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0年是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四十周年。回顾四十多年前我有幸和我的同事们从事我国第一个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研制工作,深感这一成功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2.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四十年来,中国坚定地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受四十年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航天,同各项事业一样,凭着改革创新、奋勇争先的精神,实现了腾飞,创造了辉煌。本刊特推出“中国航天与改革开放专题”,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  相似文献   

3.
编辑室报告     
今年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回顾这一甲子,国际局势分分合合,当年的战胜国,如今不尽然仍是盟友,当年的战败国成为西方7大工业国,足证“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相似文献   

4.
文木 《太空探索》2000,(11):42-43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6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仿佛随时会发生,人们时而被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所驱动,时而又被悲观主义所宠罩,大喜大悲仿佛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但无论如何,航空航天技术在这个时期有了革命性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 苏联在空间探索之路上是领跑者。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绕地球飞行1圈,历时108分钟,开创了载人航天新纪元。 美国的空间计划进展也颇为迅速。由水星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发展到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和沃尔夫·格里索姆在1961年完成了亚轨道飞行,约翰·格伦在1962年完成了第一次绕地球飞行。随后,又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主编的话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2021,41(1):F0002-F0002
日月不居,春秋代序。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学报编委会和编辑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保质保量完成了全年出版工作。告别2020年,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21年。继2020年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之后,2021年《空间科学学报》也迎来了四十华诞。学会成立四十年以来,一直以促进空间科学与技术普及发展、助力空间科学与技术人才成长为己任,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说这是创造了在宇宙空间停留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宇航员在空间进行了广泛的科学研究;下一步苏的计划是把“礼炮—6号”搞的更加舒适,这就可以保证“礼炮—6号”上永远有人。  相似文献   

7.
<正>穿过幽深的森林,走进格林兄弟故事中的浪漫城市,我们仿佛重新翻开了童年的故事书,一页页精彩不断。但对我们这行人来说,关注的焦点可不是不来梅这座小城中的童话雕塑,而是城中的科技明星——德国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正四十年前的1977年11月,中国卫星界闻名的"7711会议"在沪召开,从此掀开了中国气象界的"风云"纪元。四十年后的2017年11月,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入轨的第十六颗星亮相,"风云"望族再添新丁。从第一代卫星到第二代卫星,从发射风云卫星的长四甲到长四乙和长四丙,从"跟跑""并跑"到实现"领跑",整整四十年里,航天人悉心经营,风云星步步高升。  相似文献   

9.
《国际太空》2010,(4):1-1
<正>4月24日,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4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东方红》乐音响彻寰宇,开创了中国空间事业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0.
亲身经历UFO     
本人曾经在各种报刊和杂志上看到过有关飞碟的报道,但从没有想到会亲眼目睹它的风采。   1999年 12月 1日是我永远难忘的一天。那天下午 17时左右,我经过厂区的一个露天车间时,无意中抬头一看,猛然发现在正东方,视线与地面呈 60夹角的天空中快速飞过一个碟状飞行物。该飞行物外观像一个铁饼,中间隆起两个很完美的半圆,通身发出橘红色的光芒 (也可能是反射落日的余 晖 )。它速度极快地由南向北飞过,飞行高度要比普通民航客机低。我感觉它仿佛是在跳跃着飞行,这也许是它极快的速度给我造成的错觉。我心中一阵惊喜,急忙往办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