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GPS的发展与对抗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GPS的现状与发展 卫星导航综合了传统的天文导航和地面无线电导航的优点,实现了全球、全天候和高准确度的导航定位。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在军事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民用上也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卫星导航系统是由卫星、地面站和用户设备组成。用户为了确定自己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位置,通常采用推航定位或称自主式定位,导航台定位亦称他备式定位,或者二者相结合的导航定位方法。卫星导航是导航台定位,导航卫星便是系统设置在空间的导航台,其空间位置是系统位置的基准点。定位过程可分为三步来实现:已知卫星在某指定坐…  相似文献   

2.
赵爽 《国际太空》2014,(7):16-2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指利用在太空中的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一种空间导航定位系统。目前。GNSS不仅成为世界各国重大的空间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也成为体现现代化大国地位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由于GNSS在国家安全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及经济体都竞相发展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预计在2020年前,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将完成现代化改造;而中国的“北斗”和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将部署完成。除此之外,日本、印度等国正在发展本国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及增强系统。  相似文献   

3.
<正>卫星导航系统是指能够为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用户提供全天候三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天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卫星无线电导航走过了从低轨道卫星到中轨道卫星,从多普勒导航体制到伪距导航体制,从单一系统、单一体制向多系统、多体制兼容集成的发展历程。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利用太阳、月球和其他自然  相似文献   

4.
土星 《太空探索》2013,(9):34-37
经过多次推迟,2013年7月1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用极轨卫星运载火箭-C22(P S LV-C22)成功发射了其"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的首颗导航卫星——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1A,成为继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欧洲、日本之后,世界第六个拥有自制导航卫星的国家。发展计划多年来,印度一直很重视应用卫星的研制和运营,以期更快提高国防军事  相似文献   

5.
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空间资产,同时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利益和战略独立性的关键空间基础设施。当前,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进入了多星座既竞争又合作的新阶段,美、俄、中、欧"一超三强"的竞争格局正在全球形成。各主要航天大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竞争的重点是:争  相似文献   

6.
正1概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系统的建立将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在测绘、电信、减灾救灾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7.
杨茗杰 《国际太空》2010,(5):F0004-F0004
<正>2010年5月19-20日,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太空》杂志参加了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卫星导航技术成果展览展示会。  相似文献   

8.
空间扫描     
俄罗斯成功发射 3颗导航卫星 为了提高部队的太空导航能力 ,2 0 0 1年 12月 1日 ,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俄罗斯利用质子 - K运载火箭成功地把 3颗新型军用导航卫星送入轨道 ,以弥补卫星导航系统的不足。这 3颗卫星以及以前发射的 6颗卫星均属于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网系统。据称 ,军用导航卫星系统至少需要 16颗才能有效工作。预计 2 0 0 5年后 ,导航卫星可达 2 4颗 ,届时该系统的卫星将能覆盖整个地球。“哈勃”又有新发现 美国航宇局 2 0 0 1年 11月 2 7日宣布 ,美国天文学家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首次直接观测到太阳系以…  相似文献   

9.
航天简讯     
美国空军向工业界提出招标,制定空间试验计划(STP)中的 P86—2军用卫星。研制周期要45个月,1991年交货。美国洛克韦尔公司用26天时间完成了导航星改进型的第一颗卫星的空间环境试验。该卫星为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的第13颗。1989年欧洲将启用卫星数据传输的阿波罗网。该网可用于西欧渚国的文献查阅和  相似文献   

10.
<正>"这颗北斗卫星会和两个多月前发射的北斗双星实现‘空间对话’,测试导航信号,并进行中轨道和高轨道间的星间链路试验,这种异轨道面间的试验还是首次。"北斗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9月3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送入地球倾斜同步轨道,成为今年中国航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卫星导航设备制造商天宝公司和俄罗斯空间系统联合股份公司正在组建一家合资公司,以向俄罗斯和其它独联体国家推销导航定位产品。称为俄罗斯导航地面设备公司的这家  相似文献   

12.
卫星导航用户机空时滤波抗干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导航用户机在多个干扰源(包括宽带和窄带)或导航信号和干扰信号空间角谱接近的情 况下,系统定位精度降低甚至无法满足定位要求.为此提出具有方向约束条件的改进联合空 时处理算法,将干扰源来向检测和获取的导航卫星信息作为条件约束判据引入联合空时滤波 处理算法,在抑制干扰信号的同时使靠近干扰源来向的卫星信号正常接收.仿真表明,在有 限阵元规模情况下,保证干扰信号的高抑制度(大于40 dB),并提高干扰抑制自由度,最 重要的是当导航卫星信号与干扰信号的空间角谱接近时(10°左右),在部分区域内有效抑 制干扰的同时接收机仍然能够正常工作.该算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区域导航卫星系统在复杂 电子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空间碎片这类和卫星之间没有任何通信的非合作目标导航。针对观测过程中视觉传感器的像差偏差引起位置不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卫星编队的立体视觉导航方法。首先,利用卫星编队构造了长基线的视觉传感器,通过Fisher矩阵对系统的可观测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系统是可观的;其次,对视觉传感器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安排最优视差角,使多颗卫星的观测信息融合达到最优;最后,应用卫星编队的视觉导航方法对空间碎片进行了导航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卫星编队的视觉导航方法可以显著减小观测误差,精度能达到01m量级,而且编队构形简单,易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4.
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那时,我国运行在天上的卫星仅有“东方红一号”和“实践一号”两颗科学试验航天器,卫星应用水平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40年后的今天,我国卫星的在轨数量已超过200颗,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不仅涵盖遥感、导航、通信、空间探测和技术实验等卫星种类,还成系统地发展出了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北斗导航卫星系列、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  相似文献   

15.
导航情缘     
2015年6月,空间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504所,以下简称研究院)参与北斗-2全球导航系统建设的第三支有效载荷试验队队员奔赴发射基地。从2000年北斗-1导航卫星发射开始,研究院的导航队伍就开始频繁往返于研制场地和发射场,为推动我国导航卫星系统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跨越贡献着力量。  相似文献   

16.
陆地卫星-D是一项庞大的空间系统工程,由空间部份和地面部份组成。此外,另有三种卫星系统——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国内通讯卫星系统和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它协同工作。从而使它成为一个先进而又完全自动化的数据收集与处理系统。空间部份由运载工具和卫星本体组成。卫星既可用德尔他3910火箭发射,又可用航天飞机发射。当卫星寿命终结或出现故障时,均能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总装备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启动了基于"北斗"导航卫星的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预警应用示范工程。该项目主要包括高空气象探测、地面水汽电离层监测、海洋气象探测领域和气象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研发相关业务设备、应用软件,形成一系列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全面提升我国导航卫星气象观测水平,为气象预报  相似文献   

18.
美国防部经营的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继“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的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现在已进入全尺寸研制阶段。据说,在1983年美空军司令空间分部与洛克韦尔国际公司签订了一项生产28颗“布洛克-2”实用型导航星的合同,这些卫星将于1986~1989年间陆续地发射入轨,以组成一个实用型全球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19.
王宜礼 《太空探索》2004,(11):42-43
航天技术造福人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卫星应用。航天技术通过应用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应用的领域很广,像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空间天文、微重力科学等。今天我们这里主要是谈谈如何通过遥感卫星传回的图像,来了解陆地的资源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20.
2016年11月10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首颗"脉冲星试验卫星"(XPNAV-1)在酒泉发射升空,开展脉冲星导航技术空间飞行试验研究。脉冲星为什么可以用于航天器自主导航?脉冲星导航将会给航天前沿技术发展带来哪些颠覆性变革?XPNAV-1卫星工程的实施对航天技术创新发展又有哪些启示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XPNAV-1卫星工程科学任务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帅平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