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闵士权 《国际太空》2010,(10):26-34
<正>1卫星与地球站发展趋向□□自1965年全球第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投入商用至今,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卫星与地球站总发展趋向是大卫星小终端。  相似文献   

2.
9月19日凌晨,我国第14、1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1型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并被准确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2万多千米的中圆转移轨道。这是我国第2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一箭双星"对于加快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进程、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顺利进入收官阶段。2007年4月14日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此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阶段的5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2颗中圆轨道(MEO)卫星的发射。  相似文献   

3.
金兑 《太空探索》2001,(9):30-31
长征三号甲是在长征三号火箭的基础上,为发射新型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成功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载工具。长征三号火箭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而长征三号甲火箭可达2.5吨,而且具有一箭多星和适应多种轨道卫星发射要求的能力。 1994年2月8日,第一枚长征三号甲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举发射成功。它将一颗实践四号空  相似文献   

4.
<正>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轨道位于赤道平面内,轨道的日周期和与地球的旋转周期相一致,三个卫星就可以实现接近全球覆盖,从而成功地广泛用于通信和电视转播领域。但这种卫星的轨道高度高,路径损失大,信号有较大的时间延迟,也难于实现完全的全球覆盖。卫星星座是按一定规律布置在地球中、低轨道上的一群卫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非地球静止  相似文献   

5.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发射升空,至今已在轨运行了整整45年,大家都很关心还能运行多久?影响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寿命的主要因素是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和卫星本身的外形、质量,尤其是轨道。卫星绕地球运行时,大气的阻力会不断消耗它的动能,使其高度逐渐降低,特别是远地点高度降得更快,轨道逐渐趋圆,最后在稠密大气层中像流星一样陨落。而阻力的大小取决于大气密度、卫星轨道的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2019年12月16日15时22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解读:北斗三号卫星星座是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  相似文献   

7.
到1989年底,美国有两颗新的侦察卫星被送入轨道,这两颗卫星将大量收集有关地球上军事目标的情报。同时,在美国政府对监督军备控制协议、精确定位军事目标及在地球任一边远地区进行战争的能力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第一颗新卫星是由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1988年12月2日送入轨道的。它是全新型的用雷达拍摄高质量地球表面图象的监视卫星。卫星的名字起先称为“靛蓝”,后来被改称为“长曲棍球”。  相似文献   

8.
自1963年2月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1983年底,全世界总共发射了19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其中发射成功171颗,失败20颗,成功率达89.5%。本表根据国  相似文献   

9.
目前提出的地球观测系统(EOS)由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平台)和低倾角轨道卫星(地球探测器)组成。地球观测系统将大大丰富我们关于地球系统的科学知识。静止轨道观测台(GEO)则是另一类重要的地球观测系统,有着近地轨道观测卫星所没有的特点,它也将成为“行星地球使命”计划的组成部分。静止轨道观测卫星定点于地球静止轨道上的某一点。利用多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观测网可实现近全球、24小时连续覆盖,与“行星地球使命”的其他观测卫星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0.
星讯 《国际太空》2010,(8):F0003-F0003
2010年8月1日05:30,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A运载火箭,将第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8月5日进入最终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这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也是首颗运行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的"北斗"导航卫星,它对整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流纹岩卫星是弹道导弹预警卫星,目前在轨道上共有四颗。第一颗于1973年3月6日用宇宙神/阿金纳-D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第二颗于1977年5月23日发射。1977年12月11日和1978年4月7日又分别发射了两颗,作为轨道上的备分,以便在前两颗发生故障时使用。四颗流纹岩卫星都在地球同步轨道上,据认为两颗定位在非洲之角附近上空,这样可以更好地接收从提尤腊塔姆发  相似文献   

12.
雨水 《太空探索》2012,(2):64-65
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人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是2011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人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1992年8月11日,韩国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韩国星1号”进入太阳同步轨道,使其成为世界航天俱乐部的第22个成员。紧接着于9月26日“韩国星2号”科学实验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95年8月5日“无穷花1号”,同年12月23日“无穷花2号”通信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起步较晚的韩国航天事业,迅速崛起,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4.
法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斯波特”(Spot-1)与瑞典“海盗”卫星一起于1986年2月21日使用“阿里安-1”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发射场发射成功。在进入832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仅两天,Spot-1就拍摄了首批地球照片(封三左图)。照片质量超过预想的程度,多光谱照片的分辨率为20米,全色照片的分辨率为10米。这是第一颗提供如此高分辨率照片的民用卫星。目前,甚至在美国都尚未有与其相当的民用遥感卫星。Spot-1还是世界上第一颗能进行立体摄影的卫星,可以绘制立体图,精度很高。在进行约2个月的轨道调整及校准  相似文献   

1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菁 《国际太空》2013,(4):26-3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步骤:第一步,"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服务;第三步,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服务能力。目前,"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拥有14颗卫星在轨运行,包括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  相似文献   

16.
2008年2月23日,日本“纽带”(KIZUNA)高速因特网卫星(见图1)由H-2A火箭发射升空,火箭将卫星送入近地点250km、远地点35976km、轨道倾角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星箭分离;3月1日,卫星完成多波束天线的展开;3月14日卫星进入预定的地球静止轨道。经过3个半月的初始性能测试,卫星各项指标良好,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相似文献   

17.
1995年7月13日,美国从“发现”号航天飞机上发射了一颗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TDRS),它先由航天飞机携带到地球低轨道,然后由与它连在一起的惯性上面级(IUS)火箭推上地球同步轨道,定位于西经171°,卫星是三轴稳定的,重约2207千克,其中有540千克肼推进剂,供卫星保持位置的24个推力器使用,姿态控制由力距飞轮实现。 自1983年4月4日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发射第一颗TDRS以来,这是第7颗。它们所形  相似文献   

18.
一、静止卫星轨道静止卫星轨道处于地球赤道面上,距地面三万六千公里。这个轨道上的卫星,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并且是以同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在轨道上运行的。所以看上去卫星好象是停止在一点上。这样的卫星即所谓静止卫星。静止卫星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地球表面的广大区域内不间断地提供各地点之间的通信业务。由于存在着这种巨大的利益,而造成许多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2月29日0点0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四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2015年全年19次宇航发射任务取得满堂红,也标志着"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圆满收官。高分四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是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高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度  相似文献   

20.
记者:李总,祝贺高分-4卫星发射和定点成功,请您谈一谈这颗卫星的基本情况。李果:作为我国高分辨率民用遥感系列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分-4是一颗高轨道也就是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是我国遥感卫星研制领域第一次向高轨道进军,它的发射和运行成功开辟了我国遥感卫星应用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