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实验、研究和生产的环境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是在洁净空调系统中广泛使用空气过滤器。其中高效(HEPA)和超高效(ULPA)过滤器是尘粒进入洁净室的最后一道防护,它的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洁净室等级,进而影响工艺过程和产品质量。因此对过滤器进行实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在不同的风速下,通过测定玻璃纤维过滤器和PTFE过滤器对0.3μm、0.5μm、1.0μmP.A.O粒子的过滤效率,比较两种过滤器的阻力性能、过滤性能。结果表明,风速是影响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效果的很重要的因素,风速越高过滤效率越低,对PTFE过滤器而言这种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真实有效地评估航空排放污染物对机场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构建了多因素融合下的飞机LTO(landing and take-off,起飞降落着陆)循环排放污染物扩散评估模型。依据机载QAR(quick access recorder,快速存取记录器)数据中表征发动机实际运行的诸多参数,准确获取污染物排放量,进而确定实时排放源强;建立飞行坐标系,结合飞机实际运行状况及机场周边环境因素对Gaussian puff模型进行修正。依据飞机不同飞行阶段下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确定了污染物扩散趋势,进而完成:(1)排放污染物扩散质量浓度超标地理范围确定;(2)排放污染物对常见区域影响分析;(3)多架次飞机排放污染物叠加扩散影响分析;(4)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监测点设置。通过计算得出装配GE90-115B型发动机的B777-300ER飞机LTO循环中排放污染物扩散峰值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26.05~576 mg/m3范围内,进近阶段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在446.49~593.67 m,下风向污染物质量浓度超标地理范围为0~647 m;起飞爬升阶段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在起飞前期1.34~...  相似文献   

3.
超声速PIV示踪粒子布撒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高超声速创新技术研究实验室为发展超声速PIV流场测试系统而开发的示踪粒子布撒技术。研究中设计了一套超声速风洞PIV示踪粒子布撒装置,提出了利用发生器罐体内的真空度吸入示踪粒子的加注方式,选定了测试流程时序并得到了较好的粒子布撒效果。通过比较不同的发生器罐注入压力对粒子布撒浓度的影响,得到了效果良好的测试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飞机客舱空调采用常规的恒值信号送风,无法将引气污染物快速排出舱外的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建立Boeing737飞机客舱仿真模型,并使用粒子图像测速(PIV)实验验证客舱仿真模型的准确性。提出客舱空调采用梯形信号送风,与客舱空调常规的恒值信号送风进行对比,以NO2为引气污染物,模拟在相同通风量不同信号送风下,天花板送风、侧壁送风、混合送风方式的流场特征与污染物扩散规律,将等效稀释通风量指标与吹风感指标结合,确定飞机空调最佳送风工况。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等效稀释通风量指标对客舱整体排污效果进行评估,相比于恒值信号送风,客舱空调采用梯形信号送风在天花板送风、侧壁送风、混合送风方式下等效稀释通风量分别提高了78.2%、34.3%、23.1%。其中,客舱空调使用梯形信号送风在天花板送风方式下具有最好的排污效果,并且其吹风感指标DR(Draft Rating)低于20%,满足乘客热舒适性要求,梯形信号送风的吹风感指标优于方波信号送风,排污效果优于正弦信号送风。  相似文献   

5.
基于粒子轨迹的结冰风洞收缩段优化设计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收缩段型面和液滴轨迹特性对结冰风洞流场品质与结冰试验效果的重要影响,获得收缩段的优化设计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使用二维简化模型对3m×2m结冰风洞收缩段的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几种典型收缩曲线的流场进行了计算,对比了收缩曲线对沿轴向压力分布、出口截面速度分布、不同粒径云雾粒子的极限释放距离及试验段入口云雾粒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次曲线与xm为0.4的五次曲线不能满足流场合格指标,其他曲线流场特性差别不大,维氏曲线具有最小极限释放距离,在收缩段出口,三次曲线和五次曲线粒子包络面积最大,综合比较,xm为0.5的五次曲线能有效兼顾流场均匀性、极限释放距离和收缩段出口粒子包络面积比.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运八飞机尾部压力场的测试与研究,填补了运八飞机在尾部流场研究中的空白。绘制出的压力分布曲线和等压线为运八飞机停机坪建设,提供翔实、可靠的技术支持,同时为研究飞机在地面试车、滑行过程中尾部流场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郭嘉  罗晔 《航空计测技术》1995,15(1):10-11,28
应用激光技术测量流体速度时,需要合适的散射粒子。本文研究了激光三维粒子动态分析仪(3D-PDA)测量2相流场速度时,如何选择合适散射粒子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散射粒子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测量精度的重要措施之一;测量湍流脉动较强流场时,应选用密度小、直径小、折射率大的粒子作散射粒子,并选择合适的粒子散播浓度。  相似文献   

8.
PIV技术在复杂二相流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学元器件随飞行器在大气中飞行时,其工作性能越来越多地受到大气悬浮汇聚微粒的影响。大气微粒在复杂流场中呈现何种运动汇聚效应,对于合理准确评估机载光学元器件的工作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而复杂气动流场中微粒分布状态的预估一直是飞行器外界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气动问题的复杂性、大气中微粒的多样性一直是制约各种试验手段展开、数值模型建立的主要因素。利用先进的激光粒子图像技术,在风洞中对舵面旋涡主导的复杂流场中的微粒速度及分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测量舵面翼梢脱落旋涡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激光片光扫描流场全域,同时高帧频CCD相机同步曝光,利用PIV 拍摄到的流场中涡流截面内微粒分布的瞬态图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原始粒子图像进行互相关、二值化处理,通过对图像区域内的灰度值计算,统计相对流场截面内的粒子浓度系数,得到在复杂旋涡结构流场内瞬态粒子的分布特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大气中微粒在激光片光下的米氏散射原理,可以有效地拍摄到复杂流场结构下粒子光学散射及分布的特性图像,解决了传统环境测试设备无法对复杂条件下流场内粒子分布进行实时测量的缺陷;在旋涡为主导的流场中,大气中的微粒由向心力牵引,在涡核周围达到平衡运动状态,微粒环绕涡核形成一条环状带,这一区域中的粒子浓度系数要远大于自由流场中的微粒,涡核中心粒子呈“空洞”状态。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密度粒子图像的微流体粒子图像全场测速技术。经过背景噪声去除、阈值过滤、图像增强等图像预处理过程,获得了高质量的低密度荧光示踪粒子图像。对100对图像进行图像叠加处理,得到了满足互相关算法求解二维速度场的高密度叠加粒子图像。针对宽度为250μm,深60μm的长直微通道开展了覆盖全场不同流体层平面的二维速度测量,并利用多个流体平面的二维速度场实现了微通道内全场速度的构建。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图像叠加法去除了像径大但灰度低的背景粒子图像,采用互相关分析能够准确获得分层二维速度场,所构建的全场速度场正确反映了长直微通道内流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10.
气固两相管道流中柱状粒子取向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管道悬浮流中柱状粒子的取向分布进行研究。首先对柱状粒子在流场内的运动进行数值模拟,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得出大量柱状粒子的取向分布;得到了粒子长径比、St数和流场区域对粒子取向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柱状粒子长径比和St数的变化对粒子取向分布的影响并不明显,而流场区域所造成的流场横向速度梯度对粒子取向分布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流场横向速度梯度的增大,粒子有明显的占优取向,且当流场横向速度梯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粒子取向都趋向于流动方向。文中部分结果与实验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亚声速武器舱空腔流动压力特性及其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露  张彦军  侯银珠  刘伟  雷武涛 《航空学报》2020,41(11):123961-123961
在高速风洞中对某武器舱舱门打开状态下,舱内的静压分布和脉动压力特性进行了试验,并对空腔前缘多孔扰流板和前缘吹气两种流动控制方法分别进行了变参数研究。试验马赫数为0.75,武器舱长度为300 mm,长深比为3,宽深比为1。试验结果表明该武器舱基本构型顶部沿着流向的压力分布比较均匀,脉动压力监测点的频谱特性表现出明显的模态特征,为开式空腔流动类型,而且在所研究的范围内受飞机迎角变化的影响很小。在典型的飞机迎角下,前缘多孔扰流板流动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改善武器舱内部流场的稳态特性并降低舱内的脉动压力;多孔扰流板的安装高度、展向宽度为流动控制效果的主要影响参数;在所研究的参数范围内,综合考虑多孔扰流板对脉动压力宽频和单频特性的控制效果,高安装高度、短展向宽度的参数组合形式最优,并且在飞机常用的迎角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流动控制效果。在典型的飞机迎角下,前缘吹气流动控制方法也可以很好地改善武器舱内部流场的稳态特性并降低舱内的脉动压力;吹气位置、吹气流量为流动控制效果的主要影响参数;在所研究的参数范围内,综合考虑前缘吹气对脉动压力宽频和单频特性的控制效果,大的吹气流量、短的展向宽度的参数组合形式最优,并且在飞机常用的迎角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流动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陈希远  王振斌  马博文  杨建忠 《航空学报》2018,39(7):121994-121994
为充分认识飞机座舱内污染物传播机理并控制和减少座舱内污染物传播,研究了不同送风方式对座舱内污染物传播特性及空气品质的影响。以波音737-200机型为研究对象,利用CFD技术建立了5排座舱模型,模拟计算了天花板和天花板+侧壁两种送风方式下座舱内气流场及污染物浓度场,通过等比例实验舱对部分工况气流场和污染物浓度值进行验证,并以空气龄为评价指标对空气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同等送风量下,天花板+侧壁送风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通风效果充分,而天花板送风更容易造成污染物单点聚积,通风效果较差,且经济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超跨声速喷流流场的PIV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示踪粒子发生装置和几种粒子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压缩空气流中自然存在的润滑粒子在跟随性、分布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以及浓度方面对于PIV测量都非常有利。实验成功地应用PIV技术对超跨声速喷流流场进行了测量,初步分析了测量结果与理论的差异,并分析了实验的可靠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飞机客舱内可能存在的空气污染物及其来源,分析统计了国内外现行的室内各类空气污染物浓度标准,并结合已有的各类实际机型客舱空气品质的调查报告探讨了机舱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飞机客舱内可能出现的污染物的浓度基本上满足现行标准的限值,但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气态污染物的浓度可能大于限值,故不能排除由于环境条件暴露所引起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建议民用航空部门严格审查当前适航规章的适用性并注重对于客舱空气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双旁侧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中S弯流道内部流向涡产生的大畸变问题,提出了参数化设计技术,并基于典型飞机前体设计进气道构型,利用Liutex涡识别技术分析S弯流道内部的流动机理,并探索提升进气道出口流场品质的设计技术。研究结果表明:Liutex涡识别理论在进气道流场中能够有效识别流向涡的大小和强度;为抑制流向涡的产生和发展,降低出口畸变,进气道入口处上唇口一侧流道应采用较小的曲率,下唇口一侧则需要增大曲率;S弯流道末端应增大扭曲程度以将流向涡推至进气道出口中间区域。本文研究可有效抑制无隔道超声速进气道出口畸变,为控制S弯流道内部流向涡结构探索新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飞机/发动机的一体化设计,是能否充分发挥飞机总体布局的潜力和使动力能否得到最大效能应用的关键之一,作为一个飞机动力系统的“前端”——进气道,直接会影响到整个飞机的流场和发动机内部流场,更是会“首当其冲”地影响到飞机的总体性能,因而在飞机初步设计阶段就应当对飞机/进气道的一体化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吸取以往国内外型号设计中因进气道布局不当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高速列车客室环境相对封闭,列车运行时,在送风方式和客室结构的综合影响下,空气污染物在流场中的传播特征复杂多变.本文基于具有完整空调系统、客室内装和风道结构的高速列车客室流场开展实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客室中部产生的固态污染颗粒会造成上中下游污染物浓度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下游的污染物浓度上升最为剧烈.顶部送风模式相比...  相似文献   

18.
飞机空中使用环境谱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中环境谱是飞机使用环境谱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影响飞机结构完整性的污染物元素浓度进行了空测,其次应用模糊聚类理论确定了空中环境谱的水平区域尺度大约为200 km,高度区域尺度大约为2 km,最后应用SPSS统计软件研究了污染物元素浓度随高度的分布规律,得到了统计意义上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飞机在污染跑道上滑行时污染物产生的阻力对飞机的起飞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通过分析污染跑道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建立了污染跑道起飞性能模型,并且重点介绍了模型中污染物阻力的计算方法,然后进行了模型验证及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计算污染跑道起飞场长,可以分析污染物的可达区域,效果良好,可行性强。  相似文献   

20.
粒子场测量技术目前广泛用于气液,气固两相流中,但是在等离子体流场中的粒子测量目前尚未很好解决,本文采用序列脉冲激光屏多次曝光摄影法,克服了流场的严重干扰,在电弧加热器等离子体流场中,对飞行速度达2000m/s的粒子实验获得成功,得到了某一截面内粒子的尺寸,空间分布及数密度等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