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本文基于缩比模型在低速风洞中作纵、横向测力试验及微波暗室中RCS的测试数据分析,论述了一种供选型用鸭式布局翼身融合体飞行器外形初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测试结果表明,小展弦比大后掠角带边条的翼身融合体在配置与不配置鸭翼情况下,均具有良好的气动特性,如较大的升力线斜率,高达26°的失速迎角、较大的纵向和横侧向静稳定度及较高的升阻比等。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雷达隐身性能,如在迎头土45°扇区内RCS的平均值约为─14dB左右,采用外倾式双垂尾使侧向RCS峰值急剧降低等。本文所提供的飞行器设计图及测试结果分析均具有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飞行器隐身与气动外形综合优化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达散射截面已成为飞行器设计的一个重要战技指标。由于RCS和气动特性都与飞行器的外形密切相关,故外形设计时要兼顾隐身与气动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以对飞行性能影响较大的纵向气动力系数作为约束条件,某方位的RCS均值最小作为目标函数,对飞行器隐身与气动外形的综合优化设计方法作了初步探讨,并给出了应用示例,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微波暗室内雷达散射截面自动测量系统。主要包括同步转角信号的A/D转,RCS值的同步采集与处理以及转台的自动控制等部分,该系统具有1/36度的定位精度和2.5mV的回波电压分辨率,系统误差小于1dB,适用于RCS、天线方向性图及电磁兼容等测量。  相似文献   

4.
对用激光-莫尔偏折法测出的真实火箭燃气射流流场进行了数值仿真,在计算中采用了二阶精度的MUSCL格式,将三维问题转化为二维问题,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加框圆柱形薄壳的模态计算与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大型结构分析系统NASTRAN和微机静动力分析程序PAL2计算了自由-自由中长加框薄壳的动力特性,并用DASP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对壳体进行了模态试验。结果表明:前30阶的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
考虑俯仰时鸭式布局飞机突风载荷系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散突风模型,通过解飞机运动微分方程,分析计算了飞机在考虑纵向转动时的突风过载系数,与NACAR1206的计算模型相比,本文的模型考虑了因俯仰而产生的升为增量和因俯仰使飞机迎角变化而产生的升力增量,并以AD200双座鸭式布局轻型飞机为例,分析和计算了飞机俯仰对突风过载系数的影响。尽管轻型飞机穿过一个突风的时间相对较长,但对具有静稳定性的飞机,特别是对于通常具有前翼先失速特点的鸭式布局飞机.飞机的俯仰对飞机的最大过载影响不大。AD200飞机突风过载计算结果表明:飞机的纵向转动对鸭式布局飞机的突风过载系数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即NACAR1206给出的突风载荷系数计算公式对鸭式布局轻型飞机是足够精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数值方法对完纯导电平板,两面角反射器等典型几何体低频雷达散射截面进行计算,并与已有的高频解相比较。计算分析表明:①随着平板、两面角的电尺寸减小,其RCS随方位的变化曲线逐步变得平坦;②随着平板、两面角的电尺寸减小,其RCS(dB/λ^2或dBsm)是逐步下降的;③随着电尺寸的减小,平板目标在不同极化状态下RCS的区别趋于明显;④虽然平板和两面角形状区别较大,但在较低频率下,当它们的电尺寸口径面  相似文献   

8.
形状记忆合金增强复合材料的一维σ—ε—T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形状记忆合金(SMA)相变前和相变过程中两阶段,推导了形状记忆合金增强复合材料(SMARC)的唯一应力,应变和温度的关系,实验研究包括:NiTinolSMA丝自由回复时的回复应变与温度,受限回复下的回复应力与温度的关系,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SMARC试件的单向拉伸,一定应变下SMARC拉伸试件的应力与温度的关系,恒定外载下SMARC拉伸试件和纯弯曲试件在触发SMA前后应变的变化。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
分形状记忆合金(SMA)相变前和相变过程中两阶段,推导了形状记忆合金增强复合材料(SMARC)的一维应力、应变和温度的关系。实验研究包括:NiTinolSMA丝自由回复时的回复应变与温度、受限回复下的回复应力与温度的关系,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和SMARC试件的单向拉伸,一定应变下SMARC拉伸试件的应力与温度的关系,恒定外载下SMARC拉伸试件和纯弯曲试件在触发SMA前后应变的变化。结果表明,SMARC除了具备传统结构材料承载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改善和增强材料本身性能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ILS在导航设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运行是否正常 ,数据是否准确 ,对飞机安全着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局最近对Ⅰ、Ⅱ类ILS的飞行校验周期进行了调整 ,规定Ⅰ类ILS校飞周期为每9个月 1次 ,Ⅱ类为每 4个月 1次 ,从而保证了ILS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行校验是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技术要求高 ,校验费用昂贵 ,每小时现行价格为 2 78万人民币。如果地面调整人员经验不足 ,计算失误 ,调整错误 ,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最近几年 ,中国民航大量更换了ILS ,其中NORMARCILS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 ,尤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波导模型模拟发动机进气道,计算和实验测量了截面积为10×10厘米~2的矩形波导的RCS值,两者结果基本相符。通过这一方法,计算了“长空一号”靶机进气道的RCS值,与地面静态测量比较,结果令人满意。这样,对于复杂的喷气式飞机目标,其机头和机尾的RCS值就可通过波导模型的模拟来修正。  相似文献   

12.
应用棱边边条和小展弦比大后抗角机翼融合设计,使边条涡稳定机头的脱体涡改善机翼根部流场;同时合理配置前翼,使鸭翼产生的涡流流经机翼时,加强了机翼上表面的主体涡流强度,推迟了机翼表面流态分离,提高了机翼的非线性升力。特别在大攻角时,边条涡处在机翼上表面与鸭翼自由涡和机翼主体涡相干涉,形成了三涡一体的非线性升力,极大地改善了全机的流动特性。经实验证明,该布局提供的方案,具有与同类普通布局为高的升力线斜率、高升阻比、大失速攻角及良好的纵横向和侧向静安定性等优点,同时通过电磁模型在微波暗室中测试,在迎头和侧向的RCS值(雷达反射截面)均有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飞行器隐身技术是当代军事技术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低雷达散射截面(RCS)的飞行器外形是专业人员努力追寻的研究目标。本文采用Toplitz变换和混合迭代的算法,对新设计的一种鸭式布局翼身融合体飞行器外形进行了RCS计算,并在微波暗室内对模型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误差在1dB之内,证明此算法行之有效,优化设计的翼身融合体飞行器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  相似文献   

14.
飞翼布局具有气动效率高、隐身性能好的优点,是未来军民用飞机的重要发展方向。该类布局模型风洞试验尾撑、腹撑及背撑等支撑形式的干扰量及由此带来的模型局部外形畸变影响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通用的支撑方案和试验修正方法。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某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标模低速尾撑支杆干扰和尾部外形畸变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常用角度范围内,所使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是可靠的,可用于风洞试验支撑方案的评估及支撑干扰的修正;对纵向特性,尾撑支杆干扰量和尾部外形畸变影响量相对全量较小;对横航向特性,尾撑支杆干扰量基本可忽略,尾部外形畸变影响量与全量相当。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三维模型的流动控制效果和机理,在中等展弦比飞翼布局模型前缘布置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器开展低速风洞实验研究。通过六分量天平测力,考察沿弦向、展向不同分布位置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飞翼模型气动力和气动力矩的作用;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粒子图像测速)测量模型表面流场分布,研究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流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在飞翼模型单侧布置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能够有效改善其气动特性,并能产生附加的滚转力矩,滚转力矩系数变化量最高达到0.009;在飞翼模型左右弦布置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能显著增强飞翼模型横向稳定性,滚转力矩系数波动范围减小66.7%。沿弦向,等离子体合成射流位置离前缘越近,控制效果越好,距前缘0mm的激励器控制效果最好;沿展向,布置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越多,对模型的升力特性改善作用越明显,布置方式以均布为优。在失速迎角前后,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流动控制机理不同:在小迎角下,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在前缘起到了使转捩提前的作用;在失速迎角附近,则加速了分离区的流动、减小了分离区厚度。  相似文献   

16.
三维复杂目标求解的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Multilevel fast multipole algorithm,MLFMA)求解混合场积分方程(Combined field integral equation,CFIE),并选择RWG型基函数,对金属带缝锥球体、三面角反射器以及钻石体的单站RCS(Radar cross section)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计算了F-22缩比模型的单站RCS,其计算量、存储量分别达到O(NlogN)量级和O(N)量级,此方法适用于带有尖点和特别细长曲面的三维复杂目标,如战斗机外形的RCS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提高倾转旋翼飞行器的建模精度,采用广义动态尾迹理论建立旋翼的诱导速度模型,进而建立了旋翼气动力计算模型;考虑旋翼尾流对机翼的影响,建立了机翼气动力模型;考虑旋翼和机翼对其他升力面的气动干扰,建立相应的气动力计算模型;最后以XV 15倾转旋翼飞行器为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飞行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飞行器的物理特性,适用于倾转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临界雷诺数范围内的翼身组合体自由摇滚试验,开展了前体涡扰动对机翼摇滚的流动控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前体涡的控制可以有效消除翼身组合体摇滚的发生,添加头尖扰动的位置对控制效果具有明显影响,扰动在正侧向控制效果最佳,这种摇滚控制方式在较宽的迎角范围及马赫数范围内均有效。对前体涡诱导机翼摇滚的扰动控制机理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倾转旋翼机机翼向下载荷的计算方法及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悬停和前飞时旋翼下洗流对机翼的气动干扰影响,建立了机翼向下载荷的计算模型.该模型中,旋翼在机翼处产生的诱导速度以及对机翼干扰的旋翼尾迹边界基于Weissinger-L升力面理论和自由尾迹方法计算,以考虑倾转旋翼桨叶的大负扭转和尖削带来的较大三维影响,机翼表面流则区分为弦向流及展向流,以分别计算向下载荷.以缩比的V-22模型旋翼为算例,计算了悬停时旋翼下方的下洗速度分布和机翼的向下载荷,与可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应用该计算模型,研究了襟翼偏角、旋翼倾转角、前飞速度、旋翼/机翼间距等参数对机翼向下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机翼的襟翼偏斜角对有效减小机翼向下载荷有重要作用,随旋翼从悬停向前飞倾转,机翼向下载荷减小.  相似文献   

20.
微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是一种新概念的微型飞行器。但它不是对传统飞行器的简单几何缩小,当其特征尺度缩小到一定尺度时,系统内各种因素的相对影响将产生质的变化。针对微型仿生扑翼飞行器的机械扑翼系统,包括微驱动器、仿生翅、运动系统和动力源等,本文进行了尺度效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尺寸减小时,仿生飞行更容易实现:通过共振能实现高频运动,微静电、电磁和压电驱动器都能满足扑翼系统功率需求。这为设计和研制微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