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美军大力推进军事转型、提出转型通信体系的背景,阐述了转型通信体系的概念,论述了转型通信卫星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剖析了美军对转型通信体系的总体需求,给出了转型通信体系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主要风险。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需求量快速增长,低频段频谱资源逐渐耗尽,无线通信频谱开始向着太赫兹波段(0.1 THz~10 THz)拓展,太赫兹通信技术已然成为未来大容量通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围绕着太赫兹通信技术,介绍了太赫兹通信特点及其应用场景,太赫兹通信用核心元器件的发展,国内外现有成果对比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同时,分别对微波光子学太赫兹通信系统、全固态太赫兹混频通信系统和直接调制太赫兹通信系统三种不同架构的系统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太赫兹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应用场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宋海 《空中交通管理》2007,(B11):37-38,91
在空管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保障安全是永恒的主题,优质服务是不懈的追求,无须过多的言语与形式,衡量空管通信工作的关键在于是否畅通,而空管通信发展的方向靠创新。随着民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局也与时俱进地描绘出“科技空管”的宏伟蓝图,对我们从事通信技术工作的基层员工来讲,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回首网络公司800兆通信系统的10余年成长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基层业务班组的点滴缩影与朴实写真,这里既有专心致志、默默无闻的值班维护,更有因地制宜、高效低耗的技改创新,在此,将其中二三事载以文字,与同事们共同分享维护与创新工作中的快乐与收获。  相似文献   

4.
量子通信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章将量子通信技术及应用研究划分为量子通信协议研究、量子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以及量子通信应用研究等三方面。在对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秘密共享、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等量子通信协议的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对量子光源产生、量子随机数发生、量子纠缠编码和单光子探测等量子通信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前世界各国在量子通信链路构建、量子通信网络构建和量子通信系统构建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指出了量子通信当前存在的通信速率低、传输距离近、制造成本高等问题,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为量子通信技术和应用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项海格  李斗 《卫星应用》2002,10(2):29-32,35
介绍了VSAT技术新的发展-宽带VSAT技术的基本内容和技术特点,简介了其接入方式,通信规程,网络管理,并简述了其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健  马琳 《空中交通管理》2006,(12):27-28,36
民航空管地空通信(ATC ground-to-air communications)主要通过甚高频通信与航空器建立话音联系,而携带话音的空间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是依靠天馈系统来实现的。因此,天馈系统对于VHF通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天馈系统的选择不好,或者参数设置不当,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VHF通信信号的质量。尤其在是信道多、业务繁忙的大型枢纽机场,天线选择及参数设置是否合适,对VHF通信系统的话音质量、覆盖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将向读者介绍一些有关共用系统天线的基本知识,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浅谈天线的安装和日常维护。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自适应技术以及在高频通信中的作用和应用。对一些重要过程进行了简单论述,并对自适应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论文针对目前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分析对通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紧迫性,提出基于工作过程、自主式实验、参与式实验的创新教学模式和新颖的实践方案,解决了通信技术专业陈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改善电话线路上进行传真通信的三类传真机图文质量所采取的纠错措施,并就CCITT建议的ECM方式讨论传真通信中采用的ARQ纠错体制的技术性能,包括可靠性、有效性、重传次数及最佳码长等,由此得出在传真通信中使用ARQ纠错方式的先决条件和应注意的问题等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通信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并极具竞争力的通信技术--平流层飞艇无线通信分析了该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特色、系统结构、业务种类、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进程,建议利用在卫星通信领域已累积的技术理论、科研条件和产业基础,结合我国国情,研究飞艇通信,开发飞艇通信,应用飞艇通信。  相似文献   

11.
一、背景(一) 网络互连技术概述 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相互作用,带动了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了把多种不同的物理网络互连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出现了网络互连(internet working)技术。它提供异构网络互连的方法及一组通信约定,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的硬件技术。这种互连技术屏蔽了许多网络硬件的细节,允许计算机独立于连接它们的物理网络进行通信。  相似文献   

12.
孙自法 《中国航天》2006,(12):10-10
来自中国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的消息说,今年10月29日成功发射的鑫诺二号卫星,由于定点过程中出现技术故障,致使太阳帆板二次展开和通信天线展开未能完成,卫星无法提供通信广播传输服务。  相似文献   

13.
卫星技术不仅仅支持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前两部分有叙述),也能成为电子通信服务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电子通信市场是一个运营商之间技术上激烈竞争的商业市场。在欧盟,电子通信基础设施和服务遵循新的规则框架,是以技术上采取折衷的方法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工程》2012,21(2):78-78
据NASA网站2012年2月9日报道,NASA在2012年下半年将利用日本的H—IIB转移飞行器(HTV一3)将其太空通信与导航试验台(ScanTestbed)送往“国际空间站”。太空通信与导航试验台由NASA的格林研究中心花费3年多的时间建造,将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一个在轨实验室,开发软件无线电(SDR)技术,以推进新一代太空通信技术的发展。该试验台将成为太空实验室的首个太空硬件,可演示验证许多新项目的特性,包括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新型通信技术、联网技术与导航技术。该试验台包括以上3项无线电设备,功能各异,预计在轨寿命为5年。  相似文献   

15.
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具有传输速率高、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等特点,适用于卫星高速数据传输。激光通信调制技术作为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影响系统通信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介绍空间激光通信调制技术的原理及其分类,并对其优缺点做比较分析,再对激光调制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然后,从发展阶段与应用环境角度对国内外已报道的空间激光通信调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最后,对空间激光通信调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了Windows 9x下通信程序的设计。通过对C Builder环境下采用动态链接库技术进行通信程序设计的实例。阐述了计算机和计算机、计算机和单片机之间进行通信的常用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测量、采集等系统的上位机一方通信软件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与射频通信相比,空间激光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保密性能强、终端功耗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当前通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同时,空间激光通信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技术挑战,如大气湍流导致空间激光通信的信道情况十分复杂,复杂的信道会引发信号光强度起伏剧烈,信标光跟踪与瞄准困难,接收端的信号光场波前畸变严重等。为了提升空间激光通信在复杂信道环境中的性能,学者们将深度学习技术引入到空间激光通信系统中。多项研究表明,深度学习在空间激光通信的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优越的信息处理能力。对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空间激光通信信号处理与检测,信标光捕获与跟踪以及波前畸变探测与校正等方面的应用做一全面梳理,并对用于空间激光通信的深度学习技术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CCSDS标准的认识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CSDS标准是国际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针对航天测控通信提出的一个广泛的技术先进的标准,文中简述其发展背景及其发展的历程。它建立了CCSDS版本包、空间信道编码、虚拟信道概念,采用统一数据流思想,实现了航天测控、通信数据的综合传输与交换,大大简化空地设备与任务保障系统,为航天任务的动态调控与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作者对我国及早应用CCSDS标准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能性作了说明,并认为是紧迫的。为此,提出了六项建议,希望大力开展对CCSDS标准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宇航学报》2007,28(2):F0003-F0003
一、概况 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10月,是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由全国飞行器测控技术领域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中国宇航学会的分支机构,挂靠单位为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自适应光学技术在欧美激光通信地面站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适应光学技术是提高激光通信地面站单模光纤耦合效率、增加接收信号信噪比、提升激光通信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欧美将自适应光学技术应用于激光通信地面站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组成、参数和部分实验结果,为激光通信地面站及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