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北京8月18日下午,“轮椅上的爱因斯坦”——史蒂芬·霍金教授,通过吐字清晰的语音合成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向2000多位首都听众做了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公众演讲,用他孱弱的3根手指为听众“描绘出”他大脑中美妙的多维宇宙,引导人们进行一次高维时空旅行。 “果壳中的宇宙”? 霍金认为,整修宇宙是一个4维  相似文献   

2.
UFO信箱     
洛阳李库每每看到与爱因斯坦有关的书或文章,都要提到他的相对论,而每每叙述相对论中的时间问题,人们总是以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形象地诠释时间,我在这儿也不例外。这个例子的大意是说一对孪生兄弟,哥哥驾驶着飞船在宇宙中遨游了一番,回到地球时,弟弟已是花白胡子一把了,而哥哥却还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事可能发生吗?原来,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物体若是以光的速度或接近光的速度运动时,物体的“寿命”将延长。这个式子可以表示如下:其中Δt是运动粒子的寿命,τ是静止粒子的寿命,c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  相似文献   

3.
威廉姆·詹姆斯在思考“事物到底是如何无中生有的”这个所有哲学难题的根本问题时总结道:“‘存在’的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中最难回答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令人恼火之处在于它需要得到解释。却又否定任何解释的可能性”。他写道:“虚无和存在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作为纽带。”科学解释由因果组成.但是如果“虚无”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无所有”,它就无法引发其他事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正在爱因斯坦和贝索第一次见面时,爱因斯坦还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世界闻名的“爱因斯坦”。他还只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个大约17岁的少年,有着属于他那个年龄的烦恼,小提琴拉得很棒。米歇尔·贝索年龄大一些,23岁,他们志趣相投。米歇尔·贝索在意大利东北部港口城市里雅斯特长大,那时的他已经开始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学天赋,但是由于不听话,被就读的高  相似文献   

5.
“黑洞”,自从它在200余年以前被预言存在开始,就让多少人为此振奋不已,浮想联翩,许多科学家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者,相继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新观点、新理论。尤其是在20世纪,爱因斯坦笔下计算出“时间曲率”所衍生的“黑洞奇点”,  相似文献   

6.
膜的世界     
2002年8月上旬。被誉为“当今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大师霍金来杭州参加一次国际性的数学会议.并受聘成为浙江大学的名誉教授。因他的到来.杭州城引发了一场科学热,他的新著《果壳中的宇宙》和《时间简史》在书店中因抢购而脱销,8月15日他在浙大邵逸夫礼堂做“膜的世界”的演讲,3000个座位座无虚席。那么膜是什么东西?霍金说,你可以把它想象为泡沫的表层。  相似文献   

7.
《太空探索》2005,(5):39
从本期开始,我刊将在“探索俱乐部”中开设一个“有问有答”的新栏目,不定期地回答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希望大家积极支持这个栏目,踊跃提问.也许下一个被选中的就是你。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有趣的朋友,生物专业,学问算不上好,当然,也算不上差。有趣之处在于。他几乎和我认识的所有生物专业的人的“死理性派”形象完全不同。堪称“伪科学铁粉”。他热衷于研究各类阴阳八卦、奇门遁甲,相较之下,生物倒像是奉父母之命娶回家的正房媳妇,不喜欢,但不得不放在心上。  相似文献   

9.
黑洞也许是最奇怪的天体,科学家甚至社会大众,都对它颇感兴趣。黑洞这一概念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当时身在前苏联前线的德国天文学家斯瓦兹在解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时发现,大质量恒星周围的时空将被极大地弯曲,以致把一个很大的星球挤压到一个很小的空间之内,而其密度将变成无限大。斯瓦兹的看法发表后,物理学家既感到好奇,也给予认同。当时爱因斯坦本人也接受这一思想,不过他认为这只是一个学术问题,宇宙中是否真的有黑洞,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但科学界逐渐地相信黑洞确实存在。他们认为,一个大质量星球最后将以超新星爆发…  相似文献   

10.
时间在膨胀?     
上帝高深莫测,却不怀恶意。———A·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迷误1916年,广义相对论诞生了,爱因斯坦立刻着手用这一有力的理论从总体上对宇宙进行描述。他首先考虑怎样保持宇宙的稳定性,这个问题曾使伟大的牛顿焦虑不安,原因是,如果宇宙中每一物质都通过引力吸引另...  相似文献   

11.
3 空间天文观测□□空间天文观测主要围绕着美国的“寻找行星系统的源”和“宇宙的结构与演变”这两个战略课题进行。前者将观测最早星系的诞生、恒星的形成,发现在太阳系周围的所有行星系统,发现能维持生命的行星,了解在太阳系以外是否存在生命;后者将研究宇宙是怎样开始的?时间有开始和结束吗?大爆炸的能量是什么?在黑洞的边缘,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是让宇宙膨胀的暗能量?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进行高水平的空间天文观测。3.1 引力探测器-B 引力探测器-B于2004年4月20日发射,基本目的是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相似文献   

12.
曾耀寰 《飞碟探索》2013,(11):62-63
天文望远镜可分为折射和反射望远镜,1609年,伽利略从荷兰听到望远镜的新技术,自行制造出折射望远镜。1668年,牛顿用凹面镜聚焦,设计出反射望远镜,解决透镜的色差问题。还有一种望远镜不用透镜和反射镜,也能搜寻宇宙天体,这个望远镜和爱因斯坦有关。爱因斯坦没有发明或制造望远镜,但根据广义相对论,我们利用时空的扭曲,可以达到望远镜的功能,观测几十亿光年远的天体。说穿了,爱因斯坦的望远镜是利用万有引力,观察非常遥远的星体,甚至可以“看到”没有电磁波的暗物质,堪称为引力望远镜。  相似文献   

13.
常识告诉我们,1-1=0,这个问题看来就是这么简单。“零”表示“无”,这一层意思就是学龄前儿童也知道。某处有一个森林,一场森林大火把这一个森林毁灭了,这一个森林就没有了;电厂的某个仓库仅存的1千克物质被拿去发电,这库存的1千克物质在账本上就记着“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处事待物时经常会谈到“零”和它的意义,诸如:从“零”开始、从“零”点出发、从无到有、无风三尺浪、无缘无故等等。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当你昂首翘望,看到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如果有人问:“你看见什么东西了?”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什…  相似文献   

14.
当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肯定思考过时间的问题,不过他对时间的思考恐怕不如他的后辈阿兰·莱特曼来得深邃。1992年,莱特曼借助爱因斯坦的名字发表了一组对于时  相似文献   

15.
目击实录     
它不是UFO2001年的一个休假日,昆明某大学一位知名的教授与家人去西山游玩。在眺望美丽的湖光山色之际,张教授注意到远方天空中有一个很小很小的“物体”在移动,于是,他取出家用摄像机抓拍了一会儿。几分钟后,那个起初看不清的“物体”,逐渐向他靠近并越来越清楚———它不过是一架飞机,不是UFO。其实,这是人们应当明白的科学道理:人类肉眼的视力是十分有限的,在最佳条件下,人的视力极限是1'。人眼在观察物体时,物体与人眼会形成一个观测角。科学家把一个圆“规定”为360°,而把1°的1/60称做1',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6.
杨武 《飞碟探索》2003,(2):23-23
常听人们谈论到我们周围的“黑洞”:美国的赤字,俄罗斯的经济。我们将一个地方称为“黑洞”,是说在那里物质看上去大量地消失不见而又不留任何痕迹。自从普林斯顿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创造了这一词汇以来,它就被用来描写一个引力异常庞大,可以吞噬它周围一切东西,甚至是光的物体。这个异乎寻常的概念,最初来自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而现在却成了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当记者和普通百姓轻松地使用这一词汇时,天文学家却在严肃地探寻这个真正的东西。到目前为止,人们所找到的证据尽管详细,但却令人对黑洞的结论可望而不可即…  相似文献   

17.
猜图秀     
《飞碟探索》2014,(3):72-72
活动参加办法: 1.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回答问题,并将答案通过E-mail发送至:caituxiu@l63.com,并在主题栏注明“猜图秀”;  相似文献   

18.
你知道爱因斯坦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吗?凑答案!在完成创世巨著《广义相对论》后不久,他发现由该理论所导出的宇宙观竟然与当时物理学家(包括他自己)所接受的不同,于是爱因斯坦人为地在他的方程式里加了一项常数,使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尽管牛顿引力平方反比定律帮助天文学家成功地预测到海王星的存在,但直到19世纪末,牛顿定律仍然无法给出圆满的答案,而且在水星轨道上也发现了扰动。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才有了对这些不规则现象的解释。爱因斯坦因他的理论物理学著作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奖,对科学做出许多持久的贡献。在2008年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被命名为继牛顿之后的第二大科学巨匠。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灵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潜藏着奇妙的艺术因素。科学家若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并能动用自身的“艺术细胞”,充分调动形象、想像、直觉等思维方式,并有意识地利用艺术美感、幻想、和谐等特有的灵智,其科研成果将会具有更多的创造性。科学也需想象力爱因斯坦一直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是相互补充的,两者均以丰富的想像为心理背景,共同追求和谐之美。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又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深奥的相对论原理呢?实际上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与两,诗能对再因为知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