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研究了两端铰支输流管道在脉动内流作用下的参数共振问题。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各种参数共振的响应曲线,其存在区域以及响应频率与脉动流频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组合共振区域内发生两种不同的拟周期运动和组合周期运动。而且第一振型次谐波共振曲线延伸到组合共振区域。因此,在同一脉动频率下存在可发生多种不同运动的参数区域。  相似文献   

2.
两端铰支输流管道在脉动内流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参数共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基铎  杨晓东  尹峰 《航空学报》2003,24(4):317-322
 研究了两端铰支输流管道在脉动内流作用下的参数共振问题。用平均法导出了失稳判据和3 种参数共振区域的边界曲线方程,并据此讨论了系统参数对不稳定区域的影响。用数值方法分析了各种参数共振的响应曲线,其存在区域以及响应频率与脉动流频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组合共振区域内发生两种不同的拟周期运动和组合周期运动, 而且第1 振型次谐波共振曲线延伸到组合共振区域。因此,在同一脉动频率下存在可发生多种不同运动(第1 振型次谐波振动、拟周期振动和组合周期振动等) 的参数区域。  相似文献   

3.
采用压电片作为控制执行元件,对两端固定输流管道在脉动流作用下的参数共振进行了最优控制.基于二次型性能指标最优控制原理,针对离散后的运动方程在零平衡点附近Jacobian矩阵的非时变部分设计了最优控制器.最后,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对控制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对输流管道在第一、第二振型次谐波共振区域及组合共振区域的参数共振的控制均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膜结构的非线性风振响应是流固耦合的共同作用问题,当脉动风频率与结构频率满足一定关系时,就有可能出现大幅参数共振。本文首先假定风为无粘性势流,利用室内外空气速度势函数、屋面涡旋以及尾流涡旋来模拟屋面与风场之间的大气湍流边界层。针对封闭式薄膜结构受纵向脉动风荷载作用下,推导了屋面所受的气动力表达式,建立了薄膜屋盖参数振动的非线性力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值计算分析,证明了薄膜屋盖在达到临界颤振风速之前有参数共振的可能性。因而,在实际工程中应该考虑出现参数颤振的可能性,通过调整结构参数或预应力,以降低参数共振的频率范围。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两端铰支输流管道在脉动内流作用下的参数共振问题。根据数值分析中发现的参数共振响应特性,给出了第一和第二振型运动相互解耦的控制方程,并用谐波平衡法导出了参数共振响应曲线的近似解析解。算例表明,第一振型近似解与数值解吻合得很好,而第二振型解在共振点附近与数值解略有差距,但二者的整体走向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6.
对于新研直升机,必须考虑旋翼与机身耦合不稳定性问题———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以某型直升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飞行状态下实测载荷和振动数据对该型直升机空中共振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移动矩形窗方法识别了旋翼摆振模态的阻尼和频率,初步摸索了一套直升机空中共振实测数据分析和参数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给出了某新型直升机“空中共振”计算方法、原始参数和计算结果。计算状态包括悬停状态、最大巡航速度状态和高速转弯状态。在计算方法中,建立了动力系统“空中共振”计算模型,给出了运动方程,采用特征根分析法进行“空中共振”计算。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计算状态的特征根实部曲线、模态阻尼曲线和频率曲线,并和国外用CAMRAD Ⅱ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了明确的计算结论。  相似文献   

8.
朱晓梅  高建民  郭一 《航空动力学报》1993,8(4):387-389,420
采用主谐波变换将通常的裂纹转子的运动微分方程变为了一种即可求定常运动 ,又便于研究非定常运动的方程。分别针对理想和非理想能源研究了裂纹转子加速通过参数共振区的瞬态振动特性。据此提出 ,转子在 2 ωc/ 3和 2 ωc附近的瞬态振动可能成为诊断裂纹的一种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共轴式直升机地面共振的旋翼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共轴式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模型,采用特征值分析法计算得到了直升机地面共振模态特性,分析了上下旋翼间距、旋翼摆振铰外伸量、摆振刚度及摆振阻尼比等旋翼设计参数对共轴式直升机动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减小上下旋翼间距可提高系统动稳定性,且不稳定中心远离工作转速;增大摆振刚度及旋翼摆振铰外伸量可提高系统动稳定性,且不稳定中心远离工作转速;增大摆振阻尼比可提高系统动稳定性,但不稳定中心稍接近工作转速。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某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力学模型,计算了起落架在桨毂中心处的等效刚度和阻尼,针对某直升机进行了地面共振分析,同时分析了摆振铰外伸量、质量静距、桨毂中心有效刚度等对地面共振的影响,为避免地面共振及参数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郭书祥 《航空学报》2007,28(6):1438-1442
 基于二次稳定性准则,从可靠性这一新的角度考虑不确定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基于鲁棒可靠性的不确定系统鲁棒镇定控制器设计方法,将鲁棒控制器设计归结为基于可靠性的优化问题:以鲁棒可靠度为约束,极小化控制代价。依据该法设计的控制系统可满足稳定性意义上的鲁棒可靠性要求,并给出保证系统稳定性所要求的基本参数的最大鲁棒界限。适用于不确定参数的摄动范围准确已知和未知等情况。对F4E型战斗机的稳定控制器设计及对比研究表明了所提方法是实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An electrostatic-wave topside sounder has been flown to study electron plasma resonances. Unique features of this sounder are the preservation of data spectra, a frequency synthesizer, and a gain-change mechanism. Preservation of the spectra provided frequency information with a resolution of a few hundred hertz by use of a fast Fourier transform while the synthesizer provided the necessary frequency stability. The gain-change mechanism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 strength of the resonances. Resulting data support the electrostatic-wave echo theory of topside resonances.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具有单点弹性支承的悬臂输流管的稳定性问题。研究内容包括: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方程的离散化,确定静平面位置及平衡点稳定性分析等。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两端支承输流管道发生内共振的条件.考虑管道变形的非线性因素,建立了两端简支的输流管道,当简支端简谐运动时的非线性运动方程.通过对其线性部分系数矩阵的分析,发现系统发生几种内共振时流速uo与质量比mi的关系.从理论上解释了流速诱发两端支承输流管道内共振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在应用CATIA进行飞机三维建模过程中会经常性地重复用到航空标准件,为提高工作效率,简要介绍通过Visual Basic软件设计的参数化航空标准件库工作界面,该界面实现了在CATIA软件中生成、调用航空标准件三维模型和标准件材料、尺寸以及使用说明等相关信息的查询功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有限元法的输液管路稳定性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航空发动机空间管路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有限元法和蒙特卡洛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方法中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空间管路系统流固耦合模型,定义了稳定性失稳的极限状态函数,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稳定性可靠度计算。典型工程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给定流体流速的均值,发散失稳的概率随流体流速的变异系数可能增加或减小;给定流体流速的变异系数,随流体流速均值的增加,管路系统稳定性极限状态函数由服从连续概率密度函数变为服从混合概率密度函数。研究结果对于航空发动机输液管路的稳定性可靠性设计和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8):2099-2109
Bent inlet pipes are often used in centrifugal compressors due to limited installation space,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 on compressor stability is essential for safety and durability. This paper firstly investigates flow instability behaviors in two compressors, one with a straight inlet pipe and the other with an S-shaped bent pipe. In detail, it analyzes the resulting flow fields, instability evolution paths and surge bounda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shaped pipe obviously affects the flow field at high mass flow rates, while reverse flow mainly influences the flow field at low mass flow rates. Reverse flow first occurs at certain flow passages with a high pressure difference that is predominantly decided by the volute rather than the S-shaped bent pipe. In addition, centrifugal compressors can tolerate reverse flow to some extent so that surge would not occur immediately if reverse flow occurs unless the reverse flow region extends circumferentially and radially to a sufficiently large size. Since the S-shaped pipe is not dominant in the creation and extension of reverse flow, it does not exacerbate the stability of the central compressor to a great extent. Last but not least, the S-shaped pipe is noted to delay the occurrence of surge at 90% rotating speed, which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improving compressor stability with bent inlet pipes. This result differs from the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 that inlet distortion usually deteriorates compressor stability and emphasizes the particularity of centrifugal compress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