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给出近似解析公式,确定空气动力迟滞引起的飞机横航向极限环振荡特性。计算表明,它与文[1]和[2]中提出的数值迭代法求得的结果相当一致,並消除了该文中求出的滚转迟滞引起的滚转速率极限环振荡振幅不是最大幅值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国内三架Ⅳ类飞机的计算数据和其它文献,对美国现行有人驾驶飞机的飞行品质规范MIL-F-8785B(ASG)的横航向动态飞行品质要求以及文献[5]对这些要求所提出的修改建议,进行了评述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内容包括横航向模态特性、滚转速率振荡和侧滑幅值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分支和突变理论,对飞机急滚运动时非线性的分支跳跃现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二维操纵参数平面内的分支图。在状态参数和操纵参数空间内导出了求解滚转速率临界稳定值的解析公式,Phillips判据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对非线性的跳跃突变现象进行了分析讨论,找出了导致跳跃现象产生的物理原因。最后研究了副翼操纵反馈设计对操纵参数稳定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 FL-8风洞中设计并制造了一套双自由度大幅振荡实验系统,不仅能模拟飞机单自由度机动历程,还能实现模型绕体轴的偏航-滚转耦合运动及俯仰-滚转耦合运动。本文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基于运动时间历程的影响分析,在振荡平衡位置定量地研究耦合因素对偏航-滚转耦合振荡运动中非定常气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振荡运动平衡位置迎角远小于失速迎角时,偏航-滚转耦合运动的气动力等于单自由度运动相应气动力的线性叠加,平衡位置迎角在失速迎角附近时,非定常气动特性受耦合因素影响显著,而平衡位置迎角在远大于失速迎角时,非定常气动特性受耦合因素影响变小,但仍然较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介绍飞机上出现的各种极限环现象及其各种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给出极限环特性与飞机系统的一些参数之间的近似关系,对于飞机稳定性和操纵性设计中如何避免产生讨厌的极限环振荡,以满足飞行品质规范要求,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了翼身组合体模型在CARDC-Φ3.2m亚声速风洞进行非定常气动特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60°后掠角三角翼身组合体在俯仰和滚转振荡中的气动特性,以及展向吹气对动态气动特性的影响。另外,运用PIV技术研究了非定常气动特性及展向吹气影响的流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展向吹气可显著改善在俯仰和滚转振荡中气动特性的迟滞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航天飞机再入大气层三维机动飞行时所产生的最大过载及驻点的热流峰值,提出了一种计算最大过载及热流峰值的解析方法。在一阶近似运动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最大过载、热流峰值与航天飞机的升阻比、再入角、滚转角等参数之间的解析关系式,由之可简便地确定最大过载与热流峰值。文中分析了升阻比、再入角等参数对过载和热流的影响,并与再入三维轨道精确解的相应值作了对比,表明此种解法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供再入三维轨道特性的分析及航天飞机的初步设计阶段使用。  相似文献   

8.
低速风洞旋转流场下滚转振荡动导数试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自主开发的旋转流场下单自由度振荡系统及相应的试验技术。尾旋特性分析及预测时所使用的动导数通常是在常规流场中获得的,测得的动导数没有体现旋转流场的影响。该项试验技术通过在旋转流场中进行强迫振荡运动来获取飞机尾旋过程中的动稳定性导数,实现了对流动的真实模拟。在FL-8风洞中采用某型号飞机的动导模型进行了旋转流场下滚转振荡试验研究,对试验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试验性能稳定,试验数据可靠,可以有效的应用于现代飞机的振荡尾旋和飘叶式尾旋过器的气动力特性研究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一种翼身融合布局飞行器的偏离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某翼身融合布局飞行器的偏离特性,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回流式低湍流度开口风洞中进行了飞机模型的大迎角静态测力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充分挖掘,利用横航向静稳定性判据、侧滑偏离判据、横向控制偏离参数以及Weissman组合判据进行分析,获得了飞机的大致初始偏离迎角和偏离区域,并对飞机的尾旋敏感区进行了预测。同时,利用风洞虚拟飞行试验技术进行三自由度释放验证。结果表明:该翼身融合布局飞行器的横向静稳定性较差,在很小的迎角下就可能出现非指令滚转运动,这也是造成偏离发散的主要原因;而虚拟飞行试验对偏离现象有较好的复现,与通过稳定性判据得到的偏离特性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验证了虚拟飞行试验在偏离特性研究上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用分支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构型飞机的深失速特性,用反向积分技术计算了深失速吸引子的吸引域。然后分别用李雅普诺夫方法和滑模反控制方法设计了两种深失速改出控制律,即俯仰振荡控制律与滑模反控制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了两种控制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影响深失速改出特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用质点能量状态近似法来研究飞机综合飞行性能管理技求.首先介绍了飞行性能优化的原理和算法,然后讨论了综合飞行轨迹/速度控制系统——总能量控制系统(TECS),并分析与设计了最优轨迹制导算法,它将性能优化结果直接与总能量控制系统联系在一起,形成综合飞 行性能管理系统.对某型运输机模型的设计与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系统所获得的满意性能。  相似文献   

12.
试飞科目的最优排序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试飞科目间总的过渡耗油、耗时最省为性能指标,在建立过渡耗油、耗时计算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旅行推销员”问题的EASTMAN解法及最近相邻点启发性解法两种方法对试飞科目的最优排序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限制条件,EASTMAN解法适用于起点和终点为同一科目的问题,最近相邻点启发性解法则是一种适用于开环问题的工程解法。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安排试飞科目次序,可节省试飞耗油,耗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无人机作大机动飞行时,轨道计算中必须考虑的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按照大机动无人机的油箱结构,考虑燃料消耗和前后左右的波动所引起的无人机重心位置的变化。这个变化引起的作用在无人机上的力矩的变化对无人机进入和退出大机动时的飞行参数有明显的影响。另一个问题是da/dt的计算,文中推导了准确计算的公式,按此公式考虑无人机转动受下洗气流的影响,可以准确地计算出阻尼力矩的影响。 在轨道计算中计及这两个问题后,不仅可以计算出无人机在大机动飞行中高度和速度的波动,而且可以计算出滚转角的波动,这和实际飞行情况是比较接近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非定常气动力引起的飞行失控在造成民机空难事故诸因素中名列前茅,已经成为困扰国际民用航空运输发展的一个聚焦点。大气飞行气动力环境本质上是非定常的,而迄今飞机均按定常空气动力学和线性飞行力学原理设计,这就决定了现有民机在真实飞行中必然存在飞行失控之类的安全缺陷。简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飞行失控造成民机发生重大飞行事故的情况,着重阐述采用非定常气动力和非线性飞行力学高新技术减少飞行失控、改进现役民机飞行安全性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技术途径,旨在推动我国尽快实现减少民机空难事故这一重大目标。  相似文献   

15.
虚拟机动指令是飞翼无人机机动飞行的基础,是制导回路和控制回路必要的输入。为了生成合理虚拟机动指令,提出了优化基本航路—建立机动数据库—战场信息匹配输出的机动飞行航路生成方法。由于复杂的机动动作可由基本机动动作组合而成,本文以飞翼无人机基本机动飞行动作为优化研究对象,提出了以飞翼无人机控制量变化率为优化参数、航迹片段建立约束条件的无人机机动航路优化方法。其中,机动飞行控制量变化率体现了无人机控制能力的限制;航迹片段约束体现了航迹准确和操作柔和的要求,并对无人机的筋斗、滚桶、盘旋机动进行了优化计算,介绍了机动数据库建立的方法。最后,以机动目标跟踪和有人机追击为设定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所提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无人直升机飞行仿真,建立了能够满足实时仿真要求的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以某型无人直升机为样例,开展飞行控制律设计,完成了悬停机动飞行和小速度飞行的半物理仿真,并与飞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分析表明: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验证了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飞行过程中,直升机姿态能够较好跟踪其设定值,验证了飞行控制参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飞行器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其设计与开发需要几轮迭代,而仿真技术在此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开源仿真软件FlightGear主要用于飞行模拟,并不能用于飞行器的系统研发仿真与验证。本文以FlightGear为基础,对其进行了扩展,从而实现了一套集飞行数据管理和分析于一体的软件系统。利用FlightGear接口,开发了以数据采集为主的通信、存储等模块,使扩展系统能够实时、灵活地采集飞行器的参数,并存储于数据库;设计并实现了用于飞行器姿态预测的分析模块,新预测方法提高了姿态参数的预测精度。目前,该扩展系统已用于某飞行器的研发论证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传感器机裁机动飞行试验情况,从离心过载性能分析着手,着重讨论传感器在高机动过载条件下可靠工作的因素.通过工程性分析与计算,论证了传感器的机载飞行性能。并从工程角度出发,为完善传感器的改装措施提供了分析论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论述某型超低空无人机的设计特点和主要的关键技术问题。文中首先分析了超低空飞行的环境条件,诸如飞行动压增加,大气紊流加剧,无线电跟踪和测,控、定位困难,电子没备易受干扰等。接着对原型机的不同修形方案在不同高度H,飞行马氏数M下,进行了大气紊流动态响应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为了寻求缓和过渡过程,改善飞行品质,提高飞行精度,保证飞行安全,确保战术技术指标和要求的技术方案和措施,进行了气动布局选择,飞行轨道设计与计算,飞控系统设计及其参数选取,结构分析与设计,以及试验与试飞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科研试飞和定型试飞证明本文所论问题,方案合理,原理正确,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直升机旋翼的预锥角,预掠角,桨叶根部的约束刚度和阻尼对直升机操纵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旋翼的动力学模型采用有挥舞铰和摆振铰外伸量,桨叶根部在挥舞和摆振两个方向上都带有不弹性约束的形式;旋翼桨盘处的诱导速度分布采用自前向后直线增大的形式。分析结果表明:旋翼的预锥角和预掠角对直升机全朵的稳定性和操纵性的影响可以略去不计,而桨叶银部挥舞方向上的弹性约束刚度对直升机全机的操纵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摆振方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