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一 《飞碟探索》2011,(9):62-63
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于18世纪下半叶由提出来的“星云说”,描述并详细论证了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星云说”用自然界本身演化的规律性来说明星球演变的一些性质,为天文学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到今天,结合丰富的观测资料,加上运用各种科学原理和方法,“星云说”有了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姚承 《飞碟探索》2006,(4):22-23
关于月球的来历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有地月同源说、地球捕获说和地月同体分离说。地月同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是从同一团原始星云物质演化来的;地月同体分离说认为,地月本是一体,后来因撞击而分离;地球捕获说认为,月球是地球在运行当中捕获的一颗闯入太阳系的死行星。俄罗  相似文献   

3.
《太空探索》2006,(12):52-53
猎户座大星云:行星际的保护:X射线超闪有助于“太阳系”的形成;钱德拉对猎户座大星云的全景X射线图像;甚大望远镜对猎户座大星云的近景红外图像;哈勃对猎户座大星云拍摄的最锐利图像;猎户座大星云里的抽象艺术。  相似文献   

4.
2010年上半年,最耀眼的彗星莫过于鹿林彗星,因为它来自太阳系外围的奥尔特星云,若轨道呈双曲线,这会是它唯一一次造访太阳系内部。而且相较于其他来自奥尔特星云的彗星,它算是非常接近地球的一个,近地点约只有0.41天文单位(相当于6100万千米),使得不少天文专家日以继夜守着它,才能捕捉到难得一见的彗尾断裂、长时间“反向”彗尾等景象。  相似文献   

5.
星云大碰撞     
在宇宙空间中与我们居住的太阳系类似的星系究竟有多少 ?恐怕谁也说不清!或许是出于引力的缘故,一些星系得以聚合在一起。天文学家往往把由诸多星系构成的巨大组合体称为星云。宇宙空间中星系虽多,但天体之间相互碰撞的几率却并不大。回首过去,只有很少的证据表明星云之间可能发生过碰撞。不久前,一位天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梅兰妮·约翰斯顿·利特,借助澳大利亚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显示两个星云发生过碰撞的“残骸”,在天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约翰斯顿·利特女士一直在对一组由 500多个星系构成的星云进行研究。该星云被称为…  相似文献   

6.
小行星探测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天体上保存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同时可能蕴含着地球生命与水起源的重要线索,是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近年来,小行星探测已成为主要航天国家深空探索领域的重点发展目标之一。简要总结了国际上小天体探测历程,对小行星探测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未来小行星探测任务面临的主要关键技术,并对中国后续开展小行星探测活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1.月亮的起源之谜科学家们大体上提出了三个主要有关月球起源的假说。尽管三个假说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不过至少有一个假说是以阿波罗登月计划获得的资料为依据的。其中一个理论提出,月亮是与地球同时产生于46亿年前的一团原始星云。另一个理论指出,月亮是从太平洋海床分出去的地球的一部分。可是阿波罗登月计划收集的数据显示地球和月亮的化学元素截然不同。科学家们现在推测月球是地球在很久以前从宇宙空间俘获并固定于目前这个地球轨道上的。反对这一看法的人指出,这种“俘获”的可能性极其渺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道家古老的天人合一理论出发,对太阳系的结构及其起源作了初步的讨论,基本上解决了困扰当代天文学界多年的关于太阳系结构的九个主要问题,并就宇宙大爆炸理论提出了新的看法.我们认为,太阳系为一圆球,称为太阳宫,并且具有自己的卫星,太阳宫还在自转.现代天文观测中观察到的宇宙膨胀效应是未考虑到太阳宫本身的自转所致,宇宙应为等级式宇宙.最后,我们进一步把天人合一理论推广  相似文献   

9.
众眼看宇宙     
幽游 《太空探索》2006,(2):50-53
为天狼星的伴星称“体重”;天王星的新光环和卫星;蟹状星云的巨型马赛克图像;褐矮星是最小的类太阳系;我们在尘埃中的过去(艺术家想象图);恒星在混乱中的诞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在探索地球生命起源的进程中,科学家们始终感到迷茫的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分子是怎样获得它们的独特扭曲的?在蛋白质中,几乎所有的氨基酸都是“右旋”,在碳核心周围,原子的2个镜像成为一个标示。而今,美国科学家提出的新的证据认为,这种一致的手偏性或同一手征性,可能先于生命起源之前。日前天文学家报告,在猎户星云中,从强星产生的一个区域里,发现了一种高水平的偏振光流。50亿年前,这种光可能把左旋氨基酸也播洒到了初期的太阳系中,然后又洒向地球周围的彗星、陨星和尘埃。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同一手征的神秘成因。…  相似文献   

11.
巨尤 《太空探索》2002,(1):40-41
我们寻找天外朋友,不可不了解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或许可以作为了解地外高级文明起源的借鉴。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在45亿年前,在地球的海洋中就产生了存在有机分子的“原始汤”,这些有机分子是闪电等能源对原始大气中的甲烷、氨和氢等的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思想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次革命,一次是无机科学界的“哥白尼革命”,另一次则是有机科学界的“达尔文革命”。前者首次证实了地球不在太阳系中心,使长期统治人类思想观念的“夜郎自大”式的神学自然观受到质疑;后者的影响则更为深远。由它掀起的思想波澜超出了生命科学界的范畴:有机界的演化发展观不仅将上帝请出了科学神坛,而且还最终启迪了宇宙学的觉悟,导致了宇宙大爆炸演化理论对传统稳态宇宙理论的替代。  相似文献   

13.
夕龙 《飞碟探索》2001,(3):29-29
设想太阳系形成之初,在直径 0. 01光年的范围内是一团高温的太阳云气体尘埃,其密度为 15克/立方厘米。由于冷却和万有引力的作用,在这团太阳云气体尘埃边缘的物质逐渐向中心运动,并同时产生向中心的旋转力。  根据地球自转的科里奥利效应,在地球南半球的大气环流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在北半球是顺时针的,因此金星和天王星及其卫星也是在太阳的另一面形成的。它们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系的其他的行星的自转方向相反。但是鉴于太阳系中旋转方向相反的行星的质量只占极小部分,所以原始太阳星云一定不是球形的,而是一个类似伞面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人类起源、生命起源和宇宙起源,是人类一直关注的三大问题.达尔文学说认为,人是由猿进化来的;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考古科学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多数人也就接受了这两位伟人的观点.但是,近代生物科学研究发现,人的生活习性更接近于海豚,这就促使我们开始了对人类起源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并有很多卫星,很像是一个微型的太阳系,故科学家认为,了解它有助于揭开行星系统的起源之谜,找到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文青 《国际太空》2004,(12):16-19
人类对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探索从很早就开始了,特别是对彗星的考察,使人类有望揭开太阳系形成的秘密,因为从彗星上能够找到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线索。彗星由冰、气体和尘埃构成,这些物质来自约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原始残骸。继美国航宇局(NASA)的“星尘”彗星探测器于2004年1月成功追上怀尔德-2彗星,并拍摄照片和收集其彗尾物质后,  相似文献   

17.
宇宙的颜色     
宇宙有颜色吗?事实上,宇宙的颜色的确不同于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例如,1992年2月仰望夜空可见3颗明星所形成的猎户座带纹.在猎户座星云的肩部,有光彩夺目的贝特古斯星发红发光,像一团红色的余火,而在猎户座星云下令人眼花缭乱的雷格星却发出蓝白色的光辉.太阳系的行星也常闪耀着五光十色的色彩.海王星和天王星是蓝绿色,它们的氢和甲烷大气吸收  相似文献   

18.
“朱诺”(Juno)木星探测器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2005年选定的“新前沿计划”的第二项任务,最初计划在2009年发射,后推迟至2011年8月5日发射。它将运行在木星椭圆极轨道,主要目的是提示木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木星上大量天然气起源之谜、木星大气结构、地层构造以及磁场情况进行详细的探测。了解木星的起源和深化,可以为太阳系和周围行星系的起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小天体是太阳系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普遍认为,小天体保留了早期太阳系起源、形成与演化时的重要信息,可能蕴含着地球生命起源的重要线索,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开展小天体探测在揭示生命起源、推动技术进步、开发天然资源、保护地球安全等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小天体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规划的又一个标志性项目,将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对近地小行星的近距探测、采样返回以及对主带彗星的探测,有望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获取原创性科学成果,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深空探测技术能力,力争在小天体探测技术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关于月球的形成原因,有许多假说,但最主要的假说只有4种:第一种是认为月球是地球的一部分物质形成的“母子说”;第二种是“捕获说”,这种说法认为,月球是太阳系内某处形成的某种天体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的引力所捕获形成的;第三种是“兄弟说”,这种说法认为,地球和月球几乎于同时在太阳系中形成;第四种说法是大碰撞说。这种说法认为,月球是地球遭到火星大小的天体碰撞后,四散的碎片最终形成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