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卫星通信基本情况我国卫星通信21世纪初发展基本情况如下:(1)卫星固定通信:空间段建设大发展;相应的卫星公用通信网、卫星专用通信网和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网得到较好的发展。(2)卫星移动通信:静止轨道的便携式用户终端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运营良好;中低轨道的手持式用户终端的各种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运营不佳。(3)卫星直接广播:国外卫星声音直播系统正在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卫星电视直播系统已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建设准备工作已开始。(4)卫星宽带通信:积极发展卫星宽带通信业务;密切跟踪新型卫星宽带通…  相似文献   

2.
光波 《中国航天》2006,(6):20-23
轨道科学公司成立于1982年,现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小型低成本空间与火箭系统研制与制造商,在运载火箭、卫星和其它航天技术领域开展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公司的产品可靠性高,效费比好。产品包括通信广播用的小型静地轨道卫星、遥感和科学研究用的低地轨道卫星、深空探测用  相似文献   

3.
一、通信、广播卫星的公用舱设计概念通信、广播卫星一般采用地球静止轨道。由于静止轨道的固有特点,因而尽管这类卫星的数量日多,应用领域日广,但卫星的利用方式和技术方案已渐趋综合和统一。这种趋势集中表现为以下两种形  相似文献   

4.
<正>11月4日0点2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2C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转移轨道。中星2C卫星是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一颗通信广播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中星2C卫星可为我国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和有线电视网等机构提供广播电视及宽带多媒体等传输业务,为我国通信广播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影响备分因素的分析,以费用和可靠性指标为参数,从系统观点出发,建立了模块化功能组件备分优化模型,并给出一种算法。  相似文献   

6.
对24小时内LEO-LEO掩星事件进行仿真,分析掩星切点水平漂移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卫星轨道参数满足倾角互补、升交点赤经之差为180°、卫星轨道高度接近这三个条件时,掩星切点水平漂移较小;一旦偏离这些条件,掩星切点水平漂移将会增大。文中还综合讨论了卫星轨道参数对掩星数量、分布、切点水平漂移、持续时间、相对角速度等的影响,这些分析结果对于提高LEO-LEO掩星数据反演的可靠性和卫星轨道设计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卫星反作用控制推进系统的作用是调整卫星的最初轨道参数,控制卫星的轨道速度及轨道倾角和卫星在静止轨道上的工作姿态。这种推进系统的总冲量和工作期限还能决定卫星的有效载荷、通信容量和运行寿命。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属新一代导航定位系统,由美国国防部负责出资筹建并全权控制。 GPS由卫星系统、控制站和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卫星系统由24颗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的卫星组成,其中21颗工作星,3颗备份星。GPS系统可确保用户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收到4颗GPS卫星发出的信号,从而实现准确定位、定速和定时。 GPS的控制站分主控制站和监视网两部分。主控站位于科罗拉多的斯勒埃佛空军基地,监视网则由分布在全球的跟踪站构成。控制站主要用于修正卫星的轨道位置、星历等。主控站在接收到卫星发出的星历等数据后进行适当…  相似文献   

9.
《卫星应用》2012,(4):82
7月25日23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3星,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成功后,天链一号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天链一号03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经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该星将与2008年发射的01星、2011年发射的02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建成比较完备的中继卫星系统。该系统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测控覆盖率,为我国神舟飞船以及未来空间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工程》2012,21(1):96-96
据《中国航天报》报道,2011年12月20日,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B火箭发射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R(简称尼星-1R)。该卫星准确进入近地点203km、远地点42007km、轨道倾角24.8。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尼星-1R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基于东方红4号平台研制的第8颗通信卫星,卫星波束覆盖非洲中西部及南部地区、欧洲中东部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主要用于通信、广播、因特网接人、远程教育、宽带多媒体和导航服务。  相似文献   

11.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5,(3):138-143
<正>风云二号G星交付用户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2015年4月30日报道,风云二号G星在轨交付仪式在京举行。卫星由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交付给用户中国气象局。风云二号G星是风云二号03批业务卫星工程的第二颗星,于2014年12月31日成功发射。根据在轨试验大纲,相关部门对风云二号G星和地面应用系统进行了全面试验,在轨试验结果表明,星地系统接口协调、匹配,运行稳定,实现了原始云图获取,展宽云图生产、广播,数据收集和太空环境监测等全部业务功能。除卫星4年工作寿命尚待在轨考核外,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满足研制要求,总体性能优于03批第一颗卫星。风云二号G星的投入业务运行,对于保障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  相似文献   

12.
国外卫星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阐述了国外卫星通信中卫星固定通信、卫星移动通信、卫星直接广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论述了卫星通信发展总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直播卫星(DBS)系统给单个的小型接收机发送电视节目的局部和临时性试验已进行好多年了。美国航宇局的通信研究卫星中的应用技术卫星系列、法德合作的交响乐卫星、欧洲空间局的轨道试验卫星、加拿大的赫姆斯和阿尼克-B 卫星以及日本的广播卫星系列,在这一领域中都作出了贡献。严格地讲,其中有些工作也许不完全属于直播卫星范畴,但它们至少与用户的需求和适  相似文献   

14.
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革命。通信是社会信息化的三大技术要素之一,而卫星通信则是现代通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当前全世界正在出现一个发展卫星通信广播的热潮。其特点有三个:一是数量多,除了现在仍在轨道上运行的为数众多的各类通信广播卫星外,近几年内正在研制和计划发射的同步轨道通信广播卫星(仅据表2所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1月5日23时1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点火,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号送入预定轨道。"金牌火箭"实现了2017年我国宇航发射"开门红"。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是我国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广播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通信、广播电视、数据传输等业务,并开展多频段、宽带高速率数  相似文献   

16.
许勃 《中国航天》1992,(5):25-28
日本的工程试验卫星6(ETS-6)是一颗两吨级的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将于1993年夏天由H-2火箭发射。研制该卫星的目的是为将在9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的大型地球同步通信和广播卫星开发卫星星体技术。本文介绍了通过ETS-6卫星的研制取得的、将用于未来通信和广播卫星的主要星体技术,其中对姿控系统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用户星对中继卫星的跟踪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孙小松  杨涤  杨旭  翟坤 《宇航学报》2004,25(1):41-45
根据中继卫星系统中用户星跟踪中继卫星的要求,定义了用户星天线坐标系,推导出了用户星天线对中继卫星的跟踪规律。通过该跟踪规律可以推出用户星天线跟踪中继卫星的跟踪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同时,在给定系统一定初始条件的情况下,利用该跟踪规律分别推出了用户星最大跟踪角度和角速度与用户星轨道高度和用户星轨道倾角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STK(Satellite Tool Kit)对该跟踪规律进行了间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王娟 《航天》2010,(12):5-5
10月20日凌晨2点~5点,随着鑫诺六号卫星C频段转发器的陆续打开,以及鑫诺三号卫星C频段转发器的陆续关闭,位于东经125度轨道位置上的这两颗通信广播卫星顺利完成了业务倒接。至此,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鑫诺六号广播通信卫星正式接替鑫诺三号卫星工作圆满完成,进入业务运营阶段。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工程》2010,(6):7-7
据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25日报道,北京时间11月25日00点09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A运载火箭,将中星20A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24min后,星箭分离;又45min后,星上太阳翼顺利展开;再14min后,天线展开,卫星按预定程序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标志着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北斗三号卫星配置规划,提出了一种同轨区域集中的北斗卫星自主导航算法.利用Ka星间链路指向切换灵活特性与激光链路高速通信特性,并克服激光终端异轨面通信困难,指向切换不便等缺陷,算法设计将轨道面内各卫星采集的Ka双向测距信息利用激光星间链路传入轨道面主卫星中,从而将测距信息集中处理并完成轨道面内各卫星的轨道信息更新.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