉电极阵列电路、温度传感电路和压力传感电路等组成。针对被采集信号的特征,设计了信号调理电路,对信号进行了转换及滤波;设计了FPC接口和板对板接口,将各硬件模块进行了有效的衔接,使得电路结构实现了高度一体化;为了实现数据处理和传感器融合,将由手指传感器测量的触觉感知信息通过USB传输给了上位机,并设计了上位机软件,以显示和存储采集到的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对温度、压力、三维力数据的快速采集、传输和处理。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模拟空间环境下半导体材料晶格损伤速率的方法, 计算了375km轨道高度不同纬度空间位置的飞行器模型中硅片产生晶格损伤的速率. 本方法考虑了宇宙射线的质子、正负电子、中子和γ射线成分, 建立了简单的多层飞行器结构模型, 并通过模拟给出了芯片上氕、氘、氚、氦、正负电子、正负π介子、γ射线及中子的损伤结果. 相比给出材料中的非电离能量损失, 更进一步给出了晶格损伤的产生速率, 为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评估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推导了电波极化面旋转角表达式, 利用实测电子浓度、地磁场磁感应强度模与磁倾角剖面,对定高载体、不同天线侧视方向与地球法线夹角、不同地区、不同频段、不同时段、不同太阳活动情况下的电波极化面旋转角进行了仿真, 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电波极化面旋转角的时域、地域、频域等规律和特性. 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热色液晶在表面温度测量,微波、激光、超声等场分布的检测,以及国内外的应用实例作了简要叙述。介绍了热色液晶在微波场强分布、微带天线方向图、物理教学中电磁场图像的直观显示、金属表面热传递系数的测量。以及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指出了热色液晶在无损探伤,热控液晶字母数字显示,各种传感器、广告、玩具、装饰等方面的发展前景。最后给出了热色液晶的检测参数。  相似文献   

20.
焦维新 《国际太空》2009,(12):19-23
1引言 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1月球探测器,月球-1成功飞到月球附近,开创了人类太阳系探索的新纪元。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实现了飞越、环绕、着陆(包括硬着陆、软着陆与巡视车)、取样返回和载人探测(只在月球上实现了)等多种探测方式。50年的太阳系探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极大地加深了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同时也推动了空间技术的发展。现在,探索太阳系已经不是少数几个国家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了独立探索太阳系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并制定了未来的探索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