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杭文  张昊摄 《航天》2013,(11):4-4
9月3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天宫一号在轨飞行任务”系统级评审会,审议通过了《天宫一号在轨运行任务总结》,认为天宫一号在两年寿命期内飞行结果满足工程总体要求,在轨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就天宫一号的飞行任务执行情况和主要技术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总结了天宫一号的发射及在轨测试阶段主要飞行事件及执行情况、平台功能验证等功能。天宫一号探索并建立了适应多飞行器在轨并行管理、技术状态新、接口关系复杂、协同性高、决策实时性强等要求的联合飞控管理模式,实现了在轨运营全过程“统一组织、统一调度、统一监视、统一决策、统一确认”,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  相似文献   

2.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着3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场出发,开始执行第二次载人航天交会对接任务。6月26日,神舟十号飞船独立飞行3天,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联合飞行12天,完成了三次交会、两次对接、一次绕飞,在轨飞行15天后,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回收。"神十"履行新使命  相似文献   

3.
阳光 《航天》2012,(8):32-35
6月16日~29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航天交会对接飞行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包括第一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第一次实施手动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天宫一号、第一次有女航天员飞行、第一次实现十余日载人飞行等,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八方舆论盛赞中国航天的巨大进步,巾帼英雄刘洋备受关注,各国与中国航天开展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陈宏敏 《航天员》2012,(4):47-47
作为飞控系统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是载人航天任务的飞行控制中心和决策指挥中心。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在飞行控制方面,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的整个飞行期间,北京中心负责制定各类飞行计划和控制策略,计算生成各类注入数据和控制参数.实施各类数据注入和遥控发令,  相似文献   

5.
《航天》2012,(8):35-35
(本刊讯)国际宇航联执行主任Christian Feichtinger在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当日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说:向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以及所有中国人民表示祝贺。三名中国航天员飞天、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以及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的每一个瞬间都激动人心。此次发射非常成功,一切都进展的非常顺利,热烈祝贺此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3,30(3):239-239
6月11日17点38分,被誉为“神箭”的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搭载着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的“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570余秒,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大幕正式拉开。作为我国实施的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次飞行既是由“长征二号F”火箭和“神舟”载人飞船组成的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对于我国全面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突破航天员中长期驻留技术、打牢空间站研制建设基础的意义深远而。  相似文献   

7.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4,(3):133-139
<正>天宫一号完成在轨巡检将继续开展相关试验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网站2014年5月9日报道,日前,天宫一号顺利完成拓展任务阶段第二次平台设备的在轨巡检工作。科研人员对巡检期间下行遥测数据判读的结果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状态稳定,各项指标测试正常。目前天宫一号已在轨运行927天。按照工程总体统一安排,后续工作将继续开展科学试验和飞行器平台试验,充分发挥天宫一号运行潜力,提高载人航天工程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3月2日表示.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飞行任务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按照计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将于今年下半年先后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9.
《航天》2010,(3):28-29
美国现役3架航天飞机——“发现”号,“奋进”号及“阿特兰蒂斯”号今年将执行5次飞行任务,这些航天飞机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集体退役。  相似文献   

10.
王敏 《航天》2011,(12):27-27
在茫茫太空中,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神奇相约,顺利交会对接。如果说牛郎和织女要走到一起,需要有根红线。而“神八”飞向“天宫”,从相距150千米到400米,这段非常重要的飞行,就缺少不了交会对接微波雷达这位“大媒人”,为“天宫”“神八”的“胜利之吻”牵起红线。  相似文献   

11.
诸葛炎 《航天》2011,(10):30-33
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已进入发射实施阶段,在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后,中国还将发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继续实施空间交会对接飞行任务,并将在2020年建造长期载人空间站。本刊特编撰"空间交会与对接"专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李勇枝 《航天员》2012,(4):56-58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持续飞行13天。这是中国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短期飞行向中长期飞行的过渡。再加上飞行乘组中首次有了女性成员.这些都给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与健康,医监医保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2009,(7):38-39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5月11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执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轨维护任务.以延长这座给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带来革命的望远镜的寿命。此次飞行任务代号为STS-125。机上乘有7位宇航员。维护成功后.“哈勃”将能再工作至少5年.即至少能工作到2014年。在此之后.它将由更为先进的“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取代。  相似文献   

14.
江山 《航天》2012,(4):10-10
3月5日,执行神秘任务的美国空军X-37B无人航天飞机悄然地在地球轨道上度过了入轨一周年纪念日。据了解,第三次X-37B飞行任务有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射。目前在轨飞行的是由波音公司鬼怪工程部为空军建造的第二架X-37B,称为“轨道试验飞行器”(OTV)2,任务由空军快速能力办公室管理。它是2011年3月5日由宇宙神5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的。  相似文献   

15.
周建平 《航天员》2012,(4):42-43
2012年6月29日,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神舟力号飞船3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在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手控交会对接的实现,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2011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16.
胡杨 《航天》2014,(1):1-1
在嫦娥三号落月成功的喜悦与长征四号乙发射失利的遗憾中,中国航天告别2013年,迎来2014年。 回首2013,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奏凯。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乘神舟十号飞船升空,执行我国第二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其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联合飞行12天,完成三次交会、两次对接、一次绕飞,王亚平进行了太空授课,在轨飞行15天后,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执行应用任务,是神舟飞船从研制飞行试验型过渡到实用型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载入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2月2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按照任务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进行航天员空间出  相似文献   

18.
《载人航天信息》2007,(2):38-48
尽管在地面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的问题导致中断,第一个7人乘组成功证明了一项在轨为卫星补给燃料的新技术,这对于未来军用及民用都有重要意义。1984年10月5日发射的此次飞行任务的乘组首次包括2名女乘员。指令长是47岁的鲍勃·克里平,这是他第4次飞行;驾驶员是41岁的乔恩·麦克布莱德:第一任务专家是32岁的女乘员凯瑟琳·沙立文,准备执行美国首次女航天员舱外活动任务;第二任务专家是33岁的女乘员萨莉·赖德,这是她的第二次飞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7月9日,经过两天多的铁路运输,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目前,发射场的各项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按计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于2016年9月中旬发射,之后开展在轨测试并建立自主运行模式,做好迎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访问的准备。这是继长七首飞之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第二次飞行。  相似文献   

20.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信息系统作为目标飞行器的重要功能系统,主要完成目标飞行器内部信息管理以及与地面和载人飞船的通信管理,确保目标飞行器的健康和稳定运行,支持目标飞行器各项任务的完成。文章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策略进行了概述,包括信息管理需求、设计原则、系统组成、主要技术特点以及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策略经过首次无人和有人交会对接任务验证,满足任务要求,为后续空间站信息系统详细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