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CFD数值计算对某航空发动机轴心通风器试验装置内强旋两相流动进行研究,采用DRW模型模拟湍流速度脉动对油滴运动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湍流引起的颗粒弥散对分离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增大湍流强度是提高轴心通风器分离效率的有效途径。该结果时于航空发动机轴心通风器设计理论计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航空发动机离心通风器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离心通风器性能对减少航空发动机滑油的消耗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离心通风器内部两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油气比、转速和空气流量对离心通风器最小分离直径、分离效率、总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气比对离心通风器的影响很小;空气流量的增加会引起总压降的快速升高;随着转速的增大,最小分离直径的变化能达到1~3 mm;转速和空气流量的变化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均比较明显,转速的增高使分离效率随之增大,而空气流量的增高则会使分离效率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3.
蜂窝式轴心通风器油气分离性能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对航空发动机蜂窝式轴心通风器油气分离效率进行研究,建立考虑油气双向耦合的流场计算方法及油滴/壁面相互作用模型,在验证通风阻力及油气分离效率可靠性的基础上,对不同转速、通风流量和环境温度下蜂窝式轴心通风器的油气分离效果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转速的增加会使油气分离效率得到提升,而通风流量和环境温度的增加则导致油气分离效率的降低.蜂窝孔结构的加入对通风阻力影响不大,却对通风器的滑油分离过程起主要作用,计算表明其对滑油分离贡献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湍流强度对航空发动机轴心通风器分离效率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对轴心通风器内部流场进行模拟,获得了内部流场的湍流强度等参数,并计算了通风器的油气分离效率。由于流场的复杂性,决定了很难得到分离效率受流场参数影响的规律。而相关性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应用线性回归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回归方程。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各组数据的分析结果均具有正相关性。通风器内腔段和通风管段分离效率随湍流强度的增加而不同程度增加。通风器内腔段分离效率受湍流强度影响明显,而通风管分离效率受湍流强度的影响不明显。所得结论可为轴心通风器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超高转速离心通风器性能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型航空发动机的超高转速离心通风器为研究对象,应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其内部两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针对不同转速、入口质量流量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其对超高转速离心通风器压降与分离效率的影响.计算表明:超高转速下,优化旋转空心轴结构可以减小离心通风器压降,提高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6.
对火箭橇试验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了火箭橇运动计算方法,在常规算法基础上对各参量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并引入了新的参量能量耗散阻力,进而得到优化算法。取四次不同速度的双轨橇车试验结果分别与常规算法和优化算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到:常规算法计算结果误差最小为7.67%,误差最大为37.91%,优化后算法计算结果误差最小为0.48%,误差最大为5.0%;取四次不同速度的单轨橇车试验结果分别与常规算法和优化算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到:常规算法计算结果误差最小为11.78%,误差最大为43.64%,而优化算法计算结果误差最小为0.11%,误差最大为5.31%。结果表明火箭橇运动计算优化算法相比常规算法能有效提高计算结果精度,计算结果对火箭橇试验设计具有一定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蔡毅  杨家军  马磊 《航空动力学报》2021,36(12):2683-2688
为获取某型发动机离心通风器性能,通过试验模拟通风器的油雾工作环境,综合运用测质量法与光学测量方法,获取分离效率、粒径分布与压降数据。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效率随转速增加呈现先线性上升后平缓的规律。转速从静态增加到1 000 r/min,分离效率增加10%,油雾平均直径从1.8 μm降低至1.3 μm,粒径2.0~3.0 μm基本被分离;转速增加至2 500 r/min,平均粒径基本不变,未分离油雾粒径集中在2.1 μm以下。空气质量流量基本不影响粒度分布,对分离效率影响小;压降随质量流量、转速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李培元  顾春伟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11):2495-2502
为了研究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Numeca,采用Spalart-Allmaras(S-A)模型和shear stress transport(SST)模型对某压比为1.5的亚声速离心压气机叶轮的性能进行了计算,并将4个不同截面上的速度分布等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A模型和SST模型的计算结果几乎完全相同,误差小于1%;整体性能的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吻合较好,在设计工况点,误差在2%以内,在非设计工况点,误差也小于6%;不同截面上速度分布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值相差较大,在轮毂附近,最大误差在20%左右,在轮缘附近,部分截面最大误差高于100%,不能真实反映轮缘附近的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湍流弥散对轴心通风器油气分离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轴心通风器对航空发动机性能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但其结构和内部流动均比较复杂,很难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应用DPM模型对航空发动机轴心通风器内气液两相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以及数学模型计算所得到的分离效率,结合试验测得数据,对轴心通风器油气分离机理和湍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了离心力和惯性分离对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外,湍流弥散对提高分离效率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地提高湍流强度可以减少滑油消耗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动压式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性能,采用容积法判别分离效率,并以此为据对结构形式、筒体直径及长度、入口管倾斜角和出气管长度等因素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内置式出气管与切向出油管相结合的形式,可使分离性能达到最佳;实验工况范围内,大的筒体直径更易于油气分离;入口管倾斜角存在最佳值,其值在10°~15°;当出气管长度取0.2~0.22倍分离器长度时,分离性能最佳;分离器长度过长会降低分离性能,实验条件下选5倍筒体直径为宜。  相似文献   

11.
油滴/金属壁面正碰撞的油膜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诠释轴承腔中润滑油滴与腔壁碰撞形成的沉积油膜流动铺展问题,采用流体体积(VOF)方法建立了油滴与金属壁面正碰撞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在试验获得油滴与壁面静态接触角的基础上,通过数值计算,探讨了沉积油膜动态铺展和回缩过程,以及油滴直径和碰撞速度对沉积油膜铺展直径、特征厚度、铺展速度以及碰撞力等油膜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油膜在最大铺展直径时呈中心微凹的圆盘形状,进入回缩阶段后则蜕变为边缘薄中心厚的圆盘形状;沉积油膜的回缩速度和回缩阶段的碰撞力都非常小,其值接近于0,并保持基本恒定;随着油滴直径的增大,沉积油膜铺展直径、特征厚度、铺展速度以及碰撞力均增大;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大,油膜铺展直径和碰撞力增大,特征厚度却随之减小。与相关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提出的数值分析模型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切割叶轮后盖板平衡轴向力的方法会导致泵扬程和效率降低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一种补偿叶轮后盖板切割量平衡轴向力的方法。采用在同一个叶轮上切割叶轮后盖板和补偿叶轮后盖板切割量的研究方案,开展了泵性能、叶顶间隙压力、前后泵腔及平衡腔液体压力的系统测量。试验研究表明:以原型叶轮在设计流量下的扬程、效率和轴向力为基准,相对切割率为3.81%、7.62%、11.43%时,泵的扬程分别下降了3.52%、6.41%、9.93%,效率分别下降了2.97%、4.59%、6.18%,轴向力分别降低了8.02%、20.57%、22.3%;而补偿叶轮后盖板切割量后,泵的扬程最大降幅仅为4.18%,效率最大降幅仅为2.7%,轴向力最大降幅达到了83.1%;相对于切割叶轮后盖板而言,补偿叶轮后盖板切割量可以使前泵腔压力升高而后泵腔压力降低。  相似文献   

13.
在射流不稳定性理论的基础上,将喷嘴内部的湍流流动以权重的形式加入初次破碎模型中;根据液滴的变形量采用TAB与KH-RT模型竞争的机制来计算液滴二次破碎;建立了Hybrid液滴破碎的数学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TAB和KH-RT破碎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模型计算的准确性。Hybrid模型计算的液滴碰壁后飞溅半径和高度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8%和6%,远小于其他两个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值。将验证过的三个破碎模型应用于柴油机中,比较了三个破碎模型对燃油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Hybrid模型的计算结果较比TAB和KH-RT模型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微小整体叶轮作为微型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微型发动机的使用性能。针对微小整体式复杂叶轮流道狭窄、叶片扭曲大和长厚比大等特点,开展了微小复杂扭曲整体式叶轮五轴联动微细铣削加工方法研究。针对微小叶轮加工过程极易发生变形、过切和碰撞干涉等问题,对微小叶轮的加工过程进行工艺规划,建立了微小叶轮流道加工刀具选择的约束方程,计算出叶轮加工刀具的最大理论直径。通过CAM软件对叶轮进行切削仿真,验证了刀具选择和工艺规划的正确性。通过五轴联动微细铣削试验,得到了具有6个直径10mm的叶片、叶片最小厚度0.15mm、叶片最小相邻间距0.58mm的7075铝合金微小整体叶轮。  相似文献   

15.
掺混长直链烷烃对航空煤油雾化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藻基生物航空煤油加工过程的中间产物C13~C18分别与航空煤油按10%比例进行掺混,对掺混燃油的喷雾雾化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掺混直链烷烃碳数增加,对燃油喷雾雾化影响逐渐增大。其中按10%比例掺混直链烷烃C18:雾化锥角最大减幅为5.07%;液滴平均速度最大变化17.6%;索泰尔平均直径最大变化15%;Ohnesorge数和韦伯数随着喷射压力增加而明显变化,会对液滴二次破碎产生影响。总体来说,加入长直链烷烃会对航空煤油的雾化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小彬  朱卫兵  杨春苗  杨旭 《推进技术》2014,35(8):1016-1022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动压式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性能,采用气泡轨迹模型研究了滑油流量、进口处滑油的切向速度和分离器直径对滑油区内气泡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进口处滑油的切向速度能够提高分离性能;当滑油流量在420L/min变化时,筒径为15mm的分离器的分离性能最佳;滑油沿分离器筒体方向的平均轴向速度小于0.35m/s时,分离器的分离效率随滑油流量增大而增大;滑油沿分离器筒体方向的平均轴向速度大于0.35m/s时,分离器的分离效率随滑油流量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泵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宝锋  李斌  陈晖  刘占一 《航空学报》2019,40(5):122609-122609
为获得诱导轮离心轮周向匹配的时序效应对离心泵外特性以及压力脉动的影响规律,阐释相关作用机制,采用基于分离涡仿真(DES)的离心泵三维全流道数值仿真方法,引入熵产理论以及压力脉动强度系数等先进分析方法对不同匹配角度下离心泵内能量损失机制及压力脉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心轮诱导轮的时序效应对泵外特性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匹配角度的增加,扬程和效率均呈现先减小后缓慢增大的趋势,扬程变化为0.8%,效率变化为1.2%,其影响机制由不同匹配角度下叶轮通道分离涡、叶轮叶片尾迹以及靠近隔舌处扩压器通道回流涡变化决定;时序效应对离心轮扩压器动静干涉效应影响显著,当诱导轮叶片尾缘位于离心轮相邻主叶片中间位置时,能够有效消除3倍频成分,显著降低泵内压力脉动水平,其中动静干涉区域以及隔舌处扩压器叶片表面压力脉动平均降幅分别达到14.5%和1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