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X—33可复用运载器验证计划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力 《中国航天》1999,(4):19-22
996年7月,美国航宇局和洛马公司签订了一项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验证协议。根据协议,洛马公司将研制一种可复用运载器技术验证飞行器,并进行飞行试验,以为研制和经营可完全重复使用的实用型运载器进行技术上的准备。该验证机代号为X33,而最终要研制的实用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6,(2):45-45
欧空局“维加”小运载的第三级固体发动机“齐费罗” 9去年12月19日在意大利成功进行了首次热试车。该发动机长3.5米,直径1.9米,装药重 10吨,由意艾维欧公司制造。它将在飞行217秒时在100公里高空点火.将火箭第四级送入  相似文献   

3.
<正>欧空局旨在试验未来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再入技术的"过渡性实验飞行器"(IXV)2月11日由阿里安航天公司的"维加"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成功完成了其试飞任务。火箭把验证机送入一条亚轨道飞行路线。验证机在320千米的高空同火箭分离,飞到了413千米的最大高度,随后再入,并利用降落伞在太平洋中部溅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06,(11):50-50
美国国会已从2007财年国防预算中砍掉了空军“低成本快速反应航天运载器”(ARES)计划的经费。ARES计划旨在研制一种采用可飞回式第一级的三级火箭。火箭上面两级为一次性使用。此前美国空军已同工业界签署了火箭论证合同。ARES的目标是使火箭能在24~48小时内发射,同时把发射费用降低到现役一次性火箭的1/3到1/6。火箭低轨运载能力为4.5~7吨,派生型可达20吨。前期工作中研究了可复用运载系统的经济性和可望达到的飞行频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08,(5):43
印度在2008~2009年国家预算下为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拨款12.5亿卢比(3100万美元),供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启动载人航天前期工作。印拟在2014年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所用飞船重4吨,将由研制中的“静地卫星运载器”(GSLV)3型火箭发射到400公里的低地轨道,飞行持续时间为36小时。根据预算,GSLV-3得到了17.5亿卢比的经费。它将能把10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定于本年代结束前首飞。  相似文献   

6.
再入制导和弹道跟踪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对再入制导提出了更高地要求。目前的空间运输系统证明基于阻力加速度的制导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其基本概念是跟踪基准阻力加速度包线,在飞行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更新这个包线。跟踪适当的阻力加速度包线保证了飞行器可以飞行准确的距离达到目标,同时满足弹道约束。在横向上,我们可采用类似于美国航天飞机的倾斜反转逻辑或航向角跟踪技术。本文推导出了基于反馈线性化的控制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纵向和横向的制导。最后,我们分析了阻力加速度跟踪的误差。  相似文献   

7.
空天瞭望     
《中国航天》2007,(1):44-46
俄官员称能驱走小行星;美发射卫星对太阳进行立体观测;日将进行可复用运载器试飞。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11,(4):47-47
美围太空探索技术公司4月5日宣布要研制一种重型火箭。称为“重型猎鹰”的该型火箭高69.2米.重约1400吨,由标准“猎鹰”9火箭捆绑两个“猎鹰”9第一级构成。它将成为迄今造出的最强大的商业火箭.运载能力远高于该公司现有的火箭.新火箭能把约53吨货物送入轨道,  相似文献   

9.
《中国航天》2011,(6):48-48
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5月27日称,韩将完全利用本国技术研制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拟在2021年后开始发射。该型火箭称为"韩国航天运载器"(KSLV)2。按"方案设计",这种三级全液体火箭高50米,最大直径3.3米,重200吨,能将1.5吨重的卫星送入低地轨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06,(8):42-42
“太空船一号”(SS1)飞行员宾尼和维珍银河公司总裁怀特霍恩6月份在一次太空旅游会议上说.“太空船二号”(SS2)亚轨道飞船将采用不同的火箭燃料,飞行高度将达140公里,下靶场飞行距离加大,再入过载为7g,乘客乘用躺椅。它可乘6位乘客和2位飞行员。目前飞船及其“白骑士”2载机正在建造,但公开露面要等到明年底试飞之时。载机预计翼展达34-38米.将在起飞1小时后在空中将飞船发射出去。  相似文献   

11.
甄石 《中国航天》1998,(9):23-24,26
图1通天公司的“航空航天器”主要以一台引射器冲压发动机作动力。图中所示为可复用的升力体型第二级和多颗卫星正在被送入低地轨道作为几家正在研制可重复使用型商业运载器的公司之一,美国通天有限责任公司将在其可复用运载器的混合吸气式第一级上采用新式的“引射器冲...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2006,(3):45-45
美国阿联特技术系统公司(ATK)、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和海军研究办公室(ONR)去年12月10日在沃洛普斯岛成功试飞了一种超燃冲压动力飞行器。这是采用液烃燃料的超燃冲压动力飞行器首次进行自由飞行。此次试飞是由DARPA和ONR出资的“自由飞行大气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技术”(FASTT)计划的一部分。飞行器由ATK公司设计建造。此前该公司还建造了氢燃料X-43A超燃冲压动力飞行器.而X-43A在2004年11月的试飞中创下了将近10马赫的有动力飞行速度世界纪录。公司官员称。ATK公司高超音速飞行计划旨在发展先进的高超音速武器。本次试验用的飞行器长约2.7米。直径约0.28米。采用JP-10燃料。在超过18.3公里的高空与助推火箭分离后.超燃冲压发动机点火工作.将飞行器加速到了约5.5马赫的速度。该超燃冲压动力飞行器飞行了至少15秒.随后溅落到海上。  相似文献   

13.
孙勃 《中国航天》1995,(11):34-35
美国研究电磁发射方案美国即将成立一家非盈利性的财团来管理一种电磁弹射装置的开发工作。这种弹射装置称为磁升运器(MagLifter),可用于把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火箭加速到约270米/秒,然后再从3~4.3公里高的一座山的顶部射出。磁升运器方案是去年由...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03,(3):39-42
2003年2月1日失事的哥伦比亚号是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而美国航天飞机尽管尚未达到完全重复使用,却是世界上第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自美国航天飞机20世纪80年代初投入使用后,迄今除美国外只有前苏联于1988年进行了一次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无人飞行试验。然而,有关可复用运载器的各种设想和研制计划却在各空间大国此起彼伏。可以说,可复用运载器代表了航天运输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固体火箭技术》2007,30(6):477-477
2007年11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成功完成了固冲试飞器的飞行试验。试飞器分别采用斜飞、平飞姿态飞行,考核了固体冲压发动机在不同高度及典型高度下的飞行和燃烧性能,试飞器发射离轨、助推、分离、控制、转级等各项工作正常,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6.
阿丽安5型火箭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鉴定飞行试验的成功是欧洲未来太空运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型运载器和它的演变型将在后十年的航天发射市场占据领导角色.进一步的改进需要有突破性的设计概念变革;只有以部分或全部可重复使用性为基础,才可能降低成本:可以预计在2015年左右阿丽安5的后继型必定可重复使用.相应地,所需的几项新技术主要涉及气动热力学、先进结构和材料、可重复使用动力系统,健康诊断系统等.为此,ESA 已建议未来运载器技术计划(FLTP)的目标是:确认运载器可重复使用性的优势;鉴别、开发和评估新一代低成本运载器研制所需的技术;精心编制地面和飞行试验与验证大纲,要求在运载器研制阶段和进一步进行验证试验之前可达到足够的置信度;通过分析候选的运载器方案及技术研究项目的综合。为拟于2007年启动的下一代运载器的欧洲研究计划的项目决策提供依据.FLTP 的目的在于借助于三项中心工作解决以上问题:系统概念研究技术开发地面及飞行验证试验技术要求在对未来任何欧洲主要新型运载器研制作决定之前,第一阶段持续三年时间的一项两阶段研究计划将会获得对未来运载器系统构型、可行性和总体优势的清晰了解.  相似文献   

17.
子力 《中国航天》1999,(9):22-25
从50年代末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直到美国航天飞机问世,不管是发射载人飞船还是发射不载人航天器,每次航天发射都要用掉一枚火箭。即使是在今天,世界上也仅有美国航天飞机这一种航天运输工具是可重复使用的,而且它也只能部分重复使用。但在两名宇航员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太空驾驶回地面18年后的今天,情况还是有了很大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牵引,美国已出现多家搞新型可复用运载器项目的公司。他们提出的运载器方案所需的研制成本相差甚大,如旋转火箭公司的罗坦火箭方案为15亿美元,洛马公司在美国航宇局X33验证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1999,(6):22-23
美国政府目前正在和工业界联合实施X-33和X-34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计划,一些私营企业也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可复用运载器方案。在航天活动日益频繁、对运载火箭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欧洲应该如何应对?法国一些工业界官员认为,欧洲不仅要搞可复用运载器,而且...  相似文献   

19.
天地往返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再入飞行GNC系统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振  任章 《航天控制》2006,24(5):27-30
天地往返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LV)在未来天战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各军事大国围绕RLV的关键技术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再入飞行是RLV飞行任务的重要阶段,而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则是RLV的核心系统之一,是RLV再入飞行的“脑系统”。本文分析了RLV在再入飞行阶段GNC系统的任务要求,明确其体系结构,分析GNC系统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深入研究GNC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印度"静地卫星运载器"(GSLV)3型火箭2014年12月18日在斯里哈里科塔岛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进行了首次亚轨道试飞。这是继年初采用国产低温上面级的GSLV-2型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和该国首个火星探测器9月份成功抵达火星后印度2014年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就。本次飞行主要任务是对火箭上升飞行过程中的气动特性和安定性进行试验。箭上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