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某直升机垂直下降进入涡环分析,论证了直升机作垂直下降飞行时进入涡环状态的解析判据,根据解析判据提出了如何避免进入涡环状态和进入后如何改出涡环状态。  相似文献   

2.
廖伦金 《飞行力学》1994,12(2):87-90
根据国外有关参考资料,对直升机丧尾桨推力导致意想不右偏航进行了讨论分析,简单介绍了直升机飞行时的四种飞行特性,(风标稳定性、尾桨涡环状态、主旋翼桨盘旋涡影响,丧失前飞升力)在意外右偏航中的作用和特点,以及改出方法和实施改出的应急措施,为飞行人员保证飞行安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超黄蜂”直升机飞行事故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黄蜂"发生的一起严重飞行事故,理论结合实践,从影响直升机飞行状态的关键系统和动部件入手,探讨飞行事故原因,分析了由于空中出现意外情况,飞行员操纵不当,直升机进入涡环,飞行员不自觉改出涡环,迫降失败。本事故的教训对"超黄蜂"(或直八)、"海豚"(或直九)直升机的飞行和维护保障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直升机涡环状态和改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洋  高正 《国际航空》2002,(3):48-50
涡环状态是直升机在下降或下滑飞行阶段一种固有的危及飞行安全的危险状态。它会导致直升机操纵失灵,在颠簸下跌中坠地失事,在我国也发生过多起这类事故,因而涡环边界的确定是保证直升机飞行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介绍了国外直升机涡环状态及其边界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现状,并重点介绍了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和我国学者如何通过模型试验及理论计算,结合飞行试验,得到了比国外的研究更为实用的直升机涡环状态边界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大型飞机穿越微下击暴流风场的实时仿真(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飞行模拟器中高逼真度地模拟在扰动风场中的飞行,研究了大型飞机在起飞着陆阶段遭遇微下击暴流风切变的实时仿真。基于涡环和Rankine复合涡原理建立了参数化三维微下击暴流模型。通过涡环倾斜和多涡环叠加方法实现了各种复杂微下击暴流风场的模拟。基于Boeing747-100飞机建模数据,系统推导了含风切变影响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给出了扰动风下气动模型修正的一般方法。对该机遭遇微下击暴流时实施纵向和横侧改出分别进行了控制器设计与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三维微下击暴流模型可扩展性强,可用于模拟实际复杂风场。含风切变影响的大型飞机动力学模型合理有效。针对飞机从不同位置穿越风场,可采用不同的改出策略。整个模型可应用于飞行模拟器的实时飞行仿真。  相似文献   

6.
涡环对直升机的飞行安全具有很大的危害,直升机在陡下滑机动过程中可能会进入涡环状态.通过对滑流理论的修正,得到了适用于涡环状态的直升机旋翼诱导速度计算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直升机涡环状态的实时仿真研究,给出了直升机进入涡环后典型的响应特征.仿真结果与试验/试飞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所建模型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
低能量状态对飞行安全的危害及改出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民机在进近着陆阶段可能诱发飞行事故的低能量状态和驾驶员的改出操纵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近年的民机事故分析报告,结合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CCAR-25-R4、飞行试验指南AC25-7C、军用规范及相关行业标准,较系统地提出了涉及着陆拉平、侧风着陆和可控撞地的低能量状态的定量判定准则。以某型支线客机为例,采用数字仿真计算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在进近着陆过程中低动能和低势能状态可能导致的飞行安全问题及其特点。针对低动能改出提出了增加速度并抑制爬升的方法,针对低势能改出提出了增大俯仰姿态并保持速度的方法,最后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两种改出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低能量告警系统的设计和驾驶员的改出操纵培训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直升机尾桨涡环飞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样机右侧飞的飞行试验,对尾桨涡环现象进行了计算分析;根据右侧飞试验结果,估算出样机悬停回转时尾桨处于涡环状态的偏航角速度范围;将试验结果与国内外的涡环状态判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国外的涡环判据不适用于样机的尾桨涡环状态判定,国内的高-辛判据与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一起典型的施瓦泽269型直升机做自转下滑训练时进入涡环状态的飞行事故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直升机涡环的形成机理,基于经典的高-辛判据方法计算得出施瓦泽269型直升机的涡环边界,并使用该型机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试飞,经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的涡环边界,为后续的特情飞行训练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倾转四旋翼飞行器垂直飞行状态气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采用基于滑移网格技术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与悬停状态气动干扰试验方法,对倾转四旋翼(QTR)飞行器垂直飞行状态的流场进行模拟与试验,研究飞行器垂直飞行状态气动特性以及部分参数对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倾转四旋翼飞行器在垂直飞行状态,前后旋翼之间干扰不明显,但旋翼与机翼的干扰明显;旋翼旋向对旋翼与机翼的干扰不同,右旋时,机翼气动力占旋翼拉力的15%,左旋时占旋翼拉力的9%;飞行器在垂直运动过程中,会引起在前飞方向的分力和低/抬头力矩变化;飞行器在垂直下降过程中,旋翼会进入涡环状态,机翼的存在有效降低了涡环状态的破坏作用,涡环降低气流对机翼翼尖冲击作用。该结果有助于飞行器的设计与安全飞行。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展弦比飞翼布局无人机的刚体运动与弹性运动耦合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反步法的鲁棒非线性控制方法。该方法考虑了飞翼无人机的非线性因素,将动态面反步控制作为内环控制抵消系统的非线性因素;同时考虑系统实际存在的弹性耦合项、参数不确定项以及外部扰动,将内环反步控制与飞翼无人机模型整体作为新的被控对象,引入最优化理论对新的被控对象设计了外环鲁棒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器不仅满足飞翼无人机姿态跟踪性能的要求,且对模型不确定性和气动弹性影响具有鲁棒性。  相似文献   

12.
为设计过失速大机动飞行控制律,按飞行的逆稳态模型考虑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同时对于陀螺、 惯性耦合效应及重力影响进行补偿,并直接根据飞行品质要求按隐式模型跟踪法设计反馈控制器。初步设计实例证明,这种方法适用于过失速机动动力学特点,能够获得发挥飞机操纵潜能、较好地控制飞机实现过失速机动、具有满意飞行品质的控制解,并且控制结构易于工程实现。算例还表明,即使不加装先进的过失速操纵装置,通过对飞行控制律的改进可以进一步发挥飞机本身的气动潜力,使之在一定的过失速迎角不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孙传伟  黄一敏  高正 《飞行力学》2001,19(1):10-12,25
针对飞行品质评估需要,结合建模工作中的经验,讨论了模型复杂度和真实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阶次的入流模型和非定常气动模型对结果的影响,考虑了旋翼尾迹对机身的气动干扰作用,并对涡轮轴发动机和飞行控制系统模型在飞行力学模型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阐述。还地逆仿真方法在飞行品质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4.
涡流控制在小展弦比飞翼布局飞机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隐身布局飞行器采用无尾飞翼布局,此种布局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动态特性上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造成了飞行器稳定和操纵的困难.通过对小展弦比飞翼布局飞机进行涡流控制,可以产生较大的控制力矩,从而对飞机进行纵向和航向的控制,改善飞机的操纵效率.控制力矩是非线性变化的,其大小与飞机飞行状态(迎角、速度等)以及喷流的状态(喷流速度、喷孔位置、喷流方向等)有关.将喷流产生的控制力矩应用于飞机的控制,通过对增加喷流后飞机静操纵特性的分析,表明其改善了飞机静操纵特性和隐身性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气动推力矢量无舵面飞翼的飞行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对无舵面飞翼姿态的控制,针对基本型旁路式双喉道气动推力矢量喷管提出了“单发倒Ⅴ双喷管”布局。随后对该布局的喷管进行测力实验,并且最终将其安装在飞行器上进行了成功试飞,并对采集到的飞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喷管矢量角随喷管阀门开度基本呈线性变化,且无滞回性;安装该布局喷管的飞行器可以不通过舵面控制,仅仅依靠旁路式双喉道气动推力矢量喷管即可有效地控制飞行器姿态;对于所研究的飞行器,在滚转机动性方面,矢量控制与舵面控制效果相近,而对于俯仰机动性,矢量控制效果较弱;后续如果使用该布局喷管控制飞行器姿态时,应当增大两个喷管之间的夹角,将更适用于飞翼布局飞行器的操纵。   相似文献   

16.
某型歼击机副翼人力操纵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消除飞行人员对副翼人力操纵的疑虑,在建立副翼人力操纵可行性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应用飞行力学的基本原理,对某型歼击机因液压系统正常供压部分失效,副翼助力器转换为人力操纵后所需的压杆力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应急情况下,只要处理得当,该型飞机副翼人力操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椭圆参考轨道的编队飞行控制系统,基于哈密尔顿 雅克比(Hamilton-Jacobi)方程,给出一种新的生成函数半解析近似解的计算方法,同时推导了编队飞行控制系统相对运动的线性状态转移矩阵,并且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个具体的编队飞行任务,采用线性规划算法得到了队形保持的闭环控制器,该算法得到的是脉冲形式的控制序列,因此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避免生成函数奇异点的方法,从而减少了生成函数间相互转换所带来的计算量。最后的非线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多操纵面飞翼构型飞机舵面故障在线诊断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舵面故障会影响飞机的操纵性,为实现飞机的控制重构需在线诊断出舵面的故障信息.针对多操纵面飞翼构型飞机,提出了一种在线诊断其舵面故障的方法.飞翼构型飞机舵面故障在线诊断需辨识的操纵导数个数较多,直接使用最小二乘法难以精确辨识得到各操纵导数.基于限定记忆最小二乘法,采用分组辨识法对飞机的操纵导数进行辨识,减少了每次辨识操纵...  相似文献   

19.
小型涡喷发动机数控调节器的半实物仿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涛 《航空动力学报》2004,19(3):383-386
介绍了某小型涡喷发动机数控调节器的半实物仿真试验系统的设计,以及软件和硬件的试验配置。半实物仿真试验对涡喷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性能进行了校正和验证。试验完成了发动机数控调节器在地面和空中起动、停车功能的检验;自动加、减速功能,稳态调节性能的校正和校验;评价了发动机空中起动,按理论弹道飞行过程的调节性能。最后,给出了部分的仿真试验曲线。   相似文献   

20.
The technique of inverse simulation is finding application in many and varied fields. As the name implies this technique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ntrol action required to achieve a specified system response. The field of aircraft flight dynamics is particularly suited to this form of simulation as the question of what control actions must the pilot (or automatic flight control system) take for the aircraft to fly along a particular trajectory (a landing approach, for example) is often asked. This paper looks specifically at the application of inverse simulation in flight dynamics. The aim is not only t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variou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but also to provide guidance to potential users of the technique on several of the physical and numerical features often observed in the results. An extensive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ies used within the family of inverse simulations is presented followed by a formal treatment of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inverse simulation as an established technique. A case study involving the inverse simulation of a helicopter flying a slalom manoeuvre i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inverse simulation in a flight dynamics analys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use of inverse simulation i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output response required—in the case of flight dynamics the required flight path has to be modelled. Some of the methods used are documented, and their validity discussed. The paper also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types of problem which can be addressed by inverse simulation by detailing some of the many applications to which it has been put in the past. These include studies of rotorcraft handling qualities, performance and design, and pilot modelling as well as model validation.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is paper is the formal,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ome of the numerical and physical features exhibited by inverse simulation which should aid potential users to interpret their results. The work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hows a clear evolution of inverse simulation from its initial days when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used were relatively simple into a mature analytical technique able to incorporate state of the art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be applied to real flight dynamics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