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并不满足于在太空作短暂的旅游,为了开发太空,需要建立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于是,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在太空建立新居所的条件成熟了,这就是空间站.其实,当近代人类发现外太空有机可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萌发"空间站"的想法了.这个想法甚至早过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具体航天交通工具的概念."空间站"这个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18...  相似文献   

2.
“和平”号空间站于3月23日莫斯科时间9点0分12秒成功坠落南太平洋,终结了其15年的太空科研生涯。它是20世纪俄罗斯航天事业和整个科学成就的象征,也是冷战期间美俄太空竞争的产物。在空间站运行的15年期间,航天员进行了1.65万次科学实验,完成了23项国家科学考察计划,获得了大量数据、知识和成果,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宇宙和远征火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SpaceTechnologyDevelopmentinChina1970年4月24日,“长征”火箭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迄今该火箭成功发射了60次,将70颗国内外卫星送上太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运载火箭的国家和国的史书上记载着一个光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一颗吟唱着《东方红》乐曲的中国人造卫星直上重霄道游九天,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永载史册的骄傲,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毫不含糊地进入太空时代拉开了帷幕。从此,中华民族在太空俱乐部里占有了一席之地,中国的航天技术逐步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长征”火箭中国的骄傲自从“长征”…  相似文献   

4.
士元 《国际航空》2001,(7):44-46
21世纪,在航天运输方面,除进一步改进现有运载火箭外,还将研制可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卫星将向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小两个方向发展,即发展高功率的卫星平台和小卫星、超小卫星、微型卫星及纳米卫星;载人航天将分4步走,即建立新的空间站、建立空间平台、建立月球基地和载人火星飞行。此外,21世纪还将进行空间天文探测  相似文献   

5.
前言     
航空航天部航天系统第十三情报网91131会议于1991年10月15日至19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会议得到了本网各成员单位热情的支持,共收到论文27篇。会议以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研制中应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为主题,对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卫星、空间站等航天飞行器  相似文献   

6.
载人航天营造天上人间NASA的载人空间探索与开发计划包括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和生命与微重力研究。它将以研究、商业和探险为国的,把近地空间完全纳入人类的活动范围。国际空间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和平时期科学技术项目,将成为多个国家长期共有的太空基地。16个国家、数以万计的人员加入了该站的建设工作。到2004年建成时,这座太空城将提供相当于两架大型喷气机客舱的在轨实验室空间。宇航员可在这里利用微重力条件研究材料的基本特性,从而可能开发出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新产品;站上的研究工作将增强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和爱滋病等疾…  相似文献   

7.
北京时间2月25日凌晨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也是中国2012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空间有机热控涂层发展的现状及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俄罗斯卫星及空间站常用的两类空间有机热控涂层-高反射率白色涂层和高太阳吸收率黑色涂层的技术水平,并对其发展的新动向作了分析,为我国发展新一代长寿命卫星和空间站计划所需的有机热控涂层预研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地球上空遨游着数以千计的卫星。从电视、电话、数据通信、国际互联网、生物工程到气象预报、地球资源探测和救灾,每个家庭、个人,无不在享受着卫星技术带来的好处。作为卫星的运送工具──运载火箭,早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一种商品,为用户发射卫星以及与此相关的信贷、保险、运输等业务,即发射服务,就是运载火箭这种商品特殊的销售方式。跻身于国际市场中国航天工业经过42年的发展,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国家改革…  相似文献   

10.
莫斯科时间7月28日5时35分(北京时间28日9时35分),俄罗斯太空部队使用"轰鸣"运载火箭在俄境内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成功发射4颗本国卫星,其中包括1颗"宇宙"军用卫星、  相似文献   

11.
刊刊互动     
《国际航空》2011,(12):61-61
《航空世界》本期封面故事《太空神曲——当今世界空间站的发展》为大家解读经过10多年的时间、世界上投入资金最大、参与国家最多、建造周期最长、技术水平最、应用范围最广的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际空间站上微重力科学研究概貌,重点分析了2010年首次开展的新实验领域分布特征和新的研究主题,初步揭示了国际空间站科学实验发展态势和趋向。分析结果给出了国际空间站研究热点领域及表现活跃领域;深入研究了新实验集中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有望成为未来空间站科学实验的新热点及需要继续加强的研究问题,为未来的载人空间探索行动...  相似文献   

13.
空间站伴随卫星的最优轨道机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空间站伴随卫星的概念和轨道机动过程,给出了伴随卫星的轨道构型;建立了伴随轨道的最优机动模型,并对脉冲轨道机动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了伴随轨道最优机动轨迹、方位角和释放时间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伴随卫星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1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暴风雪”航天飞机,打破了美国独家运营航天飞机的垄断局面。前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经济的不景气,“暴风雪”一直被封存着。随着国际空间站建造进度加快、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的繁荣和太空旅游热潮的兴起,俄航天有关部门正考虑让“暴风雪”再次复出  相似文献   

15.
佳力 《国际航空》2004,(3):61-63
国际空间站是世界航天领域最大规模的载人航天工程,它由6个实验舱、1个居住舱、3个结点舱、平衡系统、供电系统、服务系统和运输系统等组成,其总重为500吨。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可容纳7-15名航天员同时在太空工作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7月11日23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2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2星"成功送入太空。火箭点火升空约26 min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分离,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17.
经过10年的努力,俄罗斯定于1996年向在轨运行的“和平”号空间站发射最后一个对接实验舱——“自然”舱。届时,这座宏伟的空间大厦将全部建成,并至少工作到1998年底。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自1971年以来,人类已发射了9个空间站,其中8个是前苏联发射的,并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如:空间站的尺寸最大,运行寿命最长,人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的时间最长等等。这些使前苏联/俄罗斯在空间站领域独占鳌头,至今还保持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近来,围绕导航定位卫星的消息不少。其中最让国人高兴的是今年5月25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的第三颗备份星顺利地送上了太空。这说明,我国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已经全部就位。尽管这种双星定位系统无论定位精度还是覆盖范围都无法与先进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相提并论,但它的自主性对我国未来长远利益来讲却十分珍贵。  相似文献   

19.
1997年是世界航天业欣欣向荣的一年.各国航天“精英”纷纷登台亮相,捷报频传,从而在太空中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美国大显身手尽管在1997年1月份,美国用“德尔它”2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新一代导航卫星GPS-2R时箭毁星亡,但此后马上重整旗鼓,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美国首先在2月份用航天飞机再次修复了太空巨眼——“哈勃”空间望远镜,使它看得更远.在修复过程中航天员5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  相似文献   

20.
2012年5月29日15时31分,随着"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15号送入太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4月30日—5月29日的30天内,连续实施了5次航天发射,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见表1)。"五箭七星连捷"的记录创下了中国航天的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