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戈 《太空探索》1996,(4):33-35
科罗廖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童年对飞机的幻想,到从事火箭工作,从特殊囚犯生活到火箭和飞船总设计师,这些独特而丰富的经历同一直严格保密的苏联航天活动一起,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1994年,俄罗斯才出版了他的传记,这是由从事了30年航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常把C.Ⅱ.科罗廖夫的名字与航天飞行、研究和开拓星际空间联系在一起,这当然是对的。然而,他也有过积极从事第一批军用火箭研制的时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算是P—7了。正是它后来成为建造一系列航天火箭的基础。同时,P—7并非是科罗廖夫研制的第一枚军用火箭,而且也绝不是最后一枚。正因为如此,总设计师的这一活动领域虽被保密的帷幕遮盖着,仍引起读者极大关注。可以想象,他们是很想通过作者首次在公开出版物上引用的数字与事实,来仔细研究一下C.科罗廖夫试验设计局研制远程弹道式火箭的经历的。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朋友们,太空在召唤,太空属于你们,苏联杰出的航天总设计师科罗廖夫说过:人类将成为星球至高无上的主人,研究火箭和宇宙飞船进行航天飞行所付出的代价,将得到千百倍的偿还。有志于航天的青少年们,应关注当今航天技术的成就和发展趋势,自觉投身到探索太空的队伍中来,沿着前辈巨人开辟的航天之路,为造福人类、开发宇宙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高歌 《太空探索》2006,(10):24-25
我国明朝的茅元仪编著的《武备志》一书记载了几十种火箭的结构和作用,其中的“神火飞鸦”是一种原始并联式(俗称捆绑式)火箭,20世纪50年代,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并联式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火箭发动机推力不足的问题,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导弹——P-7,随后又在此基础上成功地研制出卫星号运载火箭,将人类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5.
科罗廖夫逝世以后,世界上有很多报道。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苏联的所有报道都隐瞒了科罗廖夫早期被苏联政府流放的历史。但西方报道有些地方又好像有些夸大。本文是根据苏联“军事评论”、美国“空间世界”、英国“空间飞行”和流亡到西方的部分苏联学者所撰写的专著中提供的素材加以分析编写的,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心榕 《太空探索》2007,(9):34-36
从1961年到1963年,6艘东方号载入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苏联在单座载人飞船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科罗廖夫着手研制多人飞船联盟号。可是,这时一个意外消息打断了他的研制计划。  相似文献   

7.
正5月5日,俄罗斯国家载人航天项目总设计师叶甫根尼·米克林因感染新冠肺炎在医院病逝,享年65岁。米克林早在1981年就已经担任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公司总设计师,2015年普京亲自任命他为俄罗斯载人航天项目的总设计师。在其发病确诊之前的十余天  相似文献   

8.
身处逆境,矢志不移 由于继父的原因,科罗廖夫没有进入正规中学念书,而是在图波列夫领导的飞机工厂找了个工作,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中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非常器重聪明能干的科罗廖夫,常常给他讲解飞机设计的  相似文献   

9.
广勃 《太空探索》2003,(6):16-19
苏联40年前就开始研制联盟号飞船了。1962年,由著名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领导的设计局——第一实验没计局(OKB-1)着手研制一种可乘坐几人的新型多用途飞船。这种飞船于1966年进行了首次轨道飞行。次年,目前对外称为联盟号的该型飞船首次执行了载人空间飞行任务。不幸的是,这次任务并未成功,而足以航天员科马罗夫的牺牲而告  相似文献   

10.
正俄罗斯和苏联是现代火箭技术的起源之地,我们之所以能下这样的定义,是因为齐奥尔科夫斯基。除他以外,还有一位叫做弗雷德里克·赞德尔的人不能被遗忘。这个名字听起来并不是俄国人,赞德尔确实是在德国出生的,但1931年,他在苏联创建了最早的火箭研究机构"反作用推进研究组"。GIRD与GDL这个"反作用推进研究组",简写为GIRD。赞德尔是齐奥尔科夫斯基和德国火箭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的崇拜者,苏联第一枚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联空间的真实费用30年来是严加保密的,从不披露。但在1988年8月,苏联《消息报》首次报道了苏联空间计划最高负责人国家委员会主席K.开利莫夫将军的部分空间活动真相声明,透露了苏联火箭、宇宙飞船等的飞行费用。这是第一次由苏联官方公开其空间活动费用。开利莫夫宣称:“发射卫星、自动化或有人驾驶的宇宙飞船的费用  相似文献   

12.
苏联经过约一年的暂停载人飞行之后,已于今年4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一艘新的轨道科学站——礼炮-7,预期不久将会恢复新的载人飞行活动。礼炮-7目前运行在远地点278公里,近地点219公里,周期89.2分,倾角51.6度的轨道上。莫斯科近郊的航天控制中心、苏联本土上的各跟踪站和航行于大西洋水域中的“科罗廖夫”号科学考察船正在对礼炮-7进行跟踪和控制。遥测信息表明,站上各系统工作正常。  相似文献   

13.
<正>1961年,在苏联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的崔国良学成归国。那一年,他恰好30岁。三十而立,这一年,他加入了国防部五院联合开发固体火箭技术的队伍。那时,国内固体火箭推进剂的研究正在艰难起步。固体火箭也叫固体燃料火箭,是火箭的一种。与液体火箭相比,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可靠性高、机动灵活等特点。要使固体火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2006年12月27日22时23分,欧洲研制的科罗号(COROT)天文卫星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用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这是人类发射的首颗专门用  相似文献   

15.
<正>人文艺术对早期人类航天的作用在一战结束后,航空引领时代潮流,公众还没有航天的概念,更不知道火箭是何物。1926年,罗伯特·戈达德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以液体为燃料的火箭,这在当时并未引起反响。戈达德为人所熟知是他1920年在《科技新时代》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描述了一  相似文献   

16.
往事如烟     
石磊 《太空探索》2010,(4):24-27
全世界盛赞苏联的第一颗卫星钱学森格外关注的却是火箭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开创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为了冷战政治的需要,苏联非常精心地选择了发射卫星的时机,即苏联"十月革命"成功40周年前夕.苏联的成功使美国大为光火,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这一天可以说是美国的"国耻日".  相似文献   

17.
1988年7月30日苏联《消息报》刊登了能源号火箭设计师B.高巴诺夫的文章,文中透露了一些关于能源号火箭的技术细节。能源号火箭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由两级组成。它能把100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如果装上第3级火箭,则可把18吨有效载荷送入静止轨道,把32吨重载荷推到月球上,也可把28吨重飞  相似文献   

18.
士元 《国际太空》2007,(3):12-16
□□2006年12月27日,欧洲科罗号(COROT)天文卫星由俄罗斯的联盟-2-1b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升空.它是人类发射的首颗专门探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天文卫星,特别是那些可能和地球一样存在生命的天体.  相似文献   

19.
正飞行的梦想一直根植于人类心中。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择天记》中,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汶水唐家公子唐三十六就带着他的鹏程飞翅从天而降。今天,虽然地球之外有着形形色色的飞行器,但很多人相信,利用光帆飞行是星际远航最可行的办法。然而,尽管光帆飞船构想的提出比人类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还要早30多年,但它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包含了人类将近一个世纪的梦想和曲折。  相似文献   

20.
<正>该用什么来代表逝去的那个苏联的航天科技水平呢?有人说用"斯普特尼克",人类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有人说用"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而笔者认为:那些都已经属于过去了,不如用RD-170火箭发动机来体现那个曾经的苏联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达到的一个技术高度。RD-170火箭发动机是人类有史以来研制的推力最大的多燃烧室液体火箭发动机。这款拥有4个燃烧室,1台涡轮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